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光环下的隐忧:创新药“老兵”信达生物如何穿越发展新周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9 01:10 3

摘要:近日,信达生物制药(以下简称“信达生物”)发布2025年半年报。数据显示,信达生物制药在报告期内营业收入59.53亿元,同比增长50.6%;期内利润8.34亿元,去年同期亏损3.93亿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Non-IFRS准则下,信达生物上半年利润12.13

【环球网报道】近日,信达生物制药(以下简称“信达生物”)发布2025年半年报。数据显示,信达生物制药在报告期内营业收入59.53亿元,同比增长50.6%;期内利润8.34亿元,去年同期亏损3.93亿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Non-IFRS准则下,信达生物上半年利润12.13亿元,EBITDA14.13亿元,继去年全年后再次双双录得“正数”盈利,这样的数据似乎为这家创立14年的创新药企画出了发展拐点。

然而,营收增长背后的授权收入贡献、营销与研发费用比例上扬、海外扩张步伐缓慢、细分赛道竞争日趋激烈等一系列信号,还是引起了业内分析人士对信达生物盈利质量、商业模式平衡性以及巩固已有优势、开拓新增长曲线的担忧。

信达生物制药LOGO。图片来源:信达生物制药官网

盈利质量与平衡性之争:授权收入显著增长,营销费用涨研发费用跌

2025年上半年,IFRS准则下,信达生物总收入59.53亿元,同比增长50.6%。其中,产品收入为52.34亿元,授权费收入达6.66亿元。后者较去年同期1.16亿元显著增长474.1%,主要来自于与罗氏签订的独家许可及合作协议所收取的首付款,剔除该部分后,产品销售收入虽同比增长37.3%,但仍远低于2024年同期55.1%的增速。

“如果扣除授权收入,信达收入增长的脚步明显放缓。”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市场正在重估BD交易溢价的可持续性,毕竟管线窗口期只有2–3年。”

在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方面,IFRS准则下,信达生物在2025年上半年花费了23.75亿元,占总收入的39.9%、产品收入的45.4%,对比2024年上半年的18.79亿元上涨了26.4%。于此同时,信达生物今年上半年的研发开支为10.09亿元,相较去年上半年的13.99亿元下降了27.9%。从支出金额上来看,信达生物的营销研发费用比继续拉大,前者已是后者的两倍有余。从人员配置上来看,2025年半年报显示,信达生物的销售及市场推广人员数量多达3600余名,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3000余名。此外,信达生物还表示,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进一步加大针对新产品的销售及市场推广投入。

生物医疗研究制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过去,部分医药企业长期依赖高额销售费用,导致销售费用率畸高、营销行为严重扭曲。而近年来,随着医药领域反腐行动深入推进,企业销售行为逐步趋向规范透明。销售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行业竞争重心开始回归药品质量与临床价值。

横向对比来看,国内三大创新药巨头中,其余两家百济神州和恒瑞医药在今年上半年的营销费用虽分别高达50.21亿元、43.89亿元,高居A股药企前两位,但其28.66%及27.85%的营销费用率均低于信达生物,对比2024年全年占比更是分别下降了3.88%和1.94%。

另外,在A股药企中,百济神州不只是销售费用第一,也是研发投入的第一,上半年研发花费72.78亿元。可见虽然行业在营销投入上依然“豪掷千金”,但费用背后的逻辑正在分化。对于高速成长的创新药企来说,高额销售费用与巨额的研发投入需要并驾齐驱,用于推动创新产品的全球商业化。行业也正从依赖传统营销模式,转向“研发+营销”双轮驱动的新阶段。

拳头产品“接棒”与新赛道开拓:PD-1“天花板”显现,GLP-1“红海”近在咫尺

信达生物曾在2024年年报中指出,公司收入的增长来自于抗肿瘤的PD-1类药物——信迪利单抗注射液(达伯舒®)及其他主要产品的领导地位巩固。据了解,该产品去年全年销售额达38亿元,占据了公司近一半的营收。而在这一赛道,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仍以44.67亿元稳居2024年销售额第一,同比增长17.4%。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市场获批上市的PD-1已有至少10款。伴随多款国产PD-1类药物通过医保谈判纳入报销范围,其应用市场前景广阔。但相关产品竞争日趋激烈,除了新兴的创新药企,一些老牌药企诸如荣昌生物、嘉和生物等公司在此领域均有布局。伴随着入局者众,同质化竞争下导致产品平均单价下跌,若坚持以价换量,毛利率将大幅下滑,直接拉低整体盈利能力。此外,业内也有玩家“忍痛割爱”退出这一赛道。今年1月,A股上市药企丽珠集团就曾披露,为合理配置资源,公司决定终止已经投入多年的PD-1项目。这一现象也折射出差异化创新的重要性。

