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同心.共铸华魂”——扎赉特旗音德尔第三中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京蒙师生交往交流交融”赴京研学活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2 08:59 1

摘要:3月19日中午,音德尔第三中学雅艺厅正在开展学生期盼已久的“京蒙同心 共铸华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行前启动会”。此次活动受到了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旗委政府,旗委统战部,扎旗教育局的高度重视,旗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谷春林,旗委常委、政府党组成员、副旗长徐

3月19日中午,音德尔第三中学雅艺厅正在开展学生期盼已久的“京蒙同心 共铸华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行前启动会”。此次活动受到了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旗委政府,旗委统战部,扎旗教育局的高度重视,旗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谷春林,旗委常委、政府党组成员、副旗长徐英姝,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毕占国,教育局党组成员、副书记姜永强出席了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上,斯玛特教育集团特聘党史党建教授李军燕同志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主题为“京蒙两地学子,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专题讲座。李军燕教授在民族学研究领域造诣深厚,经验丰富。她通过生动案例与通俗易懂的讲解,引经据典,从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阐述用我们的实际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诠释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重要价值。

出发前,扎旗旗委政府、旗委统战部、教育局领导挥手为学生送行,他们眼中满含期许,希望同学们在研学中,打破书本知识的局限,用心观察、积极实践,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全方位提升自身素养。期待学子们能以开放的胸怀、敏锐的思维,在丰富多元的研学活动里汲取知识养分,锻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期待音德尔第三中学的学子们在此次研学活动中,以知识为翼,以实践为风,通过研学,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紧密相连,为未来投身社会、建设家乡积蓄能量。愿莘莘学子们带着这份宝贵经历,在今后的人生中勇挑重担,以所学所思回馈社会,让青春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绽放绚丽光彩。

观学堂内外 探星海苍苍

3月22日清晨,扎赉特旗音德尔第三中学的学生们齐聚清华大学校史馆,开启了一场浸润历史与精神的春日研学之旅。在校史馆讲解志愿者的带领下,同学们踏入这座承载百年记忆的建筑,从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展品中,追溯清华从留美预备学堂到世界一流大学的峥嵘历程。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志愿者学长以生动的故事串联起清华的治学精神和家国情怀。

同学们驻足于“两弹一星”元勋展区,聆听邓稼先、钱学森等杰出校友的事迹,眼神中满是敬意;当看到西南联大时期的艰苦办学影像时,不少同学感慨:“原来清华的精神,是在风雨中扎根成长的!”

走出校史馆,同学们跟随志愿者的脚步,走进清华园内最具代表性的老建筑群。春日暖阳下,清华学堂的青砖灰瓦显得庄重典雅,大礼堂的罗马柱穹顶沉淀着时光的厚重,二校门的白玉石匾额在蓝天下熠熠生辉。志愿者不仅讲解了这些建筑的建造历史,更分享了背后的文化密码:清华学堂里走出的学术泰斗,大礼堂见证的经典演讲,二校门历经战火重修的往事……

“看!这是闻一多先生的雕像,后面山上是自清亭!”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在近春园遗址游览起来,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自己在自清亭、老图书馆前留影的瞬间,镜头里不仅有笑容,更有对学术圣地的向往。

一次行走,一场对话,一程精神的溯源。我们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强健体魄、丰盈内心、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中,通过走进清华大学的实践课堂,让学子们于亲历、对话和感悟中成长。愿今日埋下的梦想,终将在拼搏中绽放清华园!

金碧辉煌紫禁城 红墙宫里万重门

梁思成先生曾经说过:“一根长8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而中轴线上的中心就是故宫,这座六百年的紫禁城,前朝后寝,古都营造,明清历史,见证了华夏的兴衰。跟随专业讲解员的脚步,同学们走进宫苑深处,融入红墙黄瓦,穿越历史之中。

好大的北京,好大的中国,好大的梦。北京研学之旅收获满满,博雅学子不仅领略了古都的韵味,还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百年征程,落笔青春,历史的笔已经落在我们手中,时代的责任已经落到了我们肩上,站在崭新的历史节点,吾辈青年应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自当心怀鸿鹄之志,不忘百年初心。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长城,这座横亘在中国大地上的巨龙,见证了千年的风雨沧桑和历史的变迁。它不仅是中国的象征,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

晨雾渐散,古老的城墙慢慢清晰。踏上石砌的阶梯,沿着蜿蜒的山脊,感受着石阶崎岖的起伏。随着攀登的脚步,风景渐次呈现在眼前: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一幅大自然的画卷徐徐展开,而学生们的笑声、欢呼声,也成了这幅画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互相鼓励,共同前行,寻迹壮美长城,赓续民族精神。

在这里,每一块砖石都仿佛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每一座烽火台都见证了历史的荣耀与悲欢。同学们登上长城,回望那条蜿蜒于群山之巅的巨龙,心中涌动的不仅是自豪,更有对古人智慧与勇气的无限敬仰。

