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基本上所有来院的骨科患者,科室都能完成自主诊疗,无需再上转患者。科室年手术量从最初的400余台,增至2000余台;其中大部分为三、四级手术。最忙碌时,王清富创下一天十余台手术的记录,也曾在一周内有5天通宵。
“第十二届县域卫生发展大会”即将于5月16日-18日在江苏无锡举办,报名通道已开启,进行报名!
记者丨张园园
通讯员|韩盼盼
曾在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工作了10余年,而后加入县区级医院的王清富并没有感到些许的心理落差。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王清富做出了一个迥异于常人的选择。面对追问,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只是用手术刀般精准而又质朴的话语剖白自己的心迹。
广东省人民医院粤西医院(茂名市电白区人民医院)副院长、骨科中心主任王清富
“做医生在哪里都是救死扶伤,为患者服务。有机会到更需要我的地方去,拥有一个可以充分发挥自我的舞台,而且是生养我的家乡,何乐而不为呢?”
广东省人民医院粤西医院(茂名市电白区人民医院)副院长、骨科中心主任王清富的一席话,生动诠释了医者的光芒,从不在庙堂之高,而是在生命需要处绽放。
广东省人民医院粤西医院(茂名市电白区人民医院)
01
从大三甲医院
“转战”县区级医院
人们惯用“医者仁心”的宏大叙事解读人生选择,而王清富的抉择密码却藏在更幽微的生命褶皱里。
大学毕业的王清富被分到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现为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成为一名军医。在1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王清富没有对自我成长设限,他以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惊人的毅力为注脚,先后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对于骨科疾病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晨昏流转的诊室里,王清富见证了无数家乡基层患者求医问诊的艰辛。由于茂名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匮乏,医疗水平相对落后,很多患者不得不千里迢迢奔赴外地的大医院就诊。“这不仅为他们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大大增加了其就医成本。”
王清富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于是,一个不被理解的想法开始悄然酝酿,他要把最先进的技术理念带回家乡。恰逢此时,他接到家乡相关领导抛出的橄榄枝,没有过多犹豫,王清富主动放弃了在大城市的工作和发展机会,回到茂名的市级医院工作。
王清富在下乡义诊现场为群众诊查
在这期间,一次在县级医院的下乡帮扶经历,让王清富脑海中的念头愈发清晰起来——到更基层的地方去。当然,这也意味着自己能够做更多的事情。
后来,在电白区领导的多番诚意邀约之下,经过再三考量,王清富加入电白区人民医院,担任骨科副主任、骨科学科带头人。他成为医院建院史上、也是电白区历史上第一位骨科医学博士。
02
困境下的自救与出路
那时候的骨科基础薄弱,在院内外的认可度并不高。全科12位医生,只有1个高级职称;手术设备也比较短缺,骨科全年手术量仅有400来台,基本上很少开展四级手术;关键的是,科室管理极为散漫,缺乏团队凝聚力……
王清富回忆起,他在入职前的科室考察时,曾看到一位股骨骨折的患者前来就诊。彼时,由于值班医生得不到上级医师支持,没人操刀手术,无奈之下,患者只得转往其他医院治疗。“这位患者的经历让我颇受震动。就因为科室管理不到位,有时候一些很常规的手术,骨科都无法正常开展。”
作为学科带头人,王清富决心改变这种现状。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首先聚焦科室管理,进行作风整顿。在王清富看来,锻造团队积极向上的精气神儿是核心。
王清富带队查房
“任何人内心都是渴望进步的,树立起相关制度规范是重中之重。”明确了这一点,王清富要求科室人员严格执行早交班、三级查房、病历质控等医疗核心制度,并努力让团队理解,规范不是束缚,而是保障患者安全、提升医疗质量的基石。
团队形成强大合力的关键,是拥有对科室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王清富在上任伊始就给大家画好“大饼”:“我们不仅能成为医院最好的科室,更会创成茂名地区的标杆。”通过绘就清晰的科室发展蓝图,他让整个团队在逆境中看到了无限希望。
王清富很清楚,管理不能仅靠情怀。于是,他着手优化绩效分配方案,将工作质量与绩效直接挂钩。随着科室业务量增长,医务人员的收入也水涨船高;而且,科室明确奖惩,细化绩效分配,充分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执行力。“当大家亲眼见证了业务增长、收入提升、口碑改善时,曾经的‘大饼’也就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王清富说。
