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国经营报》(社科院主管,以权威性、实用性著称)发表一篇文章,文中根据近期ADP公司发布的最新一期《职场人2025:全球劳动力观点》报告,
近日,《中国经营报》(社科院主管,以权威性、实用性著称)发表一篇文章,文中根据近期ADP公司发布的最新一期《职场人2025:全球劳动力观点》报告,
调查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中国职场压力感全球最低,“卷并快乐”人群比例最高。】
卷并快乐,这是真实存在的吗?
难道我们都错怪马老师了?996果真就是福报?
于是怀着好奇心,看了一下这篇文章。
这个报告说,调研覆盖了全球34个市场近38000名员工,结果发现,中国职场中感到“压力过载”的员工仅占10%,这个数据明显低于全球其他市场。
报告里面提到:
2024年,中国职场在压力下仍保持积极乐观态度的员工比例高达40%,领先全球其他市场;
这就真是语言的艺术了。
高情商的说法,“卷并快乐”人群比例全球最高。
低情商的说法,被迫卷,但还得装作乐观的人群比例全球最高。
你看,对同一件事情,换一套说辞,就能到丧事喜报的效果。
我承认「卷」确实在中国职场普遍存在,但「快乐」这种结论经得起推敲吗。
这个报告提供的数据结论没说清楚统计样本是什么?统计范围是什么?统计数量是多少?
想起一个段子来,记者在火车上调查人们春节购票难问题的段子,
这位乘客,你买到火车票了吗?
乘客甲:买到了!
旁边这位呢?
乘客乙:买到了!
记者随机采访了十几个人,高兴地发现,大家都买到了回家的火车票。
那更该调查的,难道不是那些没买上车票的人吗?
而抛开数据本身不谈,这个报告最大的漏洞是忽略了一个残酷现实:
在中国,"有工作" 本身就是生存刚需,很多人把「有工作」本身就视为一种庆幸。
举个现实的例子:
刚入职时月薪 5000,你觉得这工作也就那样,大不了炒老板鱿鱼。
十年后月薪还是 5000,你反而会安慰自己 —— 至少还有份稳定收入能养家。
要是听说领导想招新人取代你,甚至会主动提出降薪留任。
这就是大多数普通人的职场轨迹:年轻时天不怕地不怕,被社会毒打后只求安稳。
我们真的快乐吗?
不过是被生活磨平棱角的无奈妥协。
中国人的韧性在这个时代被发挥到极致。
当企业家们说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时,他们似乎忘了:这份韧性不是天生的,而是被房贷车贷和养老压力逼出来的。
就像祥子,拼尽全力拉车不是因为热爱,而是为了不至于饿死街头。
我们压力感最低吗?
不是,是我们在职场里的底线越来越低。
中国职场的 "卷" 和 "快乐",根本是两条永不相交的铁轨。
前者是老板画的大饼,后者是打工人的苦笑。
写在最后
现在就业形势这么严峻,多少人失业半年都找不到工作,结果有人用"岁月静好"的数据粉饰太平。
这种报告,不由让人想起一个词来——语言腐败。
这个词的意思,指一些拥有话语权的人为了相关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目的,偷换语言的概念,
将一些词汇的含义做一些完全相反的解释,可以让一些本来残酷的事情变得轻描淡写。
比如说,下降不叫下降,叫负增长,裁员不叫裁员,叫毕业。
找不到工作叫慢就业灵活就业,找不到工作在家呆着叫全职儿女,
找到工作被开了叫优化,把人开了之后,公司说是向社会输送人才。
抽象地造词,回避当下的现实问题,这显然是一种语言腐败。
我们的科技水平还在赶超别人,但是我们的语言水平别人永远也赶超不了。
好在,这个先进科技掌握在文明手中。
来源:千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