摘要:农奴给地主干活,受地主惩罚;工人替资本家做工,受资本家惩罚。唯一的区别就是:以前挨棍子打,现在挨钞票打,堪称新时代的牛马。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一种自卫方法:联合起来,同资本家和法律所规定的不合理制度做斗争。
农奴给地主干活,受地主惩罚;工人替资本家做工,受资本家惩罚。唯一的区别就是:以前挨棍子打,现在挨钞票打,堪称新时代的牛马。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一种自卫方法:联合起来,同资本家和法律所规定的不合理制度做斗争。
这是列宁发表在《工人事业报》上的文章,字里行间的尖锐与力量,渐渐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注意。起初,列宁帮助工人学习、号召工人团结,并未被当局列为“首要威胁”,毕竟彼时民意党的激进活动更让他们忌惮。可当列宁喊出“工人是火药,革命是火星,火星一旦落在火药上,首先被炸的就是政府”的口号时,那群“不解决问题、只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的官僚们,彻底坐不住了。
1895年12月8日列宁“三进宫”,再次被捕。在狱中度过一年后,他被判处流放西伯利亚三年。列宁是个极具规划的人,即便身陷囹圄,也从未停止对革命理论的探索:在狱中安静的环境里,他完成了《论罢工》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初稿;流放西伯利亚期间,他更是与一同被流放的工人深入研读经济学、黑格尔哲学等著作,三年时间他精读583本书籍,最终完成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巨著。
当时的俄国,马克思主义已开始传播,民众隐约知道自己正被剥削,却始终看不清“剥削如何发生”,犹如雾里看花。正是在这种认知模糊的状态下,民粹派“绕过资本、直接步入社会主义”的观点大行其道,他们将资本等同于“肮脏的剥削工具”,却把村社奉为“社会主义的先锋”。
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用8个章节清晰拆解了资本的发展逻辑,也戳破了民粹派的理论误区:
一是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的根基:社会分工让不同生产者的产品成为商品,商品交换形成市场,市场又反过来推动分工扩大,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底层逻辑。
二是俄国农民的真实处境:当时的俄国农民早已身处商品经济之中,农民间的竞争导致土地、生产资料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大多数人从农奴沦为无产阶级。这足以说明,村社的经济结构本质是“小资产阶级模式”,这样的村社农民,根本不可能成为资本的“对抗者”。
三是地主剥削的“进化”:农奴制改革前,地主不发工资、强制农奴劳动;改革后,却换成“让农民欠债、以工还债”的半封建半资本模式,本质是换汤不换药的剥削,现代社会中“付费上班”“超前消费”的异化现象,与此有着相似的逻辑。而原本的农奴,不过是从“依附土地的农奴”变成了“依附资本的农业工人”,这便是俄国的农业资本主义:宏观上看是“进步”,微观上却是“更隐蔽、更严重的剥削”,一句话总结:“在剥削中进步”。
四是农村的资本主义转向:当时的农村已出现土地合并,部分农民使用机器统一生产,农业生产力有所提升;与此同时,社会分工催生了小商品生产者、手工业者与大规模机器工业,越来越多农民沦为无产阶级。而机器与土地,大多掌握在富农手中,这也解释了后来苏联土改时,为何富农的反抗最为激烈。
最终,列宁得出结论:俄国早已是资本主义国家,只是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经济更为落后,核心原因是“工人少而农奴多”,大量商品难以被市场消化。但即便如此,资本主义的发展已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物质前提:虽然最先爆发的会是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权的冲突,但“资产阶级革命未必需要资产阶级领导”。
当时有一种流传甚广的“生产力论”:认为“生产力发展到顶峰后,会自然过渡到社会主义”,而当前资本生产力仍在发展,说明资本主义还在上升期,因此“现阶段不该反资本,而是要先发展资本主义”,否则就是“激进的错误”。这套论调在列宁时代就屡见不鲜,列宁直指其“首鼠两端”,既想借革命推翻沙皇,又畏惧革命群众、打压无产阶级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中,资产阶级的矛盾性暴露无遗。一方面,他们需要革命推翻沙皇专制,为资本发展扫清障碍;另一方面,他们又害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危及自身利益,于是转头镇压革命群众。正是在这种局面下,列宁提出:无产阶级必须站出来,将资产阶级纳入无产阶级的领导之下,控制资本、推进社会主义革命。
历史早已证明,只有被人民掌握的资本,才是服务于大众的资本;只有无产阶级,才能真正推动社会主义革命。而资本因其“无限增值”的劣根性,总会想尽办法延迟社会主义的到来,所以读《资本论》最认真的往往是资本家,他们借此寻找剥削的“合法逻辑”;而无产阶级之所以常被资本玩弄于股掌,一方面是经济地位的差距,更重要的是理论认知的鸿沟。
资本会用各种手段让无产者麻木:用娱乐消解斗志,用生存压力推行“愚民”,越是资本发展,人民的剥削感越重、生活成本越高、生存压力越大。于是我们看到一个荒诞的现象:社会财富总量不断激增,人民的生活却并未随之变好;资产阶级抱怨“产能过剩”,普通民众却连基本消费品都“买不起”,上层是通货膨胀,下层是通货紧缩。这一切,都印证了列宁的前瞻性。
当时,伯恩斯坦就是“伪生产力论”的鼓吹者,俄国内部也因此诞生了“经济派”,他们主张“没必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与革命组织”,让工人只关注“涨工资、改善待遇”的经济斗争,放弃推翻制度的政治斗争。经济派的出现,本质是资产阶级分化无产阶级的手段,其结果只会导致工人内部分裂。
这一现象让列宁警醒:意识形态的斗争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先把先进的无产阶级组织起来”,建立一个真正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列宁将这场行动称为“星火”,正如他坚信的那样:星星之火,终可燎原。
来源:麻辣涂二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