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们的认知里,光在真空中每秒传播约 30 万公里,这个速度就像宇宙中的 “速度天花板”,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无法突破。但随着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宇宙中其实存在多种 “超光速现象”,它们不仅不违背相对论,还为我们揭开了宇宙更神秘的面纱。
“光速不可超越”,这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留给大众最深刻的印象之一。
在我们的认知里,光在真空中每秒传播约 30 万公里,这个速度就像宇宙中的 “速度天花板”,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无法突破。但随着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宇宙中其实存在多种 “超光速现象”,它们不仅不违背相对论,还为我们揭开了宇宙更神秘的面纱。
首先要明确的是,相对论中 “光速不可超越” 有一个关键前提:仅适用于有质量的物体在真空中的运动速度,以及信息和能量的传递速度。而接下来要介绍的超光速现象,要么不涉及有质量物体的运动,要么不传递信息,因此完全符合相对论的框架。
第一种超光速现象,是宇宙本身的膨胀速度。
1929 年,天文学家哈勃通过观测发现,遥远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且距离越远的星系,远离速度越快,这一现象证明了宇宙正在膨胀。根据最新的观测数据,宇宙膨胀的 “哈勃常数” 约为 73 公里 /(秒・百万秒差距),这意味着每相距 326 万光年,星系间的远离速度就会增加 73 公里 / 秒。当距离足够遥远时,比如超过 140 亿光年,星系的远离速度就会超过光速。
但这种超光速并非星系本身在 “奔跑”,而是星系之间的空间在不断膨胀 —— 就像气球表面的蚂蚁,即使蚂蚁爬得很慢,只要气球膨胀速度足够快,两只蚂蚁远离彼此的速度也能超过蚂蚁的爬行速度。宇宙空间的膨胀不涉及物质的运动,也不传递信息,因此不违背相对论。
第二种超光速现象,是 “切伦科夫辐射” 中的光爆现象。
在真空中,光的速度是 30 万公里 / 秒,但在介质中(如水中、玻璃中),光的传播速度会变慢。比如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 75%,即 22.5 万公里 / 秒。当带电粒子(如核反应堆中的电子)在介质中的运动速度超过光在该介质中的速度时,就会像飞机突破音障产生 “音爆” 一样,产生强烈的蓝光,这就是切伦科夫辐射。
从数值上看,电子在水中的运动速度超过了 22.5 万公里 / 秒,看似 “超光速”,但它并未超过真空中的光速(30 万公里 / 秒),且这种现象是粒子在介质中的特殊效应,与相对论中 “真空中光速不可超越” 的核心规则并不冲突。
第三种超光速现象,是量子力学中的 “量子纠缠”。
如果两个粒子处于纠缠状态,无论它们相距多远(哪怕是数光年),只要测量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会瞬间确定 —— 这种 “瞬间响应” 的速度远超光速。
比如将一对纠缠光子分别送往地球和火星,当我们在地球测量光子 A 的自旋方向为 “上” 时,火星上的光子 B 会立刻变成 “下”,整个过程没有时间延迟。但这里的关键是,量子纠缠无法传递信息。因为我们无法控制测量结果(测量出 “上” 或 “下” 是随机的),也就不能通过改变一个粒子的状态来向另一个粒子传递特定信息。相对论禁止的是 “超光速传递信息”,而量子纠缠不具备信息传递功能,因此它的超光速特性并不违背相对论。
第四种超光速现象,是 “引力透镜效应” 中的视超光速运动。
在宇宙中,当遥远天体(如类星体)发出的光经过大质量天体(如星系团)时,会被引力弯曲,形成类似透镜的放大效果,这就是引力透镜效应。有时,天体发出的光会通过不同路径到达地球,由于路径长度不同,光信号到达的时间也会有差异。
当天体本身在运动时,我们通过不同路径观测到的 “影像” 会呈现出不同的运动速度,部分影像的运动速度在视觉上会超过光速。比如 1977 年,科学家观测到类星体 3C273 的喷流,其视速度达到了光速的 7 倍。但这只是一种 “视觉错觉”,天体的实际运动速度并未超过光速,只是光的传播路径差异让我们产生了超光速的观测效果。
从这四种超光速现象可以看出,“光速不可超越” 并非绝对的 “宇宙铁律”,而是有特定适用范围的科学结论。宇宙的复杂与奇妙远超我们的想象,这些看似 “违背常识” 的现象,其实是宇宙运行规律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没有推翻相对论,反而让我们对相对论的理解更加深刻。
随着人类观测技术的进步,或许未来还会发现更多超光速现象,但这些现象必然会在科学框架内得到合理解释。而相对论中 “真空中光速是信息和能量传递的上限” 这一核心观点,至今仍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支撑着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与探索。
来源:宇宙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