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锋 56 多年来有不少人问我 金门失利能否避免?这个仗是否可以不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9 07:09 1

摘要:毛主席在看到第三野战 军副司令员粟裕、代参谋长袁仲贤和副参谋长周骏鸣10月28日,给10 兵团叶飞司令员和陈庆先参谋长及福建省委并报中央的电报后,心情沉 重,于29日亲笔以中央军委名义致电各野战军和各大军区:

南溪、孙翊整理

毛主席重视金门失利的教训

金门失利,震动全军,也惊动了毛泽东主席。

毛主席在看到第三野战 军副司令员粟裕、代参谋长袁仲贤和副参谋长周骏鸣10月28日,给10 兵团叶飞司令员和陈庆先参谋长及福建省委并报中央的电报后,心情沉 重,于29日亲笔以中央军委名义致电各野战军和各大军区:

据第三野战军粟裕、袁仲贤、周骏鸣3同志10月28日致第10兵团 叶、陈及福建省委电称,

“10月27日8时电悉。你们以3个团登陆金门 岛,与敌3个军激战两昼夜,后援不继,致全部壮烈牺牲,甚为痛惜。

查 此次损失,为解放战争以来之最大者。

其主要原因,为轻敌与急躁所致。

当你们前次部署攻击厦门之同时,拟以1个师攻占金门,即为轻敌与急躁 表现。

当时,我们曾电你们,应先集中力量,攻占厦门,而后再转移兵力 攻占金门,不可分散力量。但未引起你们深刻注意,致有此失。

除希将此 次经验教训深加检讨外,仍希鼓励士气,继续努力,充分准备,周密部 署,须有绝对把握时,再行发起攻击。并请福建省委,用大力为该军解决 船只及其他战勤问题。至失散人员,仍望设法继续收容”

等语,特为转 达,请即转告各兵团及各军负责同志,引起严重注意。

当此整个解放战争 结束之期已不在远的时候,各级领导干部中主要是军以上领导干部中容易 发生轻敌思想及急躁情绪,必须以金门岛事件引为深戒。

对于尚在作战的 兵团进行教育,务必力戒轻敌急躁,稳步地有计划地歼灭残敌,解放全 国,是为至要。

因轻敌和急躁而导致作战失利,在毛主席的头脑中留下很深的印象。

毛主席不忘金门教训,对解放定海及舟山群岛的战前准备放心不下。

11 月14日,他致电粟裕并告第三野战军兼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和政治委员 饶漱石,要求他们以金门失利为戒,进一步做好攻击舟山群岛的准备工 作。

电报说:舟山群岛共有敌军5万人,并有顽强的战斗力,你们以2个半军进行攻击是否足够?

鉴于金门岛及最近定海附近某岛作战的失利,你 们须严重注视对定海作战的兵力、部署、准备情况及攻击时机等项问题。 如果准备未周,宁可推迟时间。提议你们派一要员直赴定海附近巡视检查 一次。如何,盼复。

当年12月,毛主席首次赴苏联访问,在遥远的莫斯科,仍提到金门 失利的教训,对解放海南岛的准备工作, 一再做出具体指示。

他在12月 18日给中央转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的电报中说:

渡海作战,完全与过 去我军所有作战的经验不相同,即必须注意潮水与风向,必须集中能一次 运载至少1个军(4.5万人)的全部兵力,携带3天以上粮食,于敌前登 陆,建立稳固滩头阵地,随即独立攻进而不要依靠后援。

因潮水需12小 时后第一次载运船只方能返回运第二次,而敌可用海空军切断我之运输, 故非选择时机一次载运1个军渡海登陆,并能独立攻进,建立基地,取得 粮食,便有后援不继,遭受重大损失之危险。

三野叶飞兵团,于占领厦门 后,不明上述情况,以3个半团9000人进攻金门岛上之敌3万人,无援 无粮,被敌围攻,全军覆灭。你们必须研究这一教训。

海南岛之敌,可能 较金门敌人战斗力差些,但仍不可轻敌,请告邓赖及40军、43军注意, 并望你向粟裕调查渡海作战的全部经验,以免重蹈金门覆辙。

到了1950年1月10日,在得知15兵团不能于旧历年前发动解放海 南岛之战以后,毛主席又致电中央并转林彪:

(一)1月6日电及转来邓、赖、洪1 月5日电均悉。

(二)既然在旧 历年前准备(工作来不及,则不要勉强,请令邓、赖、洪〔朝〕不依靠 北风而依靠改装机器的船这个方向去准备,由华南分局与广东军区用大力 于几个月内装置几百个大海船的机器(此事是否可能,请询问华南分局 电告),争取于春夏两季内解决海南岛问题。

(三)海南岛与金门岛情况 不同的地方,一是有冯白驹配合,二是敌军战斗力较差。只要能一次运2 万人登陆,又有军级指挥机构随同登陆(金门岛是3个不同建制的团又无 一个统一的指挥官,由3个团长各自为战),就能建立立足点,以待后续 部队的继进。

(四)请要15兵团与冯白驹建立直接电台联系,并令冯白 驹受邓、赖、洪指挥,把琼山、澄迈、临高、文昌诸县敌军配备及敌海军情况弄得充分清楚,并经常注视其变化。

(五)同时由雷州半岛及海南岛 两方面派人(经过训练)向上述诸县敌军进行秘密的策反工作,(勾)引 几部敌军于作战时起义,如能得到这个条件,渡海问题就容易得多了。

在 目前条件下,策动几部敌军起义应该是很可能的。此事应请剑英、方方、 冯白驹诸同志特别注意用力。华南分局应加以讨论,定出具体的策反办 法,并于3、4个月内获得成绩。

看到毛泽东同志这样一而再、再而三提到金门失利的教训,而且情深 意切,语重心长,我感到十分痛心和惭愧。

金门一仗没打好,给党和人民 造成了严重损失,并且使毛主席难过,更使我认识到自己的失误是万难弥 补的。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各兄弟部队在毛主席的谆谆教导下,接受了金 门失利的教训,力戒轻敌急躁情绪,认真做好准备,于1950年春夏之后, 先后顺利地解放了海南岛、舟山群岛和万山群岛,谱写了我军战斗史上新 的胜利篇章。

毛主席把金门失利这一坏事变成了好事,这是金门失利后我在巨大的 痛苦之中得到的一丝安慰。

金门战役的反思

1949年10月24至27日,我28军进行的大金门岛之战,不幸失利。 我代理军长兼参谋长,负责攻金前线的指挥,对这次失利负有重大责任。 因而,我内心的剧痛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也不因时光的流逝而减轻。

自 10年“文革”以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全军实事求是的思 想路线得到发扬光大。我离职休养后,便利用自己几十年的日记,广泛收 集了一些资料,也找了在京的几位老战友核实和充实情况,写了《回顾 金门之战》这篇回忆材料。

丛乐天、邢志远、李谦3位记者编写的《回顾金门登陆战》(1994年7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目的就是以史为鉴, 为了纪念革命先烈,缅怀牺牲的我亲爱的战友们,为后人留下一篇比较完 整而真实的史料,以对后人提供前车之鉴。

特别是,当前台海形势扑朔迷 离,若台海必有一战,那么金门战役便是一面镜子,可以正衣冠,可以论 得失。只有认真汲取金门之战血的教训,才能在未来的台海决战之中稳操 胜卷。

至于当时在作战指挥中的种种是非得失,相信读者会从历史事实中 得出明确结论,对我的失误作出公正的评价。

我要强调指出的是,我已年 过古稀,深知来日无多,对个人生前身后的地位和名声, 一概视若烟云, 发表此篇文章,绝无想去争什么,去追究某人的责任,只是为后人留下一 个真实的历史史料而已。

当然,由于事件久远,如今我记忆力减退,所写 内容会有遗漏或出入在所难免,还请广大读者,尤其是当年参战的有关同 志指正和补充。

金门之战严重地违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其主要教训是:

第一,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这是毛主席的一贯教 导。当革命战争处于困难时期,毛主席这样教导我们;当革命战争即将取 得全面胜利之时,毛主席还是这样教导我们。

在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 中全会上,毛主席就指出:“人民解放军的全体指挥员、战斗员,绝对不 可以稍微松懈意志,任何松懈战斗意志的思想和轻敌的思想,都是错误 的。”他还指出:“帝国主义者和国内反动派决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他 们还要作最后的挣扎。”

事实正是这样。1949年国民党军队虽然一败如水,国民党统治大势 已去,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并没有准备放弃其对中国大陆的统 治,即使是力不从心,他们也还要步步为营,节节抵抗,并且还作了大陆 全部解放后继续盘踞海岛负隅顽抗的准备。

蒋介石于1948年底,即派其 亲信陈诚任台湾省主任兼台湾警备总司令,又任命蒋经国为国民党台湾省 党部主任,在他撤离家乡浙江奉化时,即把他的子孙都送往台湾,这就是 要盘踞台湾继续同人民为敌的明证。他既要占领台湾,当然必须占领沿海 几个岛屿,作为台湾的前哨、耳目和屏障。

1949年6月21 日蒋到福州, 听福州绥署副主任吴石曾说:“如今之计,从政略、战略、战术、战斗诸方面来看,一线之望可以持久者是守岛屿,因共方无战船不能水战。”

蒋对此很重视。而早在我军进攻厦门前,汤恩伯总部后方机关和厦门补给 司令部就移到小金门,海军巡防处也从厦门移到金门,无不透露蒋军有守 金门打算。

而我们当时只看到国民党军队在大陆望风而逃、全面溃败的一 面,而没有看到它在局部的有利条件下可能负隅顽抗甚至伺机反扑的一 面,从而把凭借海洋天险、依仗海空军支持的国民党守岛部队,也都看成 不堪一击。

这种轻敌思想特别是轻视渡海作战的思想,是导致金门失利的 根本原因。

第二,“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 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 联系起来的思索。”这也是毛主席的一贯教导。

金门之战,由于同敌人隔 海相对,对敌情的侦察是比较困难的。正因为这样,加强侦察工作和将各 种侦察材料联贯起来思索,把主观与客观二者之间好好地统一起来,就更 为必要。

而金门战前,我们却不是这样。总是担心敌人逃跑, 一厢情愿地 认为敌人不可能增援,明明部队已在大嶝岛抓到了胡琏兵团的官兵,我们 却相信胡琏兵团尚在广东未动,并相信胡琏已向蒋介石请求撤往台湾。

事 实上蒋决定派胡琏兵团大部到金门驻防,然后调李良荣兵团到台湾整训, 只不过这一作战意图隐藏得很深,而我截获的电报仅是一种迷惑剂。

我们 攻击金门的时间,正是胡琏兵团已到,李良荣兵团尚未撤走之际,我们的 侦察、判断和决心,同敌人及其配置的实际情形相距太远,就必然碰在敌 人钉子上了。

金门岛上到底有多少敌人呢?

据战后多年调查了解,敌李良荣22兵 团除第5军军部率200师驻小金门外,其25军40师在大嶝岛被我歼灭大 半,在金门尚有45师和201 师以及40师残部。

胡琏第12兵团18军的11 师和118师,早在10月9日即离开潮汕,于10月10日到达金门。

其11 师的1个团在大嶝岛被我歼灭大部,其余则担任金门东部守备任务。

其 118师在金门岛中部担任机动任务。

这些情况我兵团部毫无察觉,到了22日,兵团通报胡琏兵团到达金门以南海域,但是动向不明。

其实那是敌 19军3个师,于19日离开汕头,在22日到达金门海域。他们并非因去向 不明在海上徘徊,而因风急浪高,登陆设备不足,无法下船。

到了23日 夜,敌19军军部和13师2个团登陆;2

4日白天,18师师部及其1个团 登陆,黄昏14师师部及其2 个团登陆,只剩4个团还在船上。

而这时兵 团才通报敌在大小金门各增加1个团。

到我军于25日凌晨登陆金门战斗 打响后,敌19军留在船上的4个团,25日晨分别在大小金门各登陆1个 团,1个团于25 日下午在大金门登陆。还有1个团战斗结束后才登陆。

