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门口装摄像头违法吗?新政治理摄像头乱装乱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2 07:14 1

摘要:《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从4月1日起正式施行。相关的规范和规定怎么更好地去落地执行?如何在满足公共安全需求的同时,更加保护好个人信息?能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吗?这种行为会涉嫌违法吗?专家分析解读。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从4月1日起正式施行。相关的规范和规定怎么更好地去落地执行?如何在满足公共安全需求的同时,更加保护好个人信息?能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吗?这种行为会涉嫌违法吗?专家分析解读。

哪些公共区域可以安装摄像头?

此次《条例》,严格限定了摄像头的安装目的,杜绝不必要的图像采集设备;也严格限定了建设主体,避免无关人员和单位想装就装。

在可以装公共安全视频图像系统方面,明确了四大类:人员聚集场所,交通枢纽,大中型公共交通工具,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的服务区,细分的场景比如有常见的商贸中心、旅游景区、医疗机构、公园、铁路汽车客运站等。

条例中也明确,并非所有的公共场所都可以安装视频图像采集设施,容易侵犯隐私的区域禁止安装。

公共场所的下列区域、部位禁止安装图像采集设备及相关设施:

旅馆、饭店、宾馆、招待所、民宿等经营接待食宿场所的客房或者包间内部;

学生宿舍的房间内部,或者单位为内部人员提供住宿、休息服务的房间内部;

公共的浴室、卫生间、更衣室、哺乳室、试衣间的内部;

安装图像采集设备后能够拍摄、窥视、窃听他人隐私的其他区域、部位。

对上述区域、部位负有经营管理责任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加强日常管理和检查,发现在前款所列区域、部位安装图像采集设备及相关设施的,应当立即报告所在地公安机关处理。

《条例》有什么针对性?

很多人关心,街面拍到的个人信息会不会被滥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刘为军教授表示,对公民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权益采取强保护态度,是《条例》的主要亮点之一。根据《条例》规定,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管理单位使用视频图像信息,应当依法保护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不得滥用、泄露。如需依法公开传播视频时,需对人脸、车牌等敏感信息做模糊处理,防止“人肉搜索”等二次伤害。

北京理工大学智能科技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磊:《条例》的适用,为公共领域里面的图像以及图像信息系统的采集,立了一个非常好的规矩。谁建设,谁就来负责。一些领域和场所,实际上是有公共安全的属性在。同时,在拍摄的过程中又会涉及一些人脸信息、个人信息的隐私内容,所以《条例》把从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提到了源头上,在建设阶段就进行了治理和规制。

同时,《条例》明确了公共安全视频图像系统,不是说谁想装就可以装,装的过程要符合备案的条件。对于不再履行相关条例要求的情况下,实际上可以进行一些相关处罚,比如说没收设备。

公共区域装摄像头,必须告知民众

《条例》规定了,安装摄像头的地方,必须向民众告知这里有监控。未设置显著提示标志的,要由公安机关来责令改正。

北京理工大学智能科技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磊:公共安全领域的视频采集系统,如果存在没有经过备案,或者没有标注相关标志的情况,可以向公安机关反映情况,要求他进行整改。拒不整改的,有对应的处罚措施。如果涉及偷拍,或者其他可能构成刑事犯罪的行为,还会有刑法来对他进行规制。

还能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吗?这种行为会涉嫌违法吗?

《条例》规定,在非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设备及相关设施,不得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对收集到的涉及公共安全、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视频图像信息,不得非法对外提供或者公开传播。

“家门口通常不是《条例》规定的公共场所,个人出于自身安防需要,可以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但不能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合法权益,所收集到的涉及公共安全、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视频图像信息,不得非法对外提供或者公开传播。对于确需认定为公共场所的家门口,只能出于公共安全需要安装图像采集设备,且仅能由对该场所负有安全管理义务的主体安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刘为军教授说,考虑到非公共场所安装使用图像采集设备不可避免会采集到涉及公共场所的视频图像,可能会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甚至危害公共安全、国家安全,《条例》遵循最小介入原则,从使用角度作出必要限制。

另外,《条例》对老百姓能不能查看图像采集设备的问题作出了专门回应,这一行为有了法律依据。车浩介绍,根据《条例》,个人未经授权不得随意查看或传播图像采集设备内容,普通民众因生命财产安全需要查阅时,需经管理单位同意,且不得非法对外公开。个人若因老人、儿童走失等紧急情况申请查阅,需经管理单位同意并保护隐私。

家门口的摄像头如何安装才合法合规?

自家门口安装的摄像头一旦“越界”,就可能侵犯到他人的隐私权,个人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时,怎么安装才合法合规呢?

个人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安装前,提前沟通:最好征得邻居的同意或进行善意提醒,避免误会和矛盾。

安装时,注意角度:要精心选择摄像头安装位置,并调整拍摄角度,可以通过在摄像头周边安装挡板等方式,确保拍摄范围只覆盖自家门口必要区域,避免涉及邻居住宅内部、窗户、仅供邻居通行的通道等私人空间,同时,尽量关闭自动追踪、录音等功能。

安装后,严管数据:对摄像头拍摄存储的视频图像信息,严格保密,防止信息泄露,不得非法对外提供和公开传播。

邻居不同意我在自家门口装摄像头 怎么办?

如果邻居,也就是公共区域的相关利害关系人,不同意你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又该怎么办呢?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一庭庭长 张松杰:如果对方不同意的情况下,调整摄像头安装的位置,使这个摄像头尽量只采集到我们自己家人的出行信息。比如说录音的功能,晚上夜间红外线的功能尽量关闭。不能侵害到相关利害关系人的隐私信息,包括出行、会客、时间、日期、声音等等,我认为边界判断的原则在这里,不能侵犯到采集到他人的隐私信息即可。

法官提示,安装摄像头的业主需要留存摄像头覆盖区域示意图及调整记录,以证明安装时已规避他人隐私。

违法安装图像采集设施会面临哪些处罚?

对违法安装图像采集设备设施,或者非法对外提供、公开传播视频图像信息的,没收设备设施、删除视频图像信息、给予罚款处罚;偷窥、偷拍、窃听他人隐私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非法获取国家秘密、军事秘密的,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未履行日常管理和检查义务并造成严重后果的经营管理单位或者个人,给予罚款处罚,根据情节轻重责令暂停业务或者停业整顿、吊销业务许可或者营业执照。

防止摄像头泄漏个人信息,难点是什么?

北京理工大学智能科技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磊:摄像头的管理,会涉及多个主体,比如说既有权力机关的参与,还有一些场所可能是个人的。既要保证公共安全属性,又要保障个人信息权益,我们就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去保障《条例》执行,比如说谁有相关的权限,有没有相关调用的登记制度,视频保存的期限,以及涉及一些管理职能,通过这些方面来实现对视频的有效管理。

老百姓如何监督身边的违规图像采集设备?发现后该如何举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刘为军教授介绍,《条例》实施后,公共场所的图像采集设备就必须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对于每一个公民来讲,最简单的判断方式就是图像采集设备有无显著的提示标识。发现疑似违法的图像采集设备的,可以向属地公安机关举报,公安机关将会开展核查。

如何保证《条例》能够落地生效?

北京理工大学智能科技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磊:我觉得《条例》有一个很好的开端。对于像人脸信息,音视频的情况,我们在个人信息权益方面的意识,实际上是在不断加强的。发现违法违规情况后,社会力量、个人信息主体也要积极反馈。

来源:中国蓝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