学在旅途,乐在其中。通过长城实地研学,感受千百年来筑成的万里长城,感悟古长城的百年风霜,感怀历史沧桑与壮美雄浑,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此次活动,学生们在了解长城的同时,开拓了视野,更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攀登顶峰总有艰辛,但只要专注于每一步台阶,欣赏每一步风景,总有一天,我们亦能屹立在顶峰。

山海携手 手足情深

3月23日下午,我们来到了民族文化宫。民族文化宫是展现各民族历史、艺术和风俗的重要场所,主要收藏我国少数民族文物、研究弘扬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展示和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此次利用馆藏文物古籍,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通过“大一统——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大交融——中华民族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大团结——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根本保证”三大部分,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引导大家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和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历史主动和文化自信。

参观结束时,一位同学感慨道:“这里的文物让我一次次震撼不已。在这里,我仿佛触摸到了民族之魂。”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让我们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民族团结的铿锵誓词,更是让我们的精神倍加振奋。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校师生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自己的力量。

蒙韵京声架心桥 皮黄薪火共传扬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将京剧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中,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扎赉特旗音德尔第三中学的学生们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京剧艺术盛宴。

讲座伊始,杨超老师便带着孩子们穿越时空,回到了200多年前的清朝。他生动地讲述了“四大徽班进京”的故事,从三庆班首次进京贺寿,到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陆续涌入京城,京剧的雏形逐渐显现。这一历史片段的再现,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戏曲繁荣的年代,感受到了京剧诞生的不易与辉煌。

随着讲座的深入,杨超老师又向孩子们介绍了“徽汉合流”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嘉庆、道光年间,汉调艺人纷纷来京,与徽班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京剧艺术风格。这一过程的讲解,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京剧艺术的多元融合,更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浓厚兴趣。

在表演间隙,演员还与学生进行了互动,讲解了京剧的基本知识和表演技巧,让学生们对京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们纷纷表示,希望能够继续了解、学习京剧,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穿越时空印记 重写文明诗篇

3月21日下午,老师为学生们带来一场主题为“北京城的前世今生”的精彩讲座。老师首先以北京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资料,介绍了北京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以及五大水系的分布以及西城区作为“城之源 都之始河之端”的重要地位。随后她以时间线形式讲述了北京从西周到民国时期的城市发展脉络,并用一系列珍贵的历史图片和案例,展示了北京城市形态的演变,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最后,老师介绍了北京在新时代的保护发展规划,并用具体的数据和规划图,展示了北京在保护和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

互动环节,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老师耐心解答,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讲座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自己收获颇丰。学生李榕轩则表示,听了专家讲座,自己受益匪浅,了解到北京城丰富多彩、有趣迷人的历史故事,知道了北京城的文化发展史。而整个讲座中,“北京中轴线”部分最吸引她,让她深刻认识到,要守护好北京中轴线,传承历史文脉。

此次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也提升了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名城保护的意识与行动能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引擎驱动未来 科技带动发展

3月21日下午,扎赉特旗音德尔第三中学的学生们带着好奇和期待,走进了充满科技魅力的北京汽车博物馆,开启了一段探索汽车世界的奇妙旅程。

走进博物馆,学生们就被眼前琳琅满目的展品所吸引。展览陈设由历史、技术和未来三个主线构成,通过静态与动态、平面与立体、三维与多维、音响与影像等多样形式,让孩子们仿佛穿越时光隧道,亲眼见证了近代汽车的发展与变迁。在这里,学生们看到了不同时期的各种汽车,从古老的蒸汽车到现代的智能汽车,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汽车科技的不断进步。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度过了愉快而充实的时光,也让他们在探索汽车世界的过程中,激发了科学梦想和创新精神。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学生们一定会带着这份热爱和梦想,勇往直前,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指尖匠心传承 古韵今风共生

为了更好的让同学们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树立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扎赉特旗音德尔第三中学学生来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探寻工匠精神,感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魅力。

同学们漫步在庄重周正中又充满灵动通透建筑内,观看着各具特色的展览,前一秒“布衣展”仿佛置身江南水乡,后一秒“敦煌壁画展”又穿越到西域。在参观过程中,大家认真观看各种织绣、漆器、木雕、陶塑等精美的展品,了解其背后动人的故事以及特殊的制作工艺。同学们在参观的过程中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在零距离欣赏精美的工艺品同时,折服于古代先贤的心血与智慧。

走进非遗博物馆学习,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延伸,是传统文化自信的彰显,也是“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承。孩子们一起探寻大国工匠精神,了解祖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厚德载物的历史见证下,孩子们的心中已经悄然播下了一颗感受中国文化之美,欣赏中国文化之美,传播中华文化的种子。

来源:新媒体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