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21日,笔者在迷恋黑土情结中带着对黄振荣老红军的深深敬仰,经战友邓大飞的牵线,在哈尔滨中央大街旁边的一间小屋与黄振荣的儿子黄黎和女儿黄毛进行访谈,进一步加深了我对黄振荣革命老前辈的了解。
寻访大国粮仓拓荒人黄振荣的故事
2025年8月21日,笔者在迷恋黑土情结中带着对黄振荣老红军的深深敬仰,经战友邓大飞的牵线,在哈尔滨中央大街旁边的一间小屋与黄振荣的儿子黄黎和女儿黄毛进行访谈,进一步加深了我对黄振荣革命老前辈的了解。
黄振荣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革命战争时期战功显赫的老红军,是开发北大荒功勋卓著的英雄人物,是北大荒十万转业官兵的优秀代表,是凝练和高扬北大荒精神的杰出楷模,是可敬可爱可学的光辉榜样。
黄振荣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有将近60年了。在他身上有战火淬炼的革命者的战斗故事,也有开发亘古荒原拓荒者的生动感人故事,他的事迹和精神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思想教育资源。
战功卓绝的英雄师长
黄振荣,西安市长安区人,出生于1915年6月。1928年参加国民革命军西北军,任冯玉祥贴身警卫。1931年,16岁的黄振荣随江西宁都起义部队加入红军,后任红军湘赣军区电台副台长、红6军团61团参谋。1932年10月在湘赣军区和王震相遇,并先后担任军区和红六军团保卫电台队队长。193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过金沙江时任红六军团的营长。1936年10月,黄振荣胜利地走完了长征路。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共中央为敦促阎锡山部抗日救国,派黄振荣等“7人小组”去山西太原“决死纵队”工作,担任教官。黄振荣是7人小组的总负责。
1940年在关家垴战斗中,八路军围歼日军冈崎支队,日军据险顽抗,战斗异常激烈,时任2营营长的黄振荣在带头冲锋中身负重伤。
1942年黄振荣带部队护送丁玲等文化名人穿过日军封锁线到达延安,朱德总司令十分赞赏,并将一个四饼麻将一锯两半,和黄振荣各刻自己名章留念。同年参加了举世瞩目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担任359旅营长。
日军投降后,黄振荣所在的359旅第二梯队开赴东北,先后解放了虎林、宝清等地。1946年,黄振荣就任东北中部护路军第1团团长。1948年,黄振荣所在护路军改为铁道纵队,任铁道兵团第4支队副支队长兼参谋长。在抢修山海关铁路枢纽、组织运输,确保第四野战军进军平津,立大功一次。
1950年8月,抗美战争爆发,黄振荣率部入朝,任铁道兵三师副师长,1952年11月任铁道兵三师代师长。在抢修大同江铁桥中战斗中,不管敌人的狂轰滥炸和定时炸弹的威胁,坚持在一线指挥,筑立起一条“轰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为朝鲜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再次荣立大功,荣获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和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他带领的部队在护桥、修桥中们表现出的英雄事迹,最后拍成《激战无名川》电影,师长原型就是黄振荣。
1952年9月中旬,战功显赫的黄振荣手持毛泽东主席请帖,和其他志愿军代表一道回国参加新中国三周年庆典。1953年11月,率部回国,参加鹰厦铁路建设。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黄振荣戎马一生,历经宁都起义、反围剿、两万五千里长征、苦战南泥湾,奔赴抗美援朝,他在革命道路上不忘初心,不畏生死,不避艰险,不计名利,意志坚定,身先士卒,在战争年代的6次战伤和屡建战功,见证他是战功卓绝的英雄师长,是为革命立下大功的人。
亘古荒原的拓荒先锋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一个民族十天没有粮吃就要灭亡,粮食是国家最根本的基础保障。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人口大国必须建好大国粮仓。1955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开发北大荒的伟大战略决策。王震将军为此找到黄振荣说:“咱俩并肩战斗了20多年,你的为人和工作表现我最了解……老黄啊,希望你我能再次并肩战斗,一起去开发建设北大荒!”
