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3岁香港才子蔡澜,他曾说:“人到晚年,躺在床上才想明白,拖垮身体最快的方式,并不是抽烟和喝酒,而是这2个坏习惯,希望你一个都没有!”
83岁香港才子蔡澜,他曾说:“人到晚年,躺在床上才想明白,拖垮身体最快的方式,并不是抽烟和喝酒,而是这2个坏习惯,希望你一个都没有!”
第一个:憋屈。心里堵着,跟霜打的茄子一样。他以前应酬多,胃都差点玩完。现在?悠着点。
第二个:不懂节制。年轻时,山珍海味,胡吃海塞。后来?少吃多餐,均衡饮食。身体倍儿棒。
香港中环的陆羽茶室里,总能看到蔡澜戴着渔夫帽慢悠悠啜普洱。
侍应递来菜单时,他总摆摆手:"一盅虾饺,两件马拉糕,够哉。"
这般云淡风轻的做派,让人难以想象他曾是夜夜笙歌的"香江第一老饕"。
直到三年前那场胃出血,才让这位风流才子躺在病床上顿悟:真正蚕食生命的,不是杯中物,而是深藏心底的两头恶兽。
蔡澜的公文包里常年备着胃药,这要追溯到八十年代。
彼时他担任邵氏电影监制,白天在片场应付明星耍大牌,晚上陪老板在福临门吃鲍翅。
有次庆功宴上,他强忍胃痛坚持,回家后蜷缩在浴缸里呕出胆汁。
长时间的社交周璇,让他时常有苦说不出,过得那叫一个憋屈。
这种"打落牙齿和血吞"的无奈,不仅让他的情绪长时间难以宣泄,更让他的身体早早亮起红灯,他的胃镜报告上早早爬满溃疡点。
中医典籍《景岳全书》早有警示:"郁则气滞,气滞则百病生。"
香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证实,长期情绪压抑者患癌风险高出47%。
蔡澜后来在专栏里写:"应酬场上陪的笑脸,比大排档的云吞面还假。"
如今他遇到不爽快的事,直接学茶餐厅老板阿炳——当街吼一嗓子"顶你个肺",转头继续哼着粤曲炸猪排。
对比铜锣湾卖鸡蛋仔的陈伯就令人唏嘘。
老人十年如一日对苛捐杂税忍气吞声,去年查出肝癌晚期才悔道:"早知该像隔壁鱼蛋佬那样,同食环署拍台对骂。"
八十年代的香港半岛酒店,蔡澜创下过连吃十二道法餐的纪录。
鹅肝如雪糕般滑入喉咙,松露香气在齿间炸开,他却记不得那晚是如何被抬上救护车的。
这种狂欢在《养生论》里被称作"膏粱之疾",就像他收藏的明代德化瓷观音,釉面光鲜却胎骨酥脆。
转折发生在2019年米其林晚宴。
当侍应端上第八道和牛时,蔡澜突然离席,在维港边就着咸柠七啃菠萝包。
后来他在《蔡澜谈吃》里自嘲:"年轻时把胃当泔水桶,现在才知道白粥最养人。"
香港营养学会的数据显示,坚持"蔡氏饮食法"(每餐七分饱、荤素三七开)的老人,三高发病率下降63%。
深水埗富豪张生的遭遇恰成反例。
去年生日宴上炫完三只黄油蟹后中风,病房里挂着肠内营养袋哀叹:"早该学蔡生食碗云吞面走葱。"
过度的放纵是对身体的巨大消耗,也是对健康的透支。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过曾经的那些吃播博主,每顿食量惊人。却从不见他们发胖。
如今再次看到他们的视频,已经瘦的不成样子,隔着屏幕和美颜滤镜都难以掩盖他们的不健康。
这个世界没有后悔药,透支的身体再难复原,实在得不偿失。
蔡澜如今随身带着两件宝:旺角街市淘的粗陶茶壶,油麻地庙街买的折扇。
前者提醒他"粗茶淡饭最养人",后者写着"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这种生存智慧,在《遵生八笺》里称作"养寿先养气"。
他在新书签售会上传授秘诀:"晨起先去街市看鱼贩杀鱼——见惯生死,便知斤斤计较最可笑。"
这让人想起《菜根谭》"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境界。
佐敦道卖牛杂的阿英深得真传,遇到挑剔客人就笑骂:"嫌脏去食米其林啦!"中气十足的叫卖声,反倒成了社区一景。
上环中药铺的何医师说得妙:"蔡生这套养生法,实则是把《黄帝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译成了白话文。"
就像深井烧鹅,看着油光满面,内里自有分寸——皮要脆而不焦,肉要嫩而不柴,火候拿捏恰似人生修行。
站在太平山顶俯瞰维港,蔡澜常想起邵逸夫先生活到107岁的秘密:"六叔每天打太极,其实打的是'不憋屈';只吃七分饱,实则吃的是'知进退'。"
灯火璀璨的香江夜色里,这位白发老顽童终于参透:养生不是苦行僧的戒律,而是红尘客的逍遥游。
就像他最爱的大澳虾酱,闻着冲鼻,细品才知岁月酝酿的咸香。
敦煌壁画历经千年仍见金碧辉煌,因画工将金箔深埋颜料之下;岭南榕树百年不倒,因气根在泥土中默默蓄力。
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与养生哲学,本质上都是对"度"的精妙把控:藏与露的分寸,进与退的火候,争与让的尺度。
真正的智慧,永远在显隐之间,在张弛之际,在烟火深处。
来源:巴哥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