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型坦克在各个方面都很“沉重”——无论是研发、生产,还是实际使用。坦克最初便属于重型(甚至是超重型)类别,但很快它们的地位被更轻型的坦克所取代。事实证明,与其制造几辆重型坦克,不如建造10辆中型坦克或者50辆轻型坦克更为划算。当然,某些国家曾坚持发展突破型坦克
重型坦克:从研发到使用的“沉重”之路
重型坦克在各个方面都很“沉重”——无论是研发、生产,还是实际使用。坦克最初便属于重型(甚至是超重型)类别,但很快它们的地位被更轻型的坦克所取代。事实证明,与其制造几辆重型坦克,不如建造10辆中型坦克或者50辆轻型坦克更为划算。当然,某些国家曾坚持发展突破型坦克,但最终也不得不妥协,放弃重型坦克的主导地位。
展品的现址
“爱国者”公园是展示丰富装甲车辆藏品的重要场所之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苏联/俄罗斯本土的装甲装备。然而,这里也展出了许多外国坦克。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战利品,但也有一些坦克是以其他方式进入收藏的。例如,在上世纪90年代,公园通过交换的方式获得了一批外国坦克,其中便包括“征服者”Mk.2(Conqueror Mk.2)——英国最后一种批量生产的重型坦克。
战场遗存与历史渊源
在展馆中陈列的这辆“征服者”Mk.2(Conqueror Mk.2),曾在1980年代后期被从一处射击场拖出。据悉,至少有三辆类似的坦克从该射击场被回收。
英国是最早设计并使用坦克的国家。最初,英国“陆上舰队委员会”计划研制超重型坦克,但在实际研发过程中,其目标有所缩减,最终改为生产重型坦克。在一战期间,英国成为重型坦克的主要生产国,其“菱形”坦克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象征,并至今仍出现在英国装甲部队的徽章上。然而,一战的战场经验表明,轻型和中型坦克的机动性更强,使用更加灵活,因此更具发展潜力。
重型坦克的回归:二战与“丘吉尔”
在二战期间,英国军方重新重视重型坦克的开发。令人惊讶的是,在二战中,英国再次成为重型坦克的主要生产国。虽然英国的“丘吉尔”步兵坦克在技术层面上算不上最先进,但其产量远超其他国家的重型坦克。“丘吉尔”系列是所有步兵坦克中服役时间最长的一款,甚至在朝鲜战争期间仍然活跃。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军方仍将重型坦克视为未来装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黑王子”到“征服者”
英国曾尝试基于“丘吉尔”坦克开发更先进的步兵坦克,这一努力催生了“黑王子”(Black Prince)。然而,这一概念已逐渐过时,未能获得成功。因此,英国决定将步兵坦克的发展方向转向A41“百夫长”(Centurion)。事实上,这并非英国首次尝试将巡航坦克改造成步兵坦克,之前曾进行过几次类似尝试,但效果都不理想。A45坦克便是其中一个失败案例,其最初的设计并不成功。
并排展示:“酋长”与“征服者”
在展馆中,“征服者”Mk.2与“酋长”(Chieftain)主战坦克并排展示,这样的对比更能凸显两者在设计理念上的不同,也能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征服者”庞大的体积。
80年代后期:仍可行驶的“征服者”
从A45到FV201:通用重型坦克的探索
与此同时,A45坦克演变为FV201,即英国200系列装甲战斗车辆的主导型号。FV201被定位为“通用”坦克,但它并不能被称为主战坦克,仍然是一款标准的重型坦克。之所以称其为“通用”坦克,是因为它成为了一个完整战斗车辆系列的基础,其中包括自行火炮和工程车辆等衍生型号。
最初,FV201的概念看起来不错——它被设计成一款加大版、装甲更厚、重量更重的“百夫长”坦克(Centurion)。然而,随后英国推出了Centurion Mk.3,配备相同的20磅(84毫米)坦克炮,使得FV201的定位变得尴尬。
FV214的诞生:应对IS-3的挑战
虽然FV201的项目未被彻底取消,但英国在1949年启动了FV214项目,目标是在FV201的基础上开发一款“真正的”重型坦克,以对抗苏联的IS-3重型坦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英国为对抗IS-3而开发FV214时,苏联已经在1946年夏天停产了IS-3。
FV214的研发进展缓慢,因此英国不得不生产FV221 Caernarvon(即FV214的车体,但安装类似Centurion Mk.3的炮塔),生产数量仅为20辆左右。
驾驶员的位置
120毫米L1坦克炮的开发
最终,在1954年,英国完成了120毫米L1坦克炮的研发。该炮以美国T53 120毫米坦克炮为基础,但英国对其进行了独立改进,使其成为一款独特的火炮系统。然而,L1坦克炮的研发时间过长,导致英国不得不在等待期间生产FV221 Caernarvon。
与此同时,英国也在研发一款全新的炮塔,并最终在1954年开始批量生产FV214——Conqueror(征服者)。
命名上的改变:不再称“重型”
值得注意的是,“征服者”(Conqueror)并未被官方命名为“重型坦克”。正如美国一样,英国也转向了更加“中性”的命名方式。这款坦克的正式名称为Tank, Heavy Gun, Conqueror Mk.1(意为“大口径火炮坦克——征服者Mk.1”)。