总之,敌12兵团2个军5个师,除3个团是在战斗打响后离船登陆,1个 团战后才登陆外,大部分都在我军发动攻击前登陆完毕。

到我军发起攻击 时,敌人在大金门岛上,已有3个军(沈向奎的25军、高魁元的18军、 刘云瀚的19军)8个师的番号,至少有6个师的兵力大约6万人,和我 上岸第一梯队战斗人员比例几乎是12:1。

敌人24日下午还在古宁头至 垄口的海岸上举行了反登陆作战演习,演习地段恰恰是8小时后我军第一 梯队登陆的所在。

兵团的战役情报不及时、不准确,落后于实际情况2、 3天乃至10多天,这就把我攻击金门的部队引进了绝地。

第三,“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 网。”“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 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这都是大家熟知的毛主席的教导。

厦 门、金门之战,我们一心想打歼灭战,要把敌人消灭在大陆沿海,不让敌 人逃到台湾去,这种愿望当然是好的。但要实现这种愿望,必须有足够物 质条件。

论兵力,我们确实优于敌人;但我们没有海空军,这种优势就打 了折扣。沿海敌占岛屿四面环水,一面向大陆,一面向大海,即使我登陆 部队实力雄厚,但没有海空军配合,又受地形限制,难以四面包围,杜绝 敌人从海上逃跑;如果没有优势兵力,或后援不继,登陆后也难以取胜。

因此要想登陆取胜就要有占优势的登陆兵力,就必须有足够的船只。按原 先估计,敌守金门部队只有李良荣兵团1 个军,战斗力较强的仅201 师。

如果我们船只准备充分, 一次运过去6个团把握就很大,但我们所有的船 一次只能运载3个团,就发起攻击,寄希望于这些船返回大陆再运3个团过去,实在说不上“有把握”。

事实上是,战后兵团检查发现,在全兵团范围内,能集中5个团的船而不止3个团的船,这说明兵团对找船很不重视,仅仅提出找3个团的船还一拖再拖找不齐。

这是兵团轻敌和轻视渡海 作战的结果;兵团批评有的单位本位主义,没有多送船送好船,从兵团本 身来看,这也是官僚主义和找船力度不够的结果。

毛主席在给粟裕同志和林彪的电报中,反复强调,充分准备确有把握 而后动作为原则,打舟山群岛,“如果准备未周,宁可推迟时间”。

打海 南岛,“既然在旧历年前准备工作来不及,则不要勉强”,就是要求“不 打无把握之仗”。

而金门之战恰恰同毛主席这些指示相反,明知准备不 周,也要发起战斗,如此仓促莽撞,就不可避免造成损失!

第四,“战争情况的不同,决定着不同的战争指导规律,有时间、地 域和性质的差别。

”渡海作战,同陆地作战相比,在地域上有极大的差 别,因而毛主席说“完全与过去我军所有作战的经验不相同”。

联系金门 之战的实际学习毛主席这些教导,我觉得金门之战有其特殊性,不但不同 于以往我军的陆地作战,也不同于外国的现代化条件下的渡海登陆作战, 与海南岛之战也有显著的不同。看不到金门之战的特殊性,就很难对金门 失利作出准确公正的评价。

现代战争中的渡海登陆作战,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次数最多。发起 渡海登陆战斗的一方,无不具有海空军优势,至少要在登陆地区集中海空 军形成局部优势。

1944年6月6日,美英军队在法国诺曼底胜利登陆,出 动登陆艇1089艘,而掩护他们的军舰有500艘,飞机有2000架。登陆第 一天,飞机出动达10500架次。而当时当地德军只有小型舰艇40只,飞 机500架。美、英军在准备登陆或进行登陆的时候,运输船队都未遭到来 自海上和空中的严重袭击。美、英军在诺曼底的滩头阵地,正是在海空军 压倒优势下建立并巩固起来的。

