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他还是信我是秦始皇”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1 22:43 1

摘要:“信我还是信秦始皇”的源头可追溯至早期的短信诈骗。骗子自称“秦始皇复活”,以“重建大秦帝国”为由索取资金,并许诺高额回报。这种荒诞的骗术因漏洞百出沦为笑谈,后被网友改编为调侃用语,常用于讽刺虚假宣传或离谱言论,例如在爱情视频下评论:“你是信这视频,还是信我是秦

法律解构“信他还是信我是秦始皇”

——当古代皇帝在诈骗梗中“复活”

一、梗的起源:从诈骗短信到网络玩梗

“信我还是信秦始皇”的源头可追溯至早期的短信诈骗。骗子自称“秦始皇复活”,以“重建大秦帝国”为由索取资金,并许诺高额回报。这种荒诞的骗术因漏洞百出沦为笑谈,后被网友改编为调侃用语,常用于讽刺虚假宣传或离谱言论,例如在爱情视频下评论:“你是信这视频,还是信我是秦始皇?”

法律视角 :

根据《刑法》第266条,虚构身份骗取财物构成诈骗罪,最高可判无期徒刑。但现实中,“秦始皇式”诈骗因逻辑荒谬,往往难以得逞,反而成为网络亚文化的素材。

二、法律边界:当“玩梗”触碰红线

1. 民事欺诈与合同无效

若真有人以“秦始皇”名义与他人签订投资协议,依据《民法典》第148条,因欺诈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可被撤销。例如,某甲声称自己是秦始皇转世,要求乙投资“大秦复兴计划”,乙若信以为真转账,事后可主张合同无效并追回款项。

2. 网络造谣与治安处罚

在社交平台玩梗时,若引发公众误解,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例如,某网友为博眼球,男子P图造谣医院复活秦始皇被罚。

虚假的热搜:

真正的热搜:

近日,聊城警方发现网民聂某某在某平台发布虚假视频,伪造微博热搜榜图片,散布“聊城撤市立省”“聊城市人民医院复活秦始皇”等不实言论。 该视频播放量达23万人次,转发1.4万次。阳谷警方经查,认为聂某某为博眼球,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目前已依法对其行政处罚。

三、经典案例: 乾隆皇帝的“皇家资产”解冻骗局

此类案件与 “秦始皇 ” 梗异曲同工,凸显利用历史人物虚构身份诈骗的司法定性。

(此类案例层出不穷)

四、荒诞背后的法律启示

1. 诈骗罪的“荒谬豁免”?

法律不因骗术低级而减轻处罚,但司法实践中,过于离谱的谎言(如“我是秦始皇”)可能因被害人“应当预见”而影响“是否陷入错误认识”的认定,从而减轻被告人责任。

2. 玩梗的“安全区”

普通玩梗需遵循两条底线:

不涉及财物 :避免以虚构身份诱导他人交易;

不扰乱秩序 :在敏感事件中慎用“反讽式谣言”。

3. 平台责任与用户自律

根据《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平台需对玩梗内容进行合规审核。若评论区大量出现“信我是秦始皇”式嘲讽,可能被视为“煽动性言论”而被限流。

五、结语:法治时代的“赛博皇帝”

从法律角度看,“信我还是信秦始皇”不仅是一句网络调侃,更是一面照妖镜:

对公众 :提醒“荒谬言行的法律成本”;

对司法 :需在保护言论自由与打击违法犯罪间精准平衡;

对历史 :嬴政陛下若真能穿越,或许会感叹:“大秦律例,竟不如现代人懂法!”

来源:戏曲传承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