北大荒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是世界三大黑土地带之一,这里冰雪极寒,人烟稀少,是一片荒凉之地。1956年,时任铁道兵第三师代师长黄振荣带着铁道兵司令员王震将军的重托,率先率部奔赴黑龙江宝清县的茫茫草原,作为第一批进入北大荒腹地的铁道兵部队高级指挥员。黄振荣在北大荒新的战场上开始了建功立业。
一曰勘测。黄振荣仅带着计划员、生产股长、通讯员和向导4个人,背着干粮和枪弹向茫茫荒原进发,不惧冰雪极寒和边塞凶险,宛如勇敢无畏的探险家,在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里,渴了抓把雪解渴,饿了掏出干粮充饥,晚上在雪厚处挖洞睡觉。期间多次击退野狼袭击。经过7天7夜的顽强奋斗,勘测完宝清县与饶河县交界荒原,并在军用地图上标注了170多处开荒点。黄振荣亲拟电文,向王震司令员汇报:“完达山北有300万亩可垦地,请大军北上。”王震将军大喜过望,然后向军委呈报:补充开发宝清县300万亩荒地的报告。实际后期开发370万亩。
二曰修路。按王震司令员电示:“望务于5月10日打通虎(林)宝(清)公路,尤其抓紧穿越完达山重点工程,迎接部队。”黄振荣代师长按此要求,指挥先期到达的2000多名铁道兵抢修虎林县到宝清县120公里公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共抢建桥梁48座。黄振荣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在参加伐木中,一根“回头棒”重重的把他砸倒在地,然而他仅仅稍作休息,便挣扎着起身继续工作。在他卓有成效的领导下,仅仅一个月的奋力抢修,一条全长120公里的公路全线建成。这速度让人惊叹,更让人思考:是什么样责任担当才能创造这样的成就;是什么样干劲和豪情才能取得这样的辉煌;是克服了什么样的苦、大苦、极苦才能铸就这样的奇迹。黄振荣激动地说:“同志们从虎林到宝清的120公里,直达公路现在通车了,完达山上有史以来第1次开过来我们人民的汽车,我提议我们向北京王震司令员报捷。”此后,7000多名铁道官兵和大量机械及时转进到各开荒点。
三曰开发农业。黄振荣的核心贡献是创建和开发八五二农场,他开发农业上硬核的贡献可谓是“好又多”:其一,开垦荒田。他点燃开犁的火炬,1956年开荒出耕田20多万亩,1957年开荒出耕田51万亩,总计开荒出耕田达71万亩,并建立7个分场,成为铁道兵垦区规模最大的一个农场,至今仍是黑龙江垦区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其二,加强成本核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稳产高产上下功夫,朱德副主席夸赞八五二农场是全国费用最低、投资最少的农场,并号召全国农垦企业向八五二农场学习。其三,多种经营。不仅开垦粮田,还积极发展林业、畜牧业、副业等,探素建立一种“农林牧副渔”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模式。其四,推进机械化。积极从苏联引进大批拖拉机、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如引进著名的“斯大林-80号”拖拉机,形成了北大荒第一代机械化生产队伍,极大地提高了开荒效率和农业生产力。这种大规模、机械化的开荒模式,成为了北大荒建设标志性特征。其五,孵化农场。孵化出八五三农场和八五五农场(后改为五九七)农场,为后来的北大荒农垦集团红兴隆分公司所属农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开荒耕田的同时,组织修建道路、桥梁、仓库、水库等基本设施,为长期屯垦戌边创造条件。如他领导修建的蛤蟆通水库面积相当于北京两个白云水库,可灌溉下游31万亩良田。
四曰注重民生。他秉持“既要生产好,又要安好家,同时兼顾全面综合发展”的理念,推动垦区的综合性建设。他努力改善职工的居住条件,先建木头房,再建土坯房,让7000多名官兵都住进了营房,安下了家。他积极创办学校、卫生所,大力发展文教、卫生事业,解决官兵和家属子女的教育、医疗问题,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稳定了军心,使垦区逐渐从一个临时性的生产点向一个功能完备的社会社区转变。他积极推动在八五三农场小清河制造北大荒酒,并创建了北大荒的白酒商标,为北大荒后人留下了不可估量的品牌财富。“兵团1号”的北大荒白酒源于黄振荣师长委托诗人艾青绘图北大荒白酒图标的传承,因印有黄振荣的照片而成为北大荒的文化品牌而广为被人珍藏。
一言以蔽之,黄振荣在亘古荒原的拓荒的功绩在北大荒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北大荒精神”的贡献
黄振荣的贡献既有物质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他是凝练和高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北大荒精神的杰出楷模。他的事迹和精神是形成北大荒精神的基础和来源之一。如果要为北大荒精神溯源,黄振荣注定是代表性人物。
