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大安市指尖草手工编织工作室,草帽、提包、收纳筐、笔筒、拖鞋等草编作品琳琅满目,这些都出自白城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宋氏草编”代表性传承人宋文静和她的学员之手。
走进大安市指尖草手工编织工作室,草帽、提包、收纳筐、笔筒、拖鞋等草编作品琳琅满目,这些都出自白城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宋氏草编”代表性传承人宋文静和她的学员之手。
宋文静是“宋氏草编”非遗传承人、吉林巧姐高级讲师,现任大安市指尖草手工编织有限公司经理、吉林省大安市鸿图职业技能学校校长。在当地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她传承非遗技艺,带动贫困群众、妇女、残疾人走出了一条靠手工编织增收的致富路,大家亲切地叫她“巧手姐”。
2016年,宋文静参加大安市妇联开办的草编培训班,与这项非遗技艺结下了深厚情缘。一根根普通的草绳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编织出一个个精美的作品,这让她深深爱上了草编这项非遗传承技艺,并暗暗下定决心,要将这门内涵丰富、历史久远的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在深入钻研传统技法的过程中,宋文静发现草编作品之所以销售情况不好,不是因为没有市场,而是没有创作出迎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经过反复试验,她创新性地将布艺元素融入草编创作,为作品赋予了灵性。经过她创意改造的作品既环保又不失美观,还充满艺术气息,深受大众喜爱,销量倍增,市场也由此打开。
一枝独秀不是春。2017年,怀揣“授人以渔”的初心,宋文静注册成立了大安市鸿图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主要培训绿色环保草编产品制作,产品包括坐垫、收纳筐、靠背枕、草帽、拖鞋、蒲团、笔筒等。她带领校内的教师团队多次参加吉林省艺术学院组织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草柳编手工艺传承与材料创新研修班,把传统文化与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相结合,学以致用。她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
“大安出了一个心灵手巧的宋文静!”随着口碑传播,不少赋闲在家的妇女慕名前来,找宋文静学习草编技术,实现“居家创收”与“技艺传承”双赢发展。为扩大帮扶覆盖面,让更多妇女受益,在大安市就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宋文静成立大安市指尖草手工编织有限责任公司,构建“培训—生产—销售”完整产业链。
宋文静给自己定下目标:“只要有想学草编的人,我就一定要教会她!”不仅如此,她还向学员承诺:“只要作品合格,学校全部回收!”这份承诺让学员们吃下了定心丸,也激发了她们的学习热情。2017年至今,宋文静累计培训学员5000余人,带动妇女就业1500余人,累计回收作品15万件,实现创收120万元。
孙立红是大安市叉干镇庆安村村民,一次意外,她的右手因伤致残,但她并没有被命运的坎坷所打倒。在宋文静的玉米叶编织课中,孙立红从零学起,逐渐掌握了玉米叶编织的技艺。学成之后,她不断接到编织订单,每年都能有上万元的收入。孙立红还参加了吉林巧姐草编大赛,并获得初级证书,现在在大安市鸿图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担任助教老师。孙立红说:“草编给了我信心,让我坚信生活中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希望能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人,实现价值,作出贡献。”
在培训过程中,宋文静特别关注像孙立红一样的残疾人群体。她不仅为他们提供免费培训,还帮助他们对接订单,增加创业信心。“我希望通过草编,让残疾人也能靠自己的双手活得更有尊严。”几年来,宋文静累计培训残疾人520人次。
秉持“诚信立身”原则,在订单兑现时,宋文静总是在原定的价格基础上多增加一些。她说:“学员编织不易,宁可少赚也不能亏了乡亲。”这份真诚让学员们对她既敬重又感激,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贴心大姐”。
用一根根草绳,宋文静串起千家万户的小康梦,更编织出新时代非遗传承的锦绣画卷,她的作品已经成为大安草编响亮名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宋文静先后获得“创新创业杰出女性”“吉林省优秀巾帼致富带头人”“吉林省巾帼草编大师”等荣誉称号,近日入选2024年第四季度“吉林好人”。
吉林日报社出品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于悦
策划:韩雪洁
执行主编:于悦
编辑:吴茗
来源:吉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