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 2024 年美国海空天防务展上,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推出的 "鲭鲨" 高超声速导弹引发广泛关注。这款以海洋中速度最快的鲨鱼命名的新型武器,实则承载着美国空军和海军在高超声速领域的战略焦虑与技术突破。其七年磨一剑的研发历程、多军种适配的设计理念,以及独特的技术
在 2024 年美国海空天防务展上,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推出的 "鲭鲨" 高超声速导弹引发广泛关注。这款以海洋中速度最快的鲨鱼命名的新型武器,实则承载着美国空军和海军在高超声速领域的战略焦虑与技术突破。其七年磨一剑的研发历程、多军种适配的设计理念,以及独特的技术路线,都折射出美国在全球高超声速军备竞赛中的复杂心态。
"鲭鲨" 的诞生颇具戏剧性。其最初是为竞争美国空军 "防区内攻击武器"(SiAW)项目设计的,旨在填补 JDAM 制导炸弹与 JASSM 巡航导弹之间的火力空白。然而在与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竞标中,洛马团队意外落选。但研发团队并未放弃,转而将目光投向美国海军,希望通过 "高超声速空射进攻性反舰战"(HALO)项目实现技术转化。这种跨军种的战略转移,既体现了美国军工企业的市场敏锐度,也反映出当前高超声速武器研发的紧迫性。
从公布的模型数据看,"鲭鲨" 采用了典型的战术导弹布局:全长 4 米,直径 33 厘米,全重 590 公斤,战斗部仅 59 公斤。这种轻量化设计显然是为了适应五代机的内置弹舱需求,F-35 战斗机可实现 "4 外 + 2 内" 的复合挂载模式,在保持隐身性能的同时,单架次可投射 6 枚高速弹药。
动力系统方面,"鲭鲨" 延续了 AARGM-ER 反辐射导弹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但通过增大装药和优化推力曲线,将最大速度提升至 5 马赫以上。这种选择看似保守,实则是权衡技术风险与实战需求的结果。与俄罗斯 "锆石" 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中国东风 - 17 的助推滑翔技术相比,固体火箭动力虽缺乏速度优势,却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更低的研发成本。
在关键的制导技术上,洛马公司保持了一贯的神秘感。根据 SiAW 项目的技术要求推测,"鲭鲨" 可能采用了惯性导航 + GPS + 双模导引头的复合制导体制。这种组合既能应对电子干扰环境,又能实现对移动目标的精确打击。但值得注意的是,其战斗部重量较 AARGM-ER 反而减少了 9 公斤,这意味着设计师可能在速度与毁伤效能之间做出了取舍。
"鲭鲨" 的设计亮点之一在于其广泛的平台兼容性。除了 F-35、F-22 等隐身战机,还可挂载于 F/A-18、F-15 等四代机,甚至 P-8A 反潜巡逻机。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模块化设计潜力:陆基发射车和 MK41 垂直发射系统的适配方案已提上日程,未来有望形成空海一体的快速打击网络。这种多栖作战能力,正是美国应对 "反介入 / 区域拒止"(A2/AD)战略的核心需求。
尽管被贴上 "高超声速" 标签,"鲭鲨" 的实际性能仍存在争议。5 马赫的速度虽达到高超声速门槛,但远低于美军早期试验的 10-20 马赫目标。这种技术降级反映了美国在高超声速领域遭遇的现实困境: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散热问题、滑翔弹头的气动控制难题,都使得 "一步到位" 的技术路线难以实现。因此,"鲭鲨" 更像是一款过渡型产品,其意义在于验证关键技术,为后续型号积累经验。
目前,"鲭鲨" 的研发已进入关键阶段。洛马公司计划通过 "其他交易授权"(OTA)模式加速推进,目标将技术成熟度提升至 6 级。但潜在风险依然存在:美国海军对射程的要求(需达到 500 公里以上)与现有设计存在差距;多军种需求的协调可能导致性能妥协;而俄罗斯 "匕首"、中国东风 - 17 等现役装备的实战化部署,更让 "鲭鲨" 的列装时间表显得紧迫。
"鲭鲨" 的出现,既是美国高超声速武器研发受挫后的应急之作,也是其战术体系转型的重要标志。它能否成为改变战场规则的 "游戏 changer",还是仅仅扮演技术验证的角色,仍有待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场关乎军事霸权的速度竞赛中,"鲭鲨" 的每一次试射,都将牵动全球战略格局的神经。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爱看世界的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