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洞墩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9 09:57 1

摘要:照片上的五个墩位于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南山口。曾经有人认为这五个墩是佛塔,因为它们地处佛教艺术地的莫高窟。中国长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赵琛在新疆哈密长流水发现了6个连排烽燧,与敦煌莫高窟的墩台类似,因此赵琛认为敦煌莫高窟五个墩不是佛塔,而是烽燧系统。据赵琛

照片上的五个墩位于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南山口。曾经有人认为这五个墩是佛塔,因为它们地处佛教艺术地的莫高窟。中国长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赵琛在新疆哈密长流水发现了6个连排烽燧,与敦煌莫高窟的墩台类似,因此赵琛认为敦煌莫高窟五个墩不是佛塔,而是烽燧系统。据赵琛推测,这五个小墩应该属于敦煌地区烽燧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赵琛认为,这五个墩是长城重要的组成部分,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莫高窟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这五个墩在保护丝路安全畅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见证和传播了丝路文明和丝路传奇。

笔者在整理河西走廊长城文献时,查到一首诗歌:《出郊看千佛洞墩台》。诗中写道:塞垣清暇柳营开,为觅边郊策骑来。峰指三危寻径僻,洞藏千佛半尘堆。穿幽忽入溪岩路,望远同登斥候台。万里秋澄天宇阔,阳关绝域任徘徊。

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千佛洞墩台的情况。

诗歌的作者是清代学者诗人汪漋。雍正四年(公元1726),汪漋擢安西道与马尔泰督修口外瓜、沙等城工事务。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从征准噶尔。在此期间,他踏访了敦煌不少的名胜古迹。莫高窟周边的烽燧和墩台他了如指掌。著有《敦煌杂钞》《敦煌随笔》等,敦煌的历史文化遗迹,在他的著作中一览无余。

酒泉学者张辉认为,千佛洞墩台,即千佛硖墩,在敦煌城东南四十里。清代属沙州营东路汛墩之一。酒泉市文物局有专家认为,它们不是烽燧,应该是放火或者放烟的设施,至目前,类似东西发现很多,酒泉,敦煌,肃南都有,其用途就是传递信息。值得研究。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时候,没有列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进行了实地调查和收录。

据史料记载,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清政府在敦煌故地设军事机构沙州所。雍正四年,兵部尚书、川陕总督岳钟琪将军在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奉旨会同大理寺正卿通智赴瓜、沙一带,勘察筑城、垦田、汛防要隘等政务。

岳钟琪将军到沙、瓜二州后,经认真考察调研,于雍正四年六月初五日(公元1726年7月4日),写出《奏陈会勘安西沙州城渠屯垦事务管见》的调研报告(以下简称《奏陈》),呈报雍正。《奏陈》全文8000余字,从军事防御、农田水利、移民工程三个方面提出了12条开发敦煌的建议。

其中,构筑“一城、一堡、一协、三营、南北若干墩汛”的军事防御系统是重点。当时,西域大片领土尚未回归,敦煌处边境,军事地位非常重要。岳钟琪提出了沙州所升格为沙州卫,建沙州城、黄墩堡,置沙州协、沙州营、黄墩营;建伯颜布喇墩(现阳关镇大墩)、沙枣墩、千佛洞墩为南墩汛;百齐堡、黄墩子、青墩峡墩为北墩汛的敦煌南北防御工程体系。详细论证并建议沙州城、黄墩堡的建置规模和协、营及所属墩汛驻军规模。

“沙州地方辽阔,招民开垦,防护宜周,且离哈密甚近。”岳钟琪建议,在沙州(即现敦煌市区)建沙州城,城内建营房3000间,将弁衙署15所。城门用砖砌筑,城壕宽3丈、深6尺,城中建鼓楼一座,以壮规模。沙州协设副将,分左右二营,驻军1500名,每营设守备1员,千总2员,把总4员。在敦煌北境,将军建议:黄墩子东连百齐堡,北由青墩峡可通哈密,应设一营,驻军300名,设守备千把总各1名。筑土堡1座,周围二里三分,盖营房600间,守备千把总衙署各1所。周边有可垦之田,下种800石,令兵丁屯种,为200多年后黄墩农场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

协、营、汛是清朝绿营军的编制单位,军事长官为副将、守备、千总、把总。协一般驻扎在府县等重要地方,营是最基本单位,驻扎在城邑关隘,汛设在道路边境,相当于哨卡。

岳钟琪对沿边隘口的4个墩汛也作了详细部署。伯颜布喇,西通哈密,南通色尔腾、柴达木,属通衢要地。修墩台1座,营房8间,围墙1道,设兵20名,轮班巡守。沙枣墩处通向党城之路,党城即现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政府所在地,又可以接应伯颜布喇。修墩台1座,营房4间,围墙1道,设兵10名。千佛洞沟,即莫高窟前宕泉河,是通往党城、石包城之捷径,修墩台1座,营房2间,设兵5名,登高瞭望。青墩峡是通往哈密之要道,修墩台1座,营房2间,设兵5名。伯颜布喇墩、沙枣墩、千佛洞墩归沙州营管辖。青墩峡墩汛归黄墩营管辖。

综上所述,千佛洞墩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产物,应为敦煌沙州营的东路汛墩。至于清以前,有无千佛洞墩,没有查到资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考证。

作者:胡杨

编辑:石英

来源:酒泉日报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