要想留下患者,拥有过硬的诊疗技术是根本。在王清富的带领下,骨科先后成功开展了数十项国内、省内领先的新技术、新项目。其中,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脊柱退行性侧弯畸形截骨矫形术、颈椎寰枢椎脱位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脊柱肿瘤切除等多项高难度手术及高新脊柱微创手术都是在茂名地区首次独立开展,填补了地区医疗空白。
王清富带领团队为患者开展3D显微镜辅助腰椎OLIF
身为团队“主心骨”,王清富在最初几年间,以一己之力挑起了科室发展大梁。很多有难度的手术都是由他来主刀,加班加点也成为其工作常态。最忙碌时,王清富创下一天十余台手术的记录,也曾在一周内有5天通宵。
尽管工作强度很大,但看到被病痛折磨的患者重新挺直腰板走出医院,看着年轻医生实现从生疏到娴熟的蜕变,这些场面映入眼帘,让王清富深觉每一个通宵达旦的日子都有了特别的意义。
如今,骨科已能独立完成各类复杂手术,包括四肢骨折、脊柱、关节等各领域的疑难病例。近年来,基本上所有来院的骨科患者,科室都能完成自主诊疗,无需再上转患者。随着科室技术实力地提升,不仅留住了本地患者,更吸引了阳江、湛江、化州等周边地区患者慕名而来。科室年手术量从最初的400余台,增至2000余台,其中大部分是三四级手术。
在不计其数的就诊患者中,一位年轻患者的诊治经历让王清富记忆犹新。
就在两三年前,这名30岁左右的年轻人由于车祸伤被紧急送到了电白区人民医院。当时,患者是严重的颈椎骨折错位,且出现了四肢瘫痪。家属赶到医院的第一反应就是将患者转往广州的医院救治。
王清富综合评估了患者的情况,判断其应该第一时间做手术进行神经减压。如果贸然转院,途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有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他在跟患者家属详细沟通了治疗方案和转院的风险后,得到了家属的充分理解和信任,并很快为患者完成了手术。
术后,患者的病情逐渐趋于稳定,其后转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后续康复治疗。看到患者的恢复情况,上级专家对于电白区人民医院骨科的手术水准给予了高度评价,强调由于前期工作做得很到位,这才为下一步康复打好了基础。
不久后,患者家属再次联系王清富,并专程来院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帮助类似的急危重症患者在本地得到及时救治,这让我们特别有成就感,也是我们工作价值的体现。”王清富十分欣慰地说。
无独有偶,来自化州78岁的邓阿姨十多年前做了股骨头置换术,她由于长期卧病在床,已经无法行走。王清富为她做了髋关节翻修手术后,她终于又能扶着护栏在病房里慢慢走动了。
患者为王清富带领的骨科中心送来锦旗
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也是骨科团队发力的重点方向之一。在王清富眼中,当医疗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时,真正区分卓越与平庸的,往往是诊疗过程中那些带着体温的细节。“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闭环服务体系,从患者踏入病区的那一刻起,直至出院后的康复随访,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王清富提到,骨科创新性地推行“首问负责制”,患者一旦进入骨科病区,医务人员必须主动上前问候,并妥善进行安排。曾经患者“来了半天无人问津”的场景再也见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精准对接,比如找哪位医生、何时就诊以及诊疗流程等,都在初遇时便交代清楚。
患者住院期间,骨科制定了标准化的健康宣教流程。每位护士都严格按照既定的宣教要点,系统性地为患者讲解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规范化的宣教模式,让患者对自己的治疗方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大大提高了治疗依从性。”王清富说。
骨科在常规的医疗查房之外,还特别设立了“深度护理查房”制度。科室选出两位形象好、亲和力强的骨干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交流。她们不仅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更重视其心理状态和对诊疗服务的真实反馈。“这些宝贵的一线声音都会实时同步到科室工作群。好评如潮的诊疗细节将被固化为标准流程,而患者提出的意见、建议,则化作科室接下来的重点改进课题。”王清富直言。
患者出院并不意味着服务的结束。骨科建立起完善的随访制度,患者出院两周时,由护理人员进行电话随访和健康宣教,及时掌握患者康复情况,整个随访采用标准化模板。而且,为了保障随访真实有效,每天早交班时,由相应的护士汇报随访细节。
王清富带队到村入户回访患者
