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份热度的背后,是自然教育独特的吸引力:它不仅让家长与孩子共同沉浸在沉浸式科普中,将课本外的知识转化为亲身感知;更在一次次与动植物的近距离接触里,让他们真切读懂“每一个生命都值得珍视”,尤其帮孩子们在心底种下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种子。
探寻郊野、识别植物、观察鸟类、自然艺术创作……近年来,由专业自然教师带队的自然体验、自然探索等自然教育课程,正悄然成为深圳家长圈中的“新热潮”。
▲福田红树林湿地“红树讲堂”。
这份热度的背后,是自然教育独特的吸引力:它不仅让家长与孩子共同沉浸在沉浸式科普中,将课本外的知识转化为亲身感知;更在一次次与动植物的近距离接触里,让他们真切读懂“每一个生命都值得珍视”,尤其帮孩子们在心底种下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种子。
如今,深圳的自然教育版图更是持续扩容,各类自然教育中心如同繁星般散落城市各处,让大小朋友在公园、绿地间就能开启自然探索之旅。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深圳已建成53家自然教育中心,这些自然课堂正以鲜活的姿态,为更多人搭建起亲近自然、学习生态知识的桥梁。
第一所自然教育学校出自深圳
今年8月,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上新了100套“友好路灯”——这是国内首批专为减少光污染、保护昆虫和鸟类而设计的“生物多样性友好路灯”,其中40套集成了为洞巢鸟设计的繁殖巢箱。据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工作人员介绍,2020年春天,他们在巡园时发现有一只大山雀衔着干草,飞进了路灯通风口,这一偶然的发现,给了他们巨大的灵感。大山雀是“次级洞巢鸟”,没法自己啄洞,只能靠天然树洞安家。而普通的路灯并非最佳的巢箱。“于是,工作人员开始重新设计路灯,使路灯成为一个生物多样性友好的公共设施。工作人员将巢箱和路灯巧妙地结合起来,为大山雀提供了合适的繁殖洞巢。有市民发现“飞鸟入灯”的场景后,拍摄上传到网络,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盛赞,有网民表示,“这种从细节处关爱动物的举动,就是最好的自然教育。”
如今,市民主动绕开鸟类栖息区,游客在观鸟时轻声慢行……爱鸟护鸟已逐渐成为深圳人的共识。而这背后,离不开自然保护意识的深度滋养与引导。
深圳的自然教育活动更以多元形态渗透到公园、湿地的每个角落。晶报记者梳理发现,从博物认知到实践体验,从科普讲座到角色参与,各类活动几乎覆盖了不同年龄段的需求:仙湖植物园的自然科学探索营里,孩子用放大镜观察植物叶脉;深圳湾公园的观鸟活动中,导师带领参与者用望远镜辨认各种鸟类;洪湖公园的碗莲种植体验课上,家长和孩子一起把种子埋进泥土,记录“从芽到花”。
▲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 红树小径自然教育径。
方向生态创始人南一方,多年来始终深耕生态环境提升策略、环境解说系统及自然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领域。他在接受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自然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地理优势:深圳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山海林田湖草等多元生态形态齐备,境内栖息着超过2万种动植物;更难得的是,在这座经济高速发展、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中,还分布着1200余座公园。这些足够多样的绿色空间,为各类自然教育课程与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鲜活且充足的实践载体。
而依托湿地、公园、绿道等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圳是全国最早设立自然教育中心的城市。2014年,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成立了国内首个自然学校——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汇集一批环保志愿教师,通过公益的自然教育课程和专题导览活动,向人们传授和推广大自然的智慧,推动人们参与湿地保护,让人们从一堂堂课程中体悟大自然的舒适与惬意。
▲仙湖植物园暑期自然导赏活动。
深圳湾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中点,每年冬春季节都迎接数万候鸟,使得深圳湾公园成为生物多样性特点区域,深受公众喜爱。作为深圳市首个设立在市政公园内的自然教育中心,深圳湾公园自然教育中心在专业志愿者的支持下,重点围绕鸟类知识、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其保护开展湿地科普教育工作。每逢周末,该自然教育中心都开展自然教育课程、展览导览讲解和科普观影活动。