艰苦奋斗:黄振荣戎马一生,先后受战伤6次,被定为二等乙级残废军人。在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上,他拖着伤残之身忘我工作,一天夜里指挥部通知开会,他一个人在晚上零下40多度的严寒的沼泽地里走了50多公里,把他的脚趾甲生生冻掉了9个,他没有告诉任何一个人,直到他逝世人们在为他更衣时才知道他9个脚趾甲被冻坏。他与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且能做到身先士卒。他身上彰显出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形成北大荒精神的重要基础和来源之一。
勇于开拓:黄振荣在开发北大荒的过程中,展现了勇于开拓的创新思维和管理智慧,他探寻出一条“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就地取材,因陋就简、节约适度、逐步固定”的创新办场思路,以及“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扩大、边积累的“五边”方针。这种开拓创新的做法,使得农场各项工作在统筹中得到有序发展。他还根据完达山北的农业特点,系统总结了大豆、玉米、小麦应在何时种、何时收的特点和规律,如提出小麦要种在冰上、收在火上,即是说小麦要种在冻士上(4月20日播完),收在8月初热天上,就能保证作物的高产,迟了麦粒受雨季影响容易受潮烂成吐面。这种科学把握度的做法,体现的是哲学思想在生产实践中的自觉运用,有力地促进了北大荒的开荒、开发建设。他身上彰显出的勇于开拓精神是形成北大荒精神的重要基础和来源之一。
顾全大局:为了党和祖国的最高利益,他放弃挚爱的军人身份,毅然参加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当中央军委发来三次电报,要调黄振荣回军委重新安排工作,在这样一个绝好的机会面前,按照“人往高处走”的常理,多数人都为选择回部队,到更好条件的北京城市工作,到更重要的军委机关工作,而且对家人和子女会带来命运的改变。他深惑肩负着建大国粮仓的重任,放弃了回军委工作的机会,留下来与这里的拓荒战友们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一起为改变北大荒的面貌而继续战斗。他顾全的是全局,放弃的是个人和家庭利益,他身上彰显出的顾全大局精神是形成北大荒精神的重要基础和来源之一。
无私奉献:黄振荣为北大荒事业愿舍自己的命,他说,现在北大荒就是战场,我们的使命是为国家开垦荒地,解决吃饭问题,就是把命搁在这里,咱也要打赢这场战争。他把妻子和4个小孩全都留在北大荒。父辈的旗帜让子辈接过,让开拓事业得以延续下去,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跨越代际的奉献,散发出金铜一般的光芒。他身上彰显出的无私奉献精神是形成北大荒精神的重要基础和来源之一。
黄振荣是北大荒精神的代表,他拓荒建设北大荒的过程就是凝练和高扬北大荒精神的过程。北大荒精神之所以产生并永放光芒,最关键是源之于植根于黑土地的伟大实践的时代典型的产生。黄振荣作为农垦开发的高级指挥员以最淳朴、最生动、最壮美、最感人的事迹和精神诠释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他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的崇高思想行为深深地教育和激发了群体队伍的思想和行为,这样北大荒精神又不是仅仅限于个体英雄的光芒,而是成为北大荒人思想、情操和崇高行为的共同结晶;北大荒精神不是随意的产生和实现的,而是在恢宏的历史时空中靠长期战天斗地特殊的环境熏陶才实现的;北大荒精神不是道德的伴隨物,而是北大荒人长期的思想价值、心理归属和精神追求的社会产物。黄振荣对北大荒精神作出的贡献大矣。
在北大荒精神的引领下,北大荒已从昔日浩瀚的原野变成了今天的万倾良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共和国粮仓。北大荒的每年大豆产量占全国的30%,玉米产量占全国的45%,水稻产量占全国的25%。至今,北大荒的粮食供应能力,足以保证京津沪三大直辖市、港澳地区、藏青甘宁四省(区)和人民解放军三军的全部口粮供应。近年来平均产粮420亿斤,全国每7碗米饭中有一碗是北大荒人所提供,北大仓已成为大国粮仓的“压舱石”,持续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着力量。当今,我们的历史使命是要在传承北大荒精神中汲取奋发前行的力量。
铸就丰碑而熠熠生辉
黄振荣是王震的爱将,黄振荣在八五二农场工作的15年中,王震将军19次来到八五二农场。王震将军身居高位,任务繁重,那个年代交通又极为不便,他频频来八五二农场,我们农垦人该怎样读懂将军的视野与胸襟,倾听将军的思想与教导,分享将军的思路与举措,走近将军的内心与灵魂。我们对王震将军的作风、情怀和精神惟有深深的敬仰和敬佩!