除此之外,骨科每个月都会选择几位特殊患者进行上门随访。王清富介绍,一些重大手术或者行动不便的患者,比如关节置换等需要长期康复的患者,医生通过上门随访进行肢体功能康复指导,此举为患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值得一提的是,骨科每月都会开展“星级护士”评选,把选择权交给患者,由他们票选出最满意的两名护士。获选者在荣誉称号之外,还将获得一定的绩效激励,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护士做好护理服务的热忱。
王清富带队到村入户回访患者
在王清富看来,推进优质服务系列举措地推行,是一场关于医疗本质的回归:让每个生命在病痛中依然能触摸到尊严,让每次治疗都成为承载人文关怀的治愈之旅。
03
为团队成长持续赋能
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王清富自始至终将人才培养放在学科发展的重要位置。其中,他从切实执行科室术前讨论、术中带教、术后点评入手,不断提高年轻医生的临床诊断思维,锻炼他们的实操技能,推动其快速实现成长蜕变。
与此同时,骨科要求年轻医生每季度在两个病区间轮转,要熟练掌握各个亚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对于已经确认主攻亚专业方向的骨干人员,科室则将其送往广东省骨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等相关专业顶尖的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并鼓励他们提升学历水平。
随着与广东省人民医院合作共建广东省人民医院粤西分院,这更成为人才培养的活水之源。省院专家定期来院查房、义诊、带教以及开展讲座等,骨科医生通过跟师学习,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为了让主动学习的观念融入科室医务人员的日常,王清富还推出了“学术论坛”活动。每周开展一次,在医护团队早交班之前,花半小时进行专题培训,以此提高团队的理论水平。“这逐渐变成我们的一项学习传统。最初由我主讲,如今已经成为青年医生的‘练武场’。”王清富表示,对于医务人员而言,每次培训的准备过程,也是一个难得的锻炼和学习机会。
王清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高诱导成骨活性材料的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临床应用解决方案研究》项目启动会并接受授牌
2023年4月,王清富带领骨科团队参与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牵头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专项——“基于高诱导成骨活性材料的OLIF临床应用解决方案研究”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进一步推动医院科研实力提升。
在工作中表现卓越的王清富于2021年升任医院副院长,这代表着他在业务工作之外,要投入不小的精力放到医院管理上。考虑到骨科两个病区存在无序竞争的问题,在他的积极推动下,骨科完成整合,于2023年成立骨科中心,并由他担任骨科中心主任。
王清富带领医务股、护理部、医院内感染管理股等股室对全院院感防控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根据王清富的规划,骨科中心将采取专科细分与学科融合并行的发展策略。中心短期内优先打造五大核心亚专科,包括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创伤骨科、运动医学科、手足显微外科;而中长期则明确了三大培育方向:骨肿瘤、骨内科、骨科康复。
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粤西医院开展工作以来,王清富不仅被评为优秀临床主任,同时也是茂名市青年名医,入选茂名市第八批、第九批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以及茂名好医生、岭南名医。
当前,身兼多重身份的王清富有两个目标:其一是把骨科打造成粤西区域,甚至是全省范围内颇具影响力的学科;其二是助力医院完成三甲医院创建。
回望来路,尽管荆棘丛生,但王清富始终带着搏击风浪的勇气阔步前行。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作名篇或许最能述说他一路走来的心境: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内容审核一审:赵鑫娜二审:张园园三审:梁 蕾—End—
版权声明
本公众号注明原创的内容权利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未经公众号授权,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包括但不限于截图、复制、传播、展示、转载、摘编等)。如需授权请在本微信文章下方留言,已经获得公众号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来源:县域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