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名华裔数学家站在募捐会场中央,他是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得主,却被迫为基本科研经费向私人 donor 乞求。这是2025年夏天,发生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真实场景。
一名华裔数学家站在募捐会场中央,他是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得主,却被迫为基本科研经费向私人 donor 乞求。这是2025年夏天,发生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真实场景。
陶哲轩,世界顶尖华裔数学家,从2025年8月起失去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拨款支持。他和他所在的纯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IPAM)不得不开启“紧急筹款模式”。
与此同时,美国得克萨斯州通过了一项SB17法案,允许州长有权决定禁止哪些国家的居民在当地购买房产。名单上包括中国等多个国家。当地华人聚集在州长家门口抗议,手举“购房是人权”、“人人平等”标语。
尽管亚裔占美国人口的7%,且是增长最快的族裔之一,但40%的美国人仍将亚裔视为“外来者”。这种观念自2021年以来比例翻倍,反映出新冠疫情后反亚裔情绪的加剧。
在中美贸易战持续的背景下,超过四分之一的美国人甚至认为华裔对美国社会构成威胁。这种负面认知深深影响了华裔精英在美国的生活和工作。
即使是在美国学术界享有盛誉的陶哲轩也未能幸免。他1975年出生于澳大利亚,16岁时移民美国,自20岁起在UCLA任教已有30年。但美国政府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未能营造一个没有反犹太主义和偏见的研究环境”为由,冻结了该校约5.84亿美元的联邦研究资金。
华裔在美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陈本恩,华埠更好联盟的执行主任,最近荣膺芝加哥慈善卓越领袖,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华裔。
在她卓越领导下,华裔美国人社区促进会取得了显著成就:组织收入成长了四倍;协助建立了第一个亚裔居民占多数的选区;促成了芝加哥华埠被指定为伊利诺州文化区。
但调查揭示了一个矛盾现象:尽管亚裔被视为“模范少数族裔”——聪明、成功且无需社会支持,但多数美国人举不出知名亚裔代表。
亚裔基金会数据研究主任Sruthi Chandrasekaran指出:“过去五年间,每当问‘你能说出一个著名亚裔吗’,人们总陷入沉默——最后往往提到成龙,可他根本不是美国人。”
面对海外的不公平待遇,越来越多华人学者和专业人士选择回国发展。2024年,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突破120万,创历史新高。
国内各大城市都对海外归国人才展现出极高热情。从一线城市到新一线城市,动辄百万的现金补贴、购房折扣、创业基金砸向海归人才。
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纷纷推出“抢人”政策——落户门槛放宽、百万创业资助、子女教育兜底,覆盖就业、安居、医疗全链条。
海南陵水建立了欧美同学会海归小镇(陵水·数字文创),自2025年2月揭牌以来,已形成影视短剧、游戏动漫、品牌出海三大产业赛道。
纵观新中国发展历程,海归的创新创业基因始终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上世纪50年代,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迎来了一批在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科研工作者。“两弹一星”元勋中,23人中有21人拥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
90年代开始,依托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硅谷经验,海归在金融、IT和第三产业领域开疆拓土。2007年,每10个创业者中就有1.1个海归。
李彦宏的百度、张朝阳的搜狐、田溯宁的亚信、沈南鹏的携程……他们的名字写成了近一半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史。
但如今,一些在国际上很有名气的海归回国后却变得“平庸”,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与上一代海归相比,今天的海归在创新创业中,面对的是一个更复杂、更激烈的竞技场。技术壁垒、资本角逐、产业变革,每一项挑战都在考验他们的韧性与智慧。
文化适应与逆向文化冲击。许多海归在国外生活多年后,需要重新适应中国的商业环境和文化氛围。这种“回国适应期”往往被低估。
体制机制差异。国内的科研评价体系、学术环境与国外存在差异,可能使一些习惯于国际学术环境的学者难以充分发挥才能。
期望与现实落差。国际上成名后回国,往往伴随着各方的过高期望,而国内提供的支持和条件可能不足以支撑其研究继续推进。
北京格灵深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勇的创业经历颇具代表性。创业初期他曾执着于技术理想,而忽视市场需求,最终导致创业项目频频折戟——或误判行业痛点,或低估销售门槛。
硬科技创业的一大挑战,是科学家向企业家的思维转型。
“科学家只对核心技术的成败负责,企业家则要对企业最终的成败负责,而后者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曾经的经验教训让赵勇感触颇深。
同样是研发,学术思维可能是“性能最优”,而商业思维则要求“成本可控、可量产”。这些擅长从“0”到“1”的科学家,是否具备从“1”到“100”的商业思维?
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校友、资深投资人刘楠认为,培育创业科学家的关键在于帮助他们突破自身认知的壁垒,系统理解自身项目与市场环境的关联,将前沿创新转化为可执行的商业路径。
硬科技领域的长研发周期与资本短期回报诉求存在矛盾,需要更多“耐心资本”的支持。
2025年浙江省两会期间,作为浙江省人大代表的孙陆聚焦科创融资痛点提交议案,建议通过引入风险补偿机制和尽职免责机制,让以国资LP为主的股权投资基金,能够更敢投、更早投项目。
与传统企业不同,科创企业需要更强的研发能力、更长的产业链条,还要应对长周期研发带来的各类风险挑战,这使得股权融资和风险投资成为其持续发展的关键。
为了更好发挥海归人才的作用,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建立更适合长周期研发的融资体系。2024年9月,珠海新质生产力基金正式发布,基金期限长达20年;2025年2月,福建省专精特新母基金启动设立;同月,北京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存续期15年的政府投资基金。
完善科学家向企业家转型的培训体系。需要建立科技企业家培养体系、完善创业导师机制、搭建产学研转化平台等。
创造更加国际化的科研环境。为海归人才提供既能发挥国际视野又能深耕本土的发展平台,使他们在回国后能够继续保持在学术前沿。
合理预期与耐心支持。给海归人才适当的适应期和发展空间,不急于求成,允许试错和探索。
去年,中国每3辆智能驾驶新车中,就有1辆搭载的是地平线芯片。这家由海归余凯创立的公司,已成为中国自动驾驶芯片市场的领跑者。
在海南陵水海归小镇,谢迪和团队打造“灵动AI国际创意中心”,用AI技术赋能设计产业。他们正对海南黎锦的传统纹样进行AI数据提取与模型训练,探索其在时尚、家居等领域的应用。
“黎锦面临的最大困境在于手工织造耗时长、价格高,随之而来的是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和故事难以传播。”谢迪说,他希望把黎锦元素融入现代时装和家居产品,“让这项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并借助海南自贸港的平台走向世界。”
来源:积极生活的老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