生产与服役
“征服者”Mk.1(Conqueror Mk.1):第一批20辆于1954-1955年生产,并部署到驻德英国陆军(BAOR)。然而,使用过程中暴露出大量技术问题。
“征服者”Mk.2(Conqueror Mk.2):经过改进后,该型号成为主力生产型号,共生产165辆。
FV222 ARV(装甲抢修车):
Mk.I型:8辆
Mk.II型:20辆,更加先进
50年代中期:落后的悬挂系统
对于1950年代中期而言,“征服者”的悬挂系统已经显得过时。然而,尽管技术上有局限,这款坦克仍然是英国在冷战早期应对苏联重型装甲威胁的主要手段之一。
“征服者”Mk.2(Conqueror Mk.2):英国战后重型坦克的命运
“征服者”Mk.2(Conqueror Mk.2)的后发动机舱盖设计与英国战后坦克的典型布局相似。
大部分“征服者”也被派往英军驻莱茵河军(BAOR),但它们的声誉颇具争议。尤其是在1959年,“征服者” Mk.10的交付开始后,这种争议更加明显。“百夫长”(Centurion) Mk.10重量更轻,正面装甲差距不大,而其105毫米L7坦克炮在穿甲能力上与120毫米L1A1火炮的差距也不大。在这种情况下,“通用”坦克的前景变得更加不确定。此外,英国军方在1957年启动了“主战坦克”(Main Battle Tank, MBT)的研发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打造一种兼具中型坦克的重量、尺寸和机动性,同时具备重型坦克的装甲防护和火力的战车。
驾驶员的位置
最终诞生的Chieftain(酋长)坦克虽然并不完美,但在比较后谁更优越已经不言而喻。1966年,“征服者”被彻底退役,成为战后重型坦克中服役时间最短的型号。没有哪款重型坦克的服役时间比它更短。大多数退役的“征服者”被送往靶场,作为靶标使用。同样的命运也降临到了目前在库宾卡坦克博物馆展出的“征服者”。
120毫米L1A1坦克炮,确实是个强有力的武器
在1980年代,一些长期存放在靶场上的“征服者”坦克被回收。其中包括两辆注册编号为05BB92和05BB94的“征服者” Mk.2。这些坦克很可能是从沃科普(Warcop)靶场运出的,在那里还有一辆编号为05BB85的“征服者” Mk.2。被回收的两辆坦克送往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的达克斯福德馆,并在那里进行了全面修复。这些曾作为靶标的战车重新成为可行驶的展品,与“征服者” ARV(装甲抢修车)一同展出。
火炮安装比“百夫长”(Centurion)的炮塔更窄
1988年,英苏双方达成了一项坦克交换协议。作为交换,达克斯福德博物馆将一辆IS-2M(现为该馆装甲展区的“明星”展品)送往英国。这辆IS-2M也是英国唯一一辆IS-2。而作为交换,“征服者” Mk.2编号05BB92被送往苏联。这对库宾卡坦克博物馆来说也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目前,该车仍是馆内唯一一辆非战利品获得的外国战后重型坦克。
炮塔尾部空间很大,以容纳指挥官的位置
这辆坦克幸运地度过了混乱的90年代。那段时间,库宾卡的许多展品都遭到破坏或被拆卸零件(原因通常只是“因为可以”)。然而,“征服者”的大部分设备和零部件都得以保留。如今,这辆坦克是否仍可运行尚不确定。从理论上讲,它当初运往苏联时还是可行驶的,只要进行修复,它应该可以重新启动。但问题在于,这是否值得去做。不过,关于“征服者”的技术资料并不存在问题。
指挥官的观察塔配备测距仪
目前,这辆坦克陈列在库宾卡博物馆5号展馆(英国及其他国家装甲车辆展区)的角落。由于靠墙放置,它只能从前方和左侧观赏。但从侧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庞大的体型。许多参观者的第一反应是:“它怎么这么大!” 其实,如果再加上一辆M103,美国的120毫米重型坦克,这种视觉冲击会更明显。事实上,“征服者”比M103更大,唯一比它更大的地方是M103的炮塔,而整体体积、战斗全重方面,“征服者”更胜一筹,总重达到65吨。
炮塔内部
当然,苏联的IS-7比它更重,车体更长,但IS-7的车高较低。真正与“征服者”和M103相对应的苏联战车是T-10M,而两者之间的差距相当明显,不仅仅是重量的区别。在对比之下,T-10M在各个方面都更为先进,特别是在发动机和悬挂系统上。“征服者”沿用了“百夫长坦克”(Centurion)的“流星”(Meteor)发动机,但经过强化。至于悬挂系统,则显得十分落后——它采用的是扭杆悬挂,而不是当时更先进的液气悬挂系统。
炮手位置,还算舒适
尽管如此,“征服者” Mk.2在乘员舒适性方面表现良好。唯一显得局促的乘员是指挥官,他的座位位于单独的指挥塔中,这也是英国坦克中较为罕见的设计。其他部分则能感受到“征服者”的影响,且是良性影响。对乘员来说,“征服者”是一辆相对舒适的战车,而装填手的活动空间更是宽敞到可以跳舞。此外,该坦克配备了英国战车在50年代后期普遍采用的中央通风系统,提高了乘员环境的舒适度。
指挥官位置,战斗舱视角
可以说,“征服者”的幸运之处在于,它没有经历真正的战场考验。它的设计初衷是对抗IS-3,但在它投入生产的时间里,苏联早已推出了两代新的重型坦克。最终,苏联在发展到T-10M后完全放弃了重型坦克的发展方向,因为他们认为这种车辆已无发展前景。与其竞争的西方坦克在各方面都逊色于T-10M,尤其是在动力和机动性上。
来源:胡侃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