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我问你…look in my eyes…回答我!”近日,一股“回答我”的视频挑战热潮席卷了社交媒体,被“复活”的古人纷纷为自己发声:杜甫回应了自己天天写诗卖惨的“恶评”;张怀民回应了“怀民亦未寝”让自己从小角色成为文坛顶流的“指控”;苏洵回应了靠儿子躺赢进
□战彦回 (长沙理工大学)
“那我问你…look in my eyes…回答我!”近日,一股“回答我”的视频挑战热潮席卷了社交媒体,被“复活”的古人纷纷为自己发声:杜甫回应了自己天天写诗卖惨的“恶评”;张怀民回应了“怀民亦未寝”让自己从小角色成为文坛顶流的“指控”;苏洵回应了靠儿子躺赢进入唐宋八大家的“争议”……他们语言幽默风趣,尖锐辛辣,无论谁刷到都得被“骂”两句,毫无疑问,这些古人凭借一句句“灵魂拷问”成为了近段时间的流量顶流。
所谓复活,就是用 AI 技术让历史人物的画像动起来,辅以表情和动作,依据人物历史来“输出”已经编辑好的文本信息,因为其形式新颖,语言趣味性强,“那我问你”“回答我”等话语魔性洗脑,很容易被大众接受并广泛传播。内容上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将不为大众所知的历史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科普出来,改变了一些关于古人广为流传的“刻板印象”,很多网友纷纷表示“涨知识了”“原来如此”。古人为自己辩白,网友们了解历史,文化传播从单向输出变成双向奔赴,看似双赢,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完美无害吗?
AI 复活古人,本质就是人为的历史科普,目的是宣传历史文化,但乘上了流量这艘快船,就亟需注意不要被“娱乐至上”的理念绑架,否则就会出现为博眼球歪曲历史,将野史当正史讲的现象,一些受众也可能会被误导,失去了对历史真实性的思辨能力。
由此可见,技术赋能历史传播的同时,必须筑牢史实保护屏障,防范技术革新对历史严肃性的消解,有“趣”亦需有“界”。
无论是复活古人还是已逝人物的数字化再现,都需要基于权威可信的史料进行严谨还原,不应主观臆造或娱乐化重构,歪曲其历史人物的言论和行为。同时,平台也应加强对AI生成内容的审核,尤其是涉及历史人物或逝者的内容,确保其符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让新兴技术在传承文明过程中始终遵循“技术为史所用,非以史媚技”的原则,AI 技术可以把古人“捧成顶流”,但别让历史“掉粉”!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