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9年,美国以“反恐”为名首次对叙利亚实施武器禁运,此后四十余年间,制裁层层加码。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后,西方世界以“人权”为矛,借《凯撒法案》编织出一张覆盖能源、金融、贸易的封锁网,将叙利亚经济推向崩溃边缘。至2024年,该国粮食不安全人口达360万
文|若虚先生
1979年,美国以“反恐”为名首次对叙利亚实施武器禁运,此后四十余年间,制裁层层加码。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后,西方世界以“人权”为矛,借《凯撒法案》编织出一张覆盖能源、金融、贸易的封锁网,将叙利亚经济推向崩溃边缘。至2024年,该国粮食不安全人口达360万,婴儿营养不良的画面刺痛世界。然而,2025年5月13日,特朗普突然宣布解除所有对叙制裁,大马士革街头民众挥舞国旗欢呼——这场看似突兀的转向,实则是大国角力的必然产物。
制裁的本质从来不是道德,而是权力。叙利亚地处“五海三洲之地”,既是俄罗斯进入地中海的跳板,又是伊朗“什叶派之弧”的关键节点。美国长期以制裁为武器,试图削弱阿萨德政权的统治基础,进而斩断俄伊战略触角。但2024年末阿萨德政权的崩溃,让这场棋局迎来剧变——
前反叛军领袖艾哈迈德·阿尔-沙拉以“推翻独裁者”之名上位,其背后浮现沙特、土耳其乃至美国的暗影。
特朗普的声明绝非临时起意。其核心逻辑可归结为三点:
拆解俄伊联盟、重塑能源版图、对冲中俄扩张。
阿萨德家族的倒台,令俄罗斯失去在地中海的战略支点,伊朗的“陆桥”计划遭遇重挫。美国趁机扶持阿尔-沙拉政权,实则复制了“阿富汗模式”——通过代理人政权实现低成本控制。沙特王储本·萨勒曼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积极斡旋,暴露出海湾国家试图借美国之力遏制伊朗的深层动机。
叙利亚已探明石油储量25亿桶,天然气8.5万亿立方英尺,但战乱让这些资源长期沉睡。美军曾被曝控制叙东北部90%的油田,日均走私原油价值超3000万美元。制裁解除后,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等巨头必将涌入,而美国提出的“大陆架天然气联合开发计划”,正是以资本为钩,将叙利亚经济纳入美元体系。
东大在叙利亚重建中已投入超40亿美元,涉及电力、通信等领域。美国此番动作,既可削弱中俄经济走廊的连贯性,又能以“战后重建”为名争夺基建主导权。沙特主权基金与高盛的合作协议,暗示着华尔街资本将借道海湾国家,重塑叙利亚金融秩序。
然而,阿拉伯政治科学协会秘书长哈桑·阿什马尔却发出警告:“美国的投资可能让叙利亚沦为债务奴隶。”这一判断直指华盛顿的战略陷阱——
IMF数据显示,叙利亚战后重建需至少4000亿美元。若美国主导的金融机构以高息贷款介入,叙政府或将被迫以港口经营权、矿产特许权作为抵押。美乌协议就是前车之鉴。
美军虽宣称从叙利亚北部撤出,却在哈塞克省保留两个基地。这些据点既可监控伊朗边境,又能威慑俄罗斯在塔尔图斯港的舰队。更耐人寻味的是,阿尔-沙拉政权已默许美军以“反恐”名义长期驻留,这为未来军事合作埋下伏笔。
美国的决策引发国际阵营的剧烈震荡。
以色列担心阿尔-沙拉曾是基地组织分支头目,其政权合法性存疑。内塔尼亚胡甚至警告“极端主义病毒可能借机复活。”
法国率先与叙新政府接触,马克龙称“应逐步解除制裁”,但德国担忧难民潮再起,要求设置人权审查机制。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联合国虽欢迎制裁解除,但其2024年报告指出:美国在叙军事行动导致至少2.3万平民死亡,远超“伊斯兰国”的暴行。当“人道主义”沦为地缘博弈的遮羞布,国际法的双重标准暴露无遗。
美国的制裁解除,绝非对叙利亚人民的“恩赐”,当特朗普在利雅得与沙特王储击掌相庆时,叙利亚的街头狂欢背后,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又一次命运抵押。历史总是惊人相似:1916年的《赛克斯-皮科协定》用直尺分割中东,2025年仍在各方势力角逐下重划版图。
或许正如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所写:“我们的祖国是行李箱,而钥匙在强盗手中。”当大国博弈的齿轮继续转动,这个饱经苦难的国度能否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答案,仍在风中飘荡。
来源:若虚先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