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窝的时候要注意距离,间隔在6寸左右……”3月27日,在该区大和乡回龙村的种植地里,农技人员走入田间地头,为当地村民送技术、送服务,提供零距离、全方位的农技指导。
□许丹 王灼华
眼下正是春耕播种期,连日来,巴中市巴州区各地抢抓农时,积极投入大春生产当中,处处奏响了春耕“进行曲”。
“点窝的时候要注意距离,间隔在6寸左右……”3月27日,在该区大和乡回龙村的种植地里,农技人员走入田间地头,为当地村民送技术、送服务,提供零距离、全方位的农技指导。
开窝、点种、覆膜,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一粒粒金黄的玉米种子精准落入地膜覆盖的土壤。村民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玉米播种,田间地头一片抢抓农时的热闹景象。“我们这些薄膜、肥料、种子全部都是政府提供的,还有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我相信今年的收成肯定能更好。”回龙村村民王明通信心满怀。
“现阶段是玉米种植的关键时期,每天我们乡都会派6名工作人员到田间地头指导,保障大春丰收。”大和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晓燕说。由于春耕生产时间紧、任务重,该乡提前谋划、科学安排工作人员指导,确保农户的粮食能种下去、管得好、收得上。
据了解,大和乡今年粮食种植面积2.8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约5000余亩,包括高产高效种植示范片500余亩。
同时,在该区化成镇奎星楼村高标准农田里,20余名村民有条不紊地进行玉米播种,旋耕机在梯田里来回穿梭,白色地膜如银练缠绕山腰,沉寂多年的山坡正重新焕发着生机。
“这里以前全是撂荒地,田小坡陡,全靠自己肩挑背扛才能将物资运送上来。”奎星楼村村民杨春华说,之前这里做农活时不方便,现在建设了高标准农田,“老把式”又有用武之地了。说话间,她将玉米粒精准点进地窝里。
抓好粮食生产,耕地很重要。奎星楼村通过进行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排水与灌溉工程等措施,将原先零散荒废的土地改造成了高标准农田,彻底解决了过去田块分散、耕作不便的问题,让群众种粮更加便利。“通过改造,我们的田块扩大、更规整了,三轮车、旋耕机这些机械也能在地里运行,我们种起庄稼来大大节省了人力。”奎星楼村民王学军感叹道。
为拓宽村民致富增收渠道,奎星楼村还将成熟后的玉米统一回收,由村里加工坊加工酿造再统一销售。不仅解决了单个农户经营规模小、销路狭窄的难题,还壮大集体经济,产出多份收益。“我们村今年种植玉米1020亩,大约在三月底全面种植结束。玉米成熟之后,我们把玉米收回村上集体酿酒,为村集体增收致富扩展渠道。”奎星楼村党总支部书记吴军平表示。
据了解,巴州区耕地面积66.08万亩。其中大春计划种植水稻26万亩,种植玉米 20.5 万亩。目前玉米已全部下种,预计5月中旬完成大春播种工作,为全年粮食产量突破35万吨筑牢根基。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新技术、新理念正孕育着丰收的新图景。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