从二次大战的渡海作战看,攻击大陆、 大岛与攻击孤立的小岛还有所不同。

攻击大陆往往是一面进攻,纵深战斗来日方长,后续部队需源源不绝,要求滩头阵地大,能容纳大量后续部队 登陆,并能储存大量作战物资;

攻击孤立的岛屿往往是远途奔袭,先行四 面封锁,切断敌人增援之路,登陆部队在短时间内就登陆完毕;同时岛上 纵深短,敌人无援兵,巩固滩头阵地和向纵深发展在时间上间隔不大,滩 头阵地比较小。

而我攻击金门的部队,没有海空军的掩护和支持,反处于 敌海空军威胁之下,不得不利用夜暗渡海、登陆和向纵深攻击;金门又是 个小岛,纵深甚短,其南北两岸最狭处不过3公里多。

在这种情况下,如 果我登陆的3个团,按照外国渡海登陆作战的做法,先停在滩头,等二梯 队来后再向纵深发展,且不说沙滩上能否建立巩固阵地,即使能建成,也 难以顶住敌空军和坦克火力的袭击。

我登陆部队如不攻占纵深几个村庄或 高地,就没有站脚之地,也无法取得粮食;同时只有贴近纵深的敌人,才 能避免敌空军和坦克火力的杀伤。

而当时我登陆部队并不知道敌人已大量 增兵,一心想突破敌海岸后乘胜前进。

253团等部队为什么能在古宁头阵 地坚持较长时间?

一方面古宁头是个半岛,敌人进攻只有一条路,后来敌 人不得不渡海抄古宁头我军的后路;另方面该地石头建筑甚多,利于我军 防守。

在古宁头我军坚持时间较长是事实,但由于我渡海船只被敌烧光, 这个阵地也没有起到接纳后续部队和掩护登陆部队撤离的作用。

金门登陆 部队的战术得失,是可以讨论的,但不应忘记我军当时的实际条件。

金门之战与解放海南岛之战也不同。

毛主席指出,海南岛不同于金门 的情况,一是有冯白驹,二是敌军战斗力较差。实际上还不止这两条。

首 先,海南岛面积大,海岸线长。金门只是一个县,海南岛有十七、八个县 市,绵长的海岸线,可供我军登陆的地点甚多。

敌军虽有10万之众,但 在全岛各地分兵把口,对我登陆布防。我攻击海南的4批7支部队在7个 点登陆,都没有受到强有力抵抗。

其次,后来实战证明,海南岛国民党陆 军有些部队战斗力并不差,但海空军实力不足,海军有各类舰船50艘, 空军有各类飞机42架,要保卫琼州海峡和海南全岛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台湾又远在千里之外,对海南守军无法支援。

而我渡海作战部队经过3个 月左右的准备,拥有大型木船2200多只,培训熟练驾船航海技术的干部 战士12000余名,并创造了木船围斗军舰掩护千帆渡海的战术。

因此,没有装备大量机动船,也突破了海峡天险,在海南登陆成功,而且也不需要 船只返回来接运后续部队。

再次,以司令员兼政委冯白驹同志领导的琼崖 纵队,当时已发展到2万人,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已占全岛农村百分之七 十。在琼崖纵队接应下,我各渡海部队登陆后很快即进入山高林密的游击 区和根据地,不需要建立滩头阵地,粮食供应可保无虞,而且岛内回旋余 地大,敌人难以追寻。

由于以上这几条,我攻击海南各部队,在海上和登 陆时都没有受到大的损失。

当国民党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调集兵力,企图 在黄竹、美亭地区围歼我登陆部队时,我40军和43军登陆部队在第15 兵团副司令员兼40军军长韩先楚同志统一指挥下,齐心协力,顽强拼搏, 苦战3天,终于打败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疯狂进攻,取得了海南之战的决 定性胜利,薛岳不得不下令全线撤退,我登陆部队即转入追击。

反观我金 门登陆部队,兵力既少,又无海空军掩护,在渡海中和登陆时都受敌炮火 阻击,损失甚大,登陆后前无接应,后无援兵,苦战3天,弹尽粮绝,其 失败的结局委实难以避免。

第五,毛主席教导我们,要牢记"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 责的一致性”。

从我个人来说,打金门的一条深刻教训,就是没有坚决从 人民的利益出发,正确对待领导机关的命令和指示。

多年来有不少人问 我:金门失利能否避免?这个仗是否可以不打?