在今年7月于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举办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COP15)会上,深圳湾公园自然教育中心继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和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之后,荣膺全球第二批“湿地教育中心星级奖”,成为深圳市第三个获此国际奖项的自然教育中心,标志着深圳在自然教育工作方面正日益广泛且快速地获得国际认可。
在漫步和观察中认识自然
在自然教育中心之外,深圳还用心铺就了多条自然教育径,为市民搭建起亲近自然、学习生态知识的优质空间。2024年,“深i公园”小程序全新上线“公园自然教育”功能板块——这一板块宛如随身的自然向导,市民只需一键操作,就能清晰查询全市公园的自然教育中心分布,更能同步获取所有自然教育径的具体位置、特色主题、生态亮点等详细信息。它指引着更多人走出室内、走进户外,在自然教育径的草木与光影间放松身心,在近距离探索中发现自然的细腻之美,也悄然将生态知识融入每一次漫步与观察里。
塘朗山郊野公园的青松步道、阳台山森林公园的环城绿道蝴蝶谷自然教育径、侨城北公园的迷蝶小径、马峦山郊野公园的碧岭瀑布群步道……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已有50多条特色鲜明的自然教育径。
▲马峦山自然笔记步道。
南山古荔步道是深圳最佳的赏荔路线之一,位于大南山郊野径上,单程1.7公里,终点为大南山顶峰。全程环线3公里的古荔步道曲径通幽,有荔林片片,古荔相伴,还能登高俯瞰,一览鹏城山海落日景观,可谓美不胜收。
诗经步道,寻找《诗经》里的植物,遇见三千年的浪漫。园博园选取公园内的特色植物,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诗经》的诗词,打造了一条诗经自然教育径。“左手诗经,右手植物”,逛园子的同时,边游边学,旨在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将丰富的文化知识传播给每一位充满好奇心的孩子。诗经步道由两大主题区域构成,分别为西区的自然研学主题区和东区的传统古风主题区。由西区的花卉馆开始,以植物的讲解知识为主;东区则以传统古风建筑环境式探索诗经植物为主,围绕南苑、梁溪园、苍苔园、汇芳园、古窑遗韵展开植物的探索。
胡椒木的叶片上,一只凤蝶宝宝正静静伏着,小巧的身躯施展着独特的“假眼拟态术”,仿佛在与周遭环境玩着一场温柔的捉迷藏;不远处,扇动着斑斓翅膀的蛇眼蛱蝶停歇在花草间,也会亮出看家的“假眼障目防身术”——翅膀上那几枚圆鼓鼓的大眼斑,远远望去宛如鸟兽的眼睛,锐利又醒目,足以让觊觎它的天敌心生忌惮,不敢贸然靠近。这般生动的自然场景,就藏在侨城北公园的“迷蝶小径”里。作为南山区首条以蝴蝶为主题的自然教育步道,“迷蝶小径”通过精心的设计与生动的互动内容,将步道的自然之美与自然教育完美融合,创造了一个沉浸式的自然探索空间。
从线上到线下的多元形式
2023年,深圳公园自然教育满天星计划启动,构建覆盖范围全域化、服务对象全民化、教育形式多样化、参与主体多元化的公园自然教育体系,推动深圳公园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国际一流公园城市。
▲梅林公园蝴蝶园飞花谷
方向生态就是其中一支扎根深圳自然教育的年轻团队。南一方介绍称,这几年来,方向生态推进自然教育的主要媒介包括解说牌、微信小程序、读本、纪录片影像等方式。
南一方表示,他们在坪山区通过充分的户外调研,累计探明各种类型的步道超过150公里,累计记录高等植物超过1900种(野生种及栽培种),高等动物超过400种,昆虫、蜘蛛等无脊椎动物超过600种,为开展后续的环境解说工作提供了完善的数据和内容支持。据此,他们设计了1100个自然研习博物牌、106公里长的自然研习步道,以及精选了15条各具特色的主题步道,还推出了400节线下课程和15本图文并茂的自然导赏读本。
此外,他们还推出了云上博物馆“坪山全域自然博物”小程序,涵盖步道攻略、科普视频、自然课程、博物百科、VR实景、拍照识别、古树古迹、打卡等功能,亲近大自然无门槛,打造足不出户也能云游坪山的沉浸式体验。
▲虹桥公园森林驿站。
“当我们在观察留意身边的动植物时,也发现了城市快速化发展对于动物微生境的一些干扰。”南一方说,2024年开始,方向生态联合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坪山分局开展了“万桥之桥”项目,旨在通过全民共建的模式,以最低工程、最少干扰的方式,对城区里的微型生态环境做修复,为都市中的野生动物提供更安全、更便利、更友善的生存空间。“我们将目光聚焦到对微型生境的保护与提升,解救被困于城市基础设施的野生动物,满足都市中野生动物的特殊需求,提升它们的生存环境。通过共建活动、科普解说、科普书籍等方式,传播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从课堂到步道,从线上到线下,深圳的自然教育正以多元形式,让“热爱自然、守护生态”成为这座城市的生活底色。
晶报记者 余梓宏/文 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
编辑:周晓飒
来源: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