免疫治疗。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全球范围来看,在市值规模上,中美创新药企业存在显著差距,美国礼来、诺和诺德市值分别达7796亿美元和6009亿美元,而中国创新制药头部企业龙市值大概仅为其1/10,这背后是长年积累的技术壁垒差异和全球化程度分化。美国药企在多个前沿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中国药企在ADC、双抗等细分领域虽有突破,但尚未形成全球竞争力。在国内市场领先的中国药企,在同一赛道上的海外收入,亦仍有巨大提升空间。尤其是在PD-1赛道上,由默沙东研发的K药(帕博利珠单抗)坐稳抗癌“药王”的地位已经多年。

2020年,信达生物以超10亿美元的交易额,将信迪利单抗在海外的独家权利授权给礼来;2021年初,礼来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递交该药上市申请获受理,却因仅基于国内临床试验,在审核尺度收紧下未通过组委会投票;2022年底,礼来退还了信迪利单抗海外权益。

直到今年8月底,信达生物的好消息才姗姗来迟,其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PD-1/IL-2α-bias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IBI363的首个全球III期临床研究(MarsLight-11)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免疫耐药的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

信达生物拓展国际化之路的同时,再反观老对手百济神州,则早已在美国市场闯出一番天地。在PD-1赛道,百济神州替雷利珠单抗也于去年顺利获批在美上市。更早之前,2019年11月,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BTK抑制剂产品泽布替尼就已先于国内市场在美国获准上市。今年6月,百济神州泽布替尼片剂又通过FDA审批。至此,泽布替尼两种剂型胶囊(80mg)与片剂(160mg)均已在美国市场获批。在此过程中,百济神州自建了海外商业化团队。截至2024年底,团队规模超过3700人,其中500多人分布于北美和欧洲。

如果说信迪利单抗仍被信达生物视为稳住基本盘的保障,要获取新的增长,还得靠新产品。对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类产品的期待,成为信达生物扩张管线的重要新选择之一。据摩根大通的预测,GLP-1相关市场规模未来可达1000亿美元,这是继PD-1之后,创新药领域又一“千亿美元宝贝”。事实上,仅2024年,诺和诺德研发的司美格鲁肽以及礼来推出的替尔泊肽销售额就已分别达到292亿美元和164.7亿美元,前者更是与全球销售额最高的K药(帕博利珠单抗)差距不到2亿美元。

GLP-1受体激动剂注射笔。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6月27日,信达生物玛仕度肽注射液(信尔美®)终于获批,用于成人肥胖或超重人群的长期体重控制。这是继司美格鲁肽、礼来推出的替尔泊肽之后,国内第三个获批的同类“减肥神药”,也是首款同类国产药品。

2024年,司美格鲁肽在华销售额高达62.4亿元,今年1月口服版亦已在中国推出。也是在1月,替尔泊肽在华加入竞争。目前,两大跨国药企都在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电商平台等多渠道全面推广。

国内外药企争相入局,我国GLP-1类药物市场陷入红海竞争近在咫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7月,包括玛仕度肽注射液,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超重或肥胖症的GLP-1类药物已达21款(不同适应症分别计算)。在注重健康管理的“减重”风潮之下,“强敌环伺”的局面短期内仍将持续。

据此前报道,截至2025年7月,以2型糖尿病适应症为例,已有13款GLP-1候选药物的NDA获国家药监局受理,另有35款正在中国进行III期临床;在超重或肥胖症方向,约有20款GLP-1受体激动剂处于临床开发阶段。此外,中国还有两款与玛仕度肽注射液靶点相同的GLP-1/GCG双受体激动剂在研。

实验室中的生物医药研究人员。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未来,信达生物能否平衡好产品战略与公司治理,既突破技术壁垒又获得资本市场的信任,将是决定其能否真正跻身全球一流制药企业行列的关键考验。

从PD-1上市到Non-IFRS盈利,信达生物发展的十余年历程和成就,也折射出我国创新药企面临的共性问题——爆款单品红利消退、国际化门槛抬高、医保集采常态化、资本青睐转向真现金流……能否在下一轮技术周期(ADC、双抗、小核酸、核药)里再造“信迪利单抗”,将是信达生物真正的“大考”。

来源:再坚持一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