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弱弱地问一句:您家孩子成绩单上一旦出现“不及格”,您是不是条件反射似的,大脑里就只剩下一个选项在疯狂闪烁,就像电脑中了病毒一样:“报班!找老师!补课!”?买买买!补补补!孩子成绩一下滑,爹妈钞票全没了!你们有没有想过,这可能是教育史上最大的一场“消费主义陷阱”
弱弱地问一句:您家孩子成绩单上一旦出现“不及格”,您是不是条件反射似的,大脑里就只剩下一个选项在疯狂闪烁,就像电脑中了病毒一样:“报班!找老师!补课!”?买买买!补补补!孩子成绩一下滑,爹妈钞票全没了!你们有没有想过,这可能是教育史上最大的一场“消费主义陷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思维逻辑呢?这种思维逻辑,是不是像极了WiFi网速太慢就不断砸钱更换路由器啊?这与电脑蓝屏了,就先买个新的显示器再说,有啥本质区别吗?头痛医头,文不对题,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为啥咱们爹妈这“补课应激反应”这么强烈?说白了,就三条:
第一,社会焦虑病毒式传播!先看看家长群,再看看朋友圈,嚯!张总家公子托福满分!李姐家闺女奥数保送!您瞬间就觉得,自家娃要是周末不在补习班度过,那就不是在奔赴未来,而是在奔赴工地搬砖啊!殊不知这是一种“宁肯错补十个,不能放过一个”的恐慌性消费!补了,我心安;没补,我心慌。至于效果嘛,那是后话,先把钱花了求个心理安慰再说!
第二,路径简单,不用动脑!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这本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分析孩子为啥不行呢?太烧脑了!是他上课走神?讨厌老师?早恋了?游戏太入迷?还是单纯就是没开窍?这得花多少时间观察、沟通、琢磨啊?太累了!而“补课”这两个字,就像一键清理手机垃圾的APP,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无需思考的快捷解决方案。家长心想:我花钱了,我尽力了,剩下的就看孩子你自己了!今后可不要埋怨父母哦。看,多简单。
第三,误解了学习的本质!在很多家长潜意识里,学习不好等于知识输入不足。就像总觉得人瘦就是因为吃得不够一样。于是,解决方案就是:加餐!加餐!疯狂加餐!但您忘了,很可能孩子是肠胃不好,吸收不了;也可能是得了厌食症,看见饭就恶心,甚至可能是牙疼,根本就嚼不动食物!您这时候再硬塞一大碗红烧肉,不吐才怪呢!这不是补营养,这是上酷刑啊!
那么问题来了,不补课,我们能干点啥人间清醒的事呢?给您三个锦囊:
锦囊一:做“侦探”,别做“法官”。成绩单就是“案发现场”。您得和孩子一起分析“案情”:选择题全军覆没?那就是概念不清。应用题栽跟头?可能是理解能力或逻辑问题。后面大题空着没动笔?可能是时间分配或畏难情绪。对症下药,比蒙着眼睛乱灌药强一万倍。
锦囊二:关心过程,别只盯着结果。每天别光问“考多少分”,试试问“今天物理课那个实验好玩吗?”“数学哪个题把你难住了?”“你们老师今天又讲什么梗了?”当你开始关心他学习中的情绪和感受,你才能真正触摸到问题的核心。
锦囊三:允许“无效”,才能走向“有效”。不是每个孩子生来都是学习机器,可能他的赛道在别处。发现并支持他真正热爱和擅长的事情,比把他绑架在补习班的冷板凳上,更能创造出一个成功的教育。
所以,各位家长,下次当您那只想要扫码付款的手又忍不住颤抖时,请先深呼吸,告诉自己:爱,不是无限续杯的知识鸡汤,而是适时出现的倾听、理解和智慧的引导。真正的教育,发生在补课班之外的那些沉默的、被我们忽略的瞬间。
放下焦虑,才能看见真实的孩子;停止盲目浇灌,才能等到属于孩子自已的花期。
如果您赞同本人的观点,请点赞关注转发。如果忍不住想喷,请在评论区发泄。
来源:炫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