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佛大学社会学家Alexandra Killewald的研究显示,丈夫失业后,离婚率暴增32%,男性失业对离婚率的推动力是女性失业的8倍以上。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
这句话,放在婚姻关系里,也有着深刻的体现。“供养者悲剧”直接反映了婚姻与经济的关系。
哈佛大学社会学家Alexandra Killewald的研究显示,丈夫失业后,离婚率暴增32%,男性失业对离婚率的推动力是女性失业的8倍以上。
这一数据揭示了婚姻中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很多时候,男性被默认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一旦失去经济来源,婚姻关系便岌岌可危。
一战期间法国的白羽毛运动,大量妻子逼迫丈夫去战场送死,如果丈夫死了,她们就能领取大量抚恤金,然后找新欢。
这一现实,将人性在利益面前的丑恶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供养者失去经济价值时,可能面临被抛弃的命运。
男方失业超过一年,女方主动离婚率超80%”,虽然这一数据来源难以考证,主要是网络传播,但其背后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却不容忽视。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类似的现象,一些家庭中,男性一旦失业,家庭矛盾便接踵而至,最终走向离婚的结局。
从这些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婚姻关系里,经济因素占据着重要地位。男性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供养者”,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一旦失业,他们不仅要面对经济上的困境,还要承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
而女性在婚姻中,也往往将男性的经济能力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当男性失去经济来源时,女性可能会对婚姻的未来产生担忧,从而选择离开。
然而,将婚姻破裂的责任全部归咎于女性的现实,也是不公平的。社会观念的影响、家庭经济的压力,都是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
在传统观念里,男性就该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使得男性一旦失业,就仿佛失去了在婚姻中的立足之本。
现代生活的高成本,也让家庭对经济收入有着更高的要求。当家庭经济出现问题时,婚姻关系自然会受到冲击。
对于个人而言,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应该认识到,婚姻不仅仅是基于物质的结合,更应该是情感的交融和相互的支持。
男性在努力承担经济责任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与伴侣的情感沟通;女性在选择伴侣时,也不应仅仅将经济能力作为唯一标准。
从社会层面来看,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性别观念,不再将男性视为唯一的经济支柱,而是鼓励男女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同时,社会也应该为失业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降低失业对个人和家庭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供养者悲剧”的发生,让婚姻关系更加稳固。
来源:周愚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