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9年6月26日,北平的空气稀薄干燥,张治中显得和平常一样,笔直地站在话筒前,那份镇定让诸多在场者低下了头。他发布声明,明确与国民党主政者蒋介石断绝往来,满腔都是挽救国家的急迫和无奈。此刻的历史转折,没有背景乐,也没有炫目光环,只有穿梭于两线间的倦与倔——
1949年6月26日,北平的空气稀薄干燥,张治中显得和平常一样,笔直地站在话筒前,那份镇定让诸多在场者低下了头。他发布声明,明确与国民党主政者蒋介石断绝往来,满腔都是挽救国家的急迫和无奈。此刻的历史转折,没有背景乐,也没有炫目光环,只有穿梭于两线间的倦与倔——国共两党的和平与战争,他在其中不停穿梭,到底谁才是他最终的归宿,这里暂时没人能拍板。
张治中何许人?黄埔出身,将军,主张和平。可他从没真正成为蒋介石的左膀右臂,也没有完全倒在某一阵营下。他在时局的夹缝中生存得很曲折,许多熟悉他的老同僚都在背后私下打量:这人分明和“对头”走得近,蒋介石却始终信任他,是何道理?这不是普通逻辑可以解释的。
可能在别的将领看来,张治中亲近共产党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蒋介石未必不明白,却总在某个弯道上转过身来,对张治中宽容以待。多数人都以为蒋该早早防着他、抑或撤掉一切职权,可偏偏就没有。其实私下有些将领猜过,不排除张治中和蒋之间有约定,或许是资源互补,或只是相互利用。但是,从头到尾,人家张就没动过枪,说白了,他洁身自好,没在这场腥风血雨中添过乱。张治中并非无能,但要说有多少权谋心计,这答案倒悬着。
很多史料都这样写:1927年四一二政变,一帮人动手收拾共产党,张治中推说黄埔军务太忙,没沾手。这一拖,就是十年。高层屡次让他剿共,他要么推脱要么绕开。奇怪吗?很多将军只能选边站,他却像只鸟,在两棵树间跳来跳去,而且,总有枝头可以歇息。
抗战中还有件事,蒋本想给新四军军饷粮草,却磨蹭不发。张治中急了,挤出2000元援助一个新四军团。这事后来还传成佳话,建国后毛泽东面对那位团长,半开玩笑问:“钱啥时还?”这一问,仿佛老友间的调侃,但苦辣自知!这么多年,张治中始终未曾给红军、新四军添堵,甚至在多个要命档口,悄悄把担子挑了一把。这事各家史书写法不同,不过基本属实,找到张治中那年生活的账目流水本,也能查出来。
再说1945年重庆谈判,这段值得琢磨。那时毛泽东赴渝,形势紧张,张治中亲力亲为,部署安全措施还把自家宅子让毛主席住。合影一张又一张,笑容很真。张治中赶路回延安,依旧陪着毛一起飞,路上没说多少话,倒像是某种沉默的承诺。这样做,到底源于外交规矩,还是信仰趋同?说得明白真不容易。
毛曾私下评价:“张治中,是个心里有百姓的将军。”张当时听了只长叹一声,说蒋公不听劝。历史里很多事不必解释,时间会给出答案。就像周恩来1945年拜访张治中,恳请帮忙救新疆被关押的131名共产党同志。张治中二话不说,动身去新疆盯现场,硬是把生活条件改善了许多。办法不一定管用,态度最难得。
当然,周恩来在重庆不断力争,蒋介石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张治中用了最后一招,直接以辞职要挟。6月10日,131人获释,仅有两人病重牺牲,其他人平安回延安。这样的救援举动其实并不复杂,是张治中的耐心堆砌出来的。摆在今天,向来被说轻松,真正打交道过的人才知道,当年那氛围压得人喘不过气。
张治中帮助共产党,这回很明确。然而,蒋介石却不在他的背后加刀。这不光令外围将领纳闷,连共产党高层也疑惑,张治中到底给蒋介石哪颗定心丸?外界分析冷不防总结三个点,说得头头是道。
忠诚,是外界给张治中打上的第一个标签。熟悉蒋介石用人风格的人,都清楚,能力不是第一位,会不会背叛才最要紧。而张治中出身黄埔,始终不动声色,次次棘手时刻都没倒戈。有人觉得忠诚是蒋介石的“软肋”,又说得太绝对了。谁到底真的100%忠诚过?看起来谁都不是。
1938年“三青团”成立,大权旁落,蒋介石需要一条听话的干部链。书记张治中,交出来的都是能打硬仗、不求功名的将领。他没拉帮结派,说到底,也是蒋对他放心的原因之一。就算这样讲吧,张治中多少还是有自己的想法,表面上听话,背地里有时候却拗着来。比如黄埔军校教育长邓演达劝他倒向自己,张治中答应劝蒋,但死活不愿反水,说这是底线。到底是信仰还是偏执?说不定两样都有。
兵权这事,张治中看得淡。1934年他带兵镇压十九路军,事情一了,这兵权交得速度极快。他说自己想回军校安心教书,这是真心吗?未必,每个人总有难以被看穿的动机。他还在抗战初期,掌管几十万国军士兵,可战后一结束照样主动卸甲。这事有蒋介石赏识,也有他和蒋本人理念相左的尴尬。有时说到底,是张治中自己的选择;但也有人认为,只是他不敢捏太大权,好留后路。这个“反正他不是那种人”的说法,有失偏颇,但又难反驳。
张治中敢讲话。这话听着特别拗口。但说出来,没人反驳。皖南事变,他敢公开规劝蒋介石,认为对国共合作极为不利,对抗战策略也无益。这类人,在当时的国民党里没几个。不管怎么讲,蒋介石对他说话当耳旁风,却不赶他走。这是信任,还是审时度势?有时候,信任和利用只差一纸薄。
后来的事乍一看没什么悬念。1948年张治中眼见大局将倾,还跑去劝蒋介石和共产党谈判。你说他天真也罢,忠心也罢,反正他没停下折腾。讽刺的是,他最后站队共产党阵营,蒋倒显得无可奈何。1949年他在北平与国民党彻底分裂,蒋介石自言自语,只有张治中脱离他才心如刀割。这运气,还是缘分?
殊不知,张治中靠着自己的方式,如今人们评价,他既没倒向谁,也没伤害谁,历史反转比戏剧还快。建国后他被选为中央委员,对新疆和平解放格外推崇。他日益成为新中国尊重的爱国将军。毛泽东也罢,周恩来也罢,对他总多一份敬重。
这份历史的复杂,一半因为大局所驱,一半因为心里那些拗不过去的小坚持。张治中未必是“完人”,但他有自身的边界。他仿佛每次都能抽身而退,且总能在关键时刻决定自己的角色。他舍得放下兵权,但有时也渴望被肯定;他弯腰做事不留名,但偶尔也想露脸。这就是他。
总说历史给人答案。其实有时候,它把问题抛向了当下。那些抉择是否都能让人心安?没人能确定。张治中留下的东西,如今还能记住多少?他说不出口的苦水,也许只在少数知己面前涌出来。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周旋,成了“谜”。谁都曾怀疑他到底属于哪一边,到底是清白还是投机?怕谁都说不全。历史没留下答案,只留下一个让后人搬来讨论的壳子。
但直到今天,谁还会说,决定命运的,只是忠诚?大家各自心里自有定夺。
来源:山林内兴奋捉松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