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生活中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总感觉喉咙里有东西堵着,咽不下去也咳不出来,有时候以为是痰堵在那里,但吃饭喝水时症状又消失。有时越是往下咽越感觉有,有时跟亲戚朋友一聊天,太投入了也就没有那种感觉了,等剩下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又会出现,有时会持续发作好几个月,这是长
在生活中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总感觉喉咙里有东西堵着,咽不下去也咳不出来,有时候以为是痰堵在那里,但吃饭喝水时症状又消失。有时越是往下咽越感觉有,有时跟亲戚朋友一聊天,太投入了也就没有那种感觉了,等剩下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又会出现,有时会持续发作好几个月,这是长东西了吗?
这种看似“奇怪”的表现,很可能是一种名为癔球症(又称咽异感症)的功能性疾病。
一、什么是癔球症?
癔球症是咽喉部持续性或间歇性非疼痛性哽咽感或异物感,中医称之为“梅核气”,是临床上消化内科、耳鼻咽喉科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容易慢性化,一种常见的食管功能性疾病,其特征为:
- 无器质性病变:咽喉、食道等部位经检查(如喉镜、胃镜)无明显炎症、肿瘤、异物等器质性问题。
- 症状典型:异物感多位于喉咙中部或下方,呈“球塞感”“紧绷感”或“黏着感”,情绪紧张时加重,专注做事或进食时减轻甚至消失。
-女性多见,夏秋季多发,大多年龄在45-54岁。
-多因紧张、焦虑和抑郁等原因诱发。
二、为什么会得癔球症?
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1、 胃食管反流病或咽食管反流:胃酸反流至咽喉,可能间接引起咽喉部不适(需与真正的反流性咽喉炎鉴别)。
2、食管动力异常可能是癔球症发病原因之一。
3、食管胃粘膜异位:与癔球症关系密切。部分患者在胃镜检查时发现,在下咽部或在食管近端有小片状异常粘膜,活检发现含有胃粘膜,且行射频消融治疗后症状消失,提出食管上段胃粘膜异位是癔球症的病因。
4、精神心理因素
- 长期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会导致咽喉部肌肉紧张或神经敏感性增高,引发异物感。
- 部分患者存在“恐癌”心理,反复怀疑自己喉咙长东西,形成恶性循环。
三、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得了癔球症?
典型表现:
- 异物感持续或间歇存在,排除急性咽炎等短期疾病。
- 进食无阻碍:在两餐之间出现,无吞咽疼痛感,吃饭时异物感减轻或消失,不会出现吞咽困难(若伴随吞咽困难,需警惕器质性疾病)。
- 情绪相关性强:紧张、焦虑时症状加重,放松或转移注意力后缓解。
目前还没有癔球症诊断的金标准,主要靠详细的病史询问和检查,排除其他相关病因,需排除的疾病:
出现咽喉异物感时,需先通过以下检查排除器质性问题:
- 喉镜检查:查看咽喉部是否有炎症、息肉、肿瘤等。
- 胃镜检查:排除食道病变(如反流性食管炎、食道肿瘤)
- 食管24小时PH及阻抗检测:可分辨反流物为酸,弱酸以及非酸反流,并可鉴别反流物液体,气体或混合反流,判断反流与症状之间的关系。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对各类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如贲门失迟缓,食管裂孔疝具有更高的诊断。
- 甲状腺超声:排除甲状腺肿大压迫咽喉。
- 血液检查:如甲状腺功能、维生素缺乏等(部分缺铁性贫血可能伴随类似症状)。
四、如何治疗癔球症?
(1)心理调节是核心:癔球症明确诊断后治疗重点是解释和宽慰,使患者明白这是一种良性的病程,且预后良好,不经治疗约50%患者都获的症状减轻或缓解。
- 接纳症状:明确无器质性疾病后,减少对“异物感”的过度关注,避免反复清嗓、吞咽动作加重焦虑。
- 缓解压力:通过运动(如跑步、瑜伽)、冥想、心理咨询等方式释放情绪,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焦虑/抑郁药物。
(2)生活习惯调整
- 戒烟限酒,避免辛辣、过烫食物刺激咽喉。
-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用嗓,多喝水保持咽喉湿润。
- 胃食管反流高风险者,可尝试抬高床头、避免睡前2小时进食。
(3) PPI试验性治疗:癔球症可与胃食管反流病并存,也可能导致癔球症症状加重。在排除结构性病变后,可使用PPI试验性治疗4-8周,如果PPI治疗4-8周无效,则应停用。
(4)胃镜检查已成为癔球症患者评估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融治疗异位胃粘膜可改善患者的咽喉部症状,尤其是当患者生活质量明显受损的时候,可考虑消融治疗。目前,消融技术包括氩离子凝固术和射频消融。
(5)目前,中医药治疗癔球症在临床实践中有一定的效果,主要采用个体化治疗,以理气化痰,疏肝解郁为主要原则。
五、如何预防癔球症?
- 管理情绪:学会用健康方式应对压力,如写日记、正念训练等。
- 保护咽喉:避免长期处于干燥、粉尘环境,用嗓过度者注意声休。
- 定期体检:40岁以上或有家族消化道肿瘤史者,建议定期进行喉镜、胃镜筛查,消除“恐病”心理。
总结:癔球症并非“绝症”,也不是“矫情”,其本质是心理与生理共同作用的结果。若出现持续咽喉异物感,先通过医学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再针对性调整心理和生活方式,多数人可逐渐缓解症状。记住,放松心态,别让“心理异物”困住自己!
来源:胃肠病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