我深感这一问题很难回 答。

因为1949年我军节节胜利,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敌人闻风而逃, 我军所向无敌。金门这一仗不打,绝大多数同志难以相信我们会吃败仗。 只有这一仗碰了钉子,大家的头脑才清醒过来。

在战前,要大家相信这一 仗不能打是十分困难的。

但是,我也有另一种想法,如果战前领导机关能 够认真贯彻群众路线,坚持民主集中制,到前线走一走、看一看,密切联 系前线实际,广泛听取参战人员的意见,了解部队的实际困难,这一仗就 不一定急着要打,严重的失利也许可以避免。

参战的92师、85师和一些 团的领导同志,经过深思熟虑,都提过打金门要慎重,要查明敌情,备足 船只,形成绝对优势再打。

从兵团令我28军打金门算起,我和李曼村向 兵团反映情况4次,拍电报18次(其中3次是兵团并转三野前委的),提 书面意见8次,电话还不算在内, 一再向兵团首长提出查明敌人增兵情况,找够能运6个团的船再打。

兵团首长虽然体谅我们船只不足的困难, 一再同意我推迟发动攻击的时间,从10月20日推到23日,又推到24 日,可急于解放金门的初衷始终未变。

先是担心打晚了敌人跑掉,后来是 要抢在胡琏前头占领金门。

直到24日黄昏得知胡琏兵团已有2个团分别 登上大小金门、敌人已经跑到我们前头了,10兵团主要领导因骄傲轻敌, 听不进下面的意见,而且还独断专行,不改变决心。

而我们虽然提了各种 困难,却没有慷慨陈词、据理力争,即使思想不大通,最后还是执行了兵 团的指示和命令,并且说服师、团领导坚决贯彻兵团的决定。

发动攻击之 前是这样,发动攻击之后,25日确知金门岛上敌我兵力悬殊,“添油战 术”无济于事,在要不要增援的问题上仍然如此。

战后有的师团干部批评我,埋怨我,有的同志还长期对我不满,尽管其中有些误解,我还是理解大家的心情,不为自己辩解。

为什么我明知打金门不容易,还下令开船去打呢?

其原因首先是我也 有轻敌思想,明明知道敌人已增兵对我不利,但总认为只要有两个梯队上 岛,大家加倍努力作战,无非多牺牲一些人,多打几天,最后还是可以打 赢的,丝毫没有想到第一梯队一条船都回不来,后果会那样惨重!

再就 是,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员,我不能也从没想过不执行上级的命令。

“一切 行动听指挥”和“下级服从上级”,是我军的纪律,我军的传统。要我萧 锋公然抵制上级的命令,我不仅办不到,连想也不会往这方面想。

当然, 我们是人民军队,是讲民主的,允许下级提出不同意见的。可我军的习惯 作风,向来都是提意见要求打仗,哪有一而再、再而三提意见不打的呢? 都惟恐落下“右倾保命”和“骄傲抗上”的坏名声。

事后我想,如果当 时由我们所有参战部队的领导干部组成临时党委,实行集体领导,集中大 家的智慧和见解,形成党委决议,再提交给上级党委考虑,这样既可以引 起上级党委和首长的重视,又能避免我1个人同上级意见分歧的局面。果 真这样做了,金门这一仗可能暂时不打,那么失利就不会出现。

这一仗,也不是有些史学家分析的,换了别人也许会打胜。正像刘培 善在1968年不幸去逝前,在北京见到我时说的,“那一仗急于求成,谁上去打也不成。”

来源:大肥肥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