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格力董姐的话含金量,还在不断上升:企业核心技术人才一定要自己培养!最近,大家都在“关心”小米汽车的方方面面,米粉、非米粉都在为雷布斯的“累”操碎了心!
技术人才的流动是必然的,但一个技术团如果一开始就是“万国”空降的,哪来灵魂和信仰?
作者| 正义之光|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抄袭、转载。
现在格力董姐的话含金量,还在不断上升:企业核心技术人才一定要自己培养!
最近,大家都在“关心”小米汽车的方方面面,米粉、非米粉都在为雷布斯的“累”操碎了心!
今天,分享一下小米汽车背后的技术团队!
根据公开信息,小米汽车公司近年来在人才招聘策略较为激进,通过提高薪酬(3倍起)、给予股票期权等措施。确实从同行企业“邀请”了不少技术人才,且这一现象在国内外汽车行业引发了广泛讨论:
据悉,小米汽车从吉利“邀请”了包括前吉利新能源研究院35人核心团队在内的多名关键人才,涉及电池热管理、底盘调校等领域。例如,前吉利研究所所长胡峥楠加入小米担任副总裁,其团队80%成员来自吉利、比亚迪等传统车企核心部门。
小米汽车为吸引人才提供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薪酬。例如,胡峥楠在吉利的年薪约80万元,加入小米后总薪酬(含期权)超过500万元;普通工程师薪资涨幅普遍达150%-200%,自动驾驶团队平均年薪为传统车企的3倍达120万元。
在欧洲,小米在德国慕尼黑设立研发中心,并“邀请”宝马、法拉利等欧洲传统豪华品牌的核心技术人才。例如:
Rudolf Dittrich:前宝马资深工程师,拥有23年宝马集团工作经验,主导过M系、Z系等高性能车型研发,现任小米欧洲研发中心负责人。
Ricard Aiguabella Macau:前法拉利F1车队空气动力学专家,曾参与特斯拉Model Y等车型研发,现为小米首席空气动力学工程师。
其他加入的资深人士还包括前宝马FE性能管理主管Jannis Hellwig、前劳斯莱斯工程师Dusan Sarac等。
所以,小米的首款汽车撞脸“保时捷”被称为“米时捷”也就不足奇怪了。
不过,小米这招速成法造车,终究是导致了小米汽车意想不到的“火”,除了雷斯的营销手段高明,背后也少不了这些“万国牌”工程师的功劳。
例如,借助吉利团队的底盘技术,小米SU7车身扭转刚度达27000N·m/°,超过同价位90%车型;但同时也面临文化冲突(如互联网公司与传统车企的研发流程差异)和监管压力(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人才流动公约》)。
一个新领域的初创公司,技术团队全是空降的,真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没有文化、没有信仰,全靠拿来主义怎么可能有原创技术?怎么可能在行业立足呢?
这么简单的道理,那些越是高智的人,怎么就越是想不明白呢?
现在,不光是专业人士,就连很普通老百姓都看出来了:
小米汽车,不过还是小米手机的拼装制造模式的复制而已!
一个制造型企业,尤其是像汽车这样的需要复杂技术沉淀的企业,没有自己培养的核心技术团队,是不可能造出有灵魂、有信仰的产品的!
#小米汽车退车风波会影响小米的品牌形象吗##维权平台出现多起小米汽车退定投诉##小米汽车退车定金不退合理吗#
来源:大道极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