客观地说,王震将军19次来北大荒,或许是要总结推广老部下办场的经验和做法,或许是要了解未来垦荒发展的规划和蓝图,或许是要听取他对全国垦荒开发和农业生产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或许是对老部下办场之辛苦的看望和慰问,不管何种情况,都说明王震将军对黄振荣的高度关注、高度认同和高度赞赏。
黄振荣这位有着37年革命生涯的老红军战士,为农垦事业奋斗了15个春秋的垦荒先驱,在十年浩劫中,被打为“三反分子”遭受批斗毒打,1968年1月26日,他被批斗后因脑溢血含冤去世,时年53岁。1979年,八五二农场召开千人追悼会为黄振荣平反。农场机关和生产队代表近干人参加了悼念活动。
王震将军始终没有忘记这位功勋卓著的老战友、老部下、老红军。1985年秋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在八五二农场招待所拿着饱蘸墨汁的毛笔,在宣纸上给黄振荣的墓碑题词——“黄振荣同志之墓。王震敬书”。写完之后,他因失去有大德大才的爱将、失去无比信任的部下、失去情似深海的战友而难过,眼里流出了滚滚的热泪。1990年秋天,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又一次来到黑龙江垦区视察,安排老伴带着孙子、孙女代表他去墓地祭拜,把一个“黄振荣同志千古、王震全家挽”的花圈送到黄振荣墓前。以此表示对这位留在北大荒的老红军的深深怀念。
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黄振荣生命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实现了自我,点亮了生命,获得了生命的高光时刻,而在于托举起更多人向上、向前而形成的磅礴力量,引领人们向光而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全面发展。
黄振荣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划时代的垦荒英雄,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热爱,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北大荒精神。黄振荣虽然已离开我们60年了,可他的光辉形象永远鲜活、永远年轻、永不逝去。诗人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黄振荣因生命化作“春泥更护花”而获得永生,因生命超越生死而永恒如山,因生命铸就丰碑而熠熠生辉!
2025年9月6日
作者陈光简介:
陈光,研究员。1952年2月出生,浙江宁波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二十一团(八五三农场)知青。曾任第三师司令部党支部副书记、团委书记。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哲学系。
在宁波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等单位工作二十余年,历任宁波高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浙江纺织服装学院党委副书记等职务。出版专著《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策略论》(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文库),在国家一级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提升高校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十大路径》一文获教育部第六次高校思政优秀论文一等奖。被宁波市委宣传部评为“理论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现为浙江新视野教育文化研究院院长,2025年7月荣获“全国优秀社科类社会组织工作者”称号。
附:受访人黄黎简介
黄黎,出生1950年9月,西安人,2004年9月获得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正教授)职称。1999年,被八一农垦大学聘为汽车专业客座教授。北大荒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黑龙江省公安厅垦区公安交警支队副支队长。
以编委、主编身份,参与了中国驾驶员全书《黑龙江垦区卷》及《垦区公路及交通安全》等4本书的编写工作。有20多篇交通、交通事故论文发表在国家二级以上刊物上,其中一篇获华中地区科技三等奖。先后编写《黄振荣传》一书,获第十届丁玲文学评比提名奖,并有多篇散文,刊登在黑龙江老年报、北大荒日报等杂志。并被多家网站转载。
多次被省交通厅、省公安厅交警总队、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机关党委授予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并获得奖状,立三等功三次,多次受到公安部门嘉奖。
来源:铁道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