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民党高层曾在一份绝密文件里,用词极其精准地描述了陕北的局势,说那地方像铁桶似的,外人根本插不进去,连落脚都难。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国民党高层曾在一份绝密文件里,用词极其精准地描述了陕北的局势,说那地方像铁桶似的,外人根本插不进去,连落脚都难。
这话不是别人讲的,是国民党自己写在铁打的政令里的。
明面上是警惕“异党”在搞地下活动,骨子里透出的却是羡慕和焦虑。
把敌人夸成这样,已经不是客套,是实打实的服气了。
那段时间,国民党一边在全国搞清剿,一边悄悄模仿着共产党的那套组织方式。
但模仿归模仿,始终学不像。
为什么?根子不在战术,而在选人用人这件事上。
得从孙中山说起。
他当年发动革命,讲究一个“人越多越好”,谁愿意跟他干,他都收。
不管你是读书的、做生意的、练把式的、还是混码头的,只要愿意喊革命口号,就能入会。
这种做法在当时确实有点必要,毕竟要推翻帝制,靠几个人搞不动。
但问题也就来了,门槛太低,进来的人太杂,理念不统一,脾气不对路,吵起来比谁都凶。
后来,同盟会变成国民党,这种“广撒网”的传统不但没改,反而更严重。
到了蒋介石手里,只要是有点地位、有点影响力的人物,哪怕背景复杂,哪怕私底下搞过些什么,只要愿意披上国民党的外套,就能混上一席之地。
这种“人拉得比人快”的模式,短期看是热闹,长期看就出大问题了。
延安那边不是这么玩的。
入党有规矩,程序一套套的,要政审、要群测、还得下基层体验。
一个文化人想入党,不是写篇文章就完事,还得去连队吃土睡炕,干上几个月活,让大家看你是不是真心实意。
那些年,中央在延安立规矩,一条一条地拎出来落实,铁面无私。
不是说你有本事、有关系就能走后门,得靠实打实的表现。
国民党虽然也搞整顿,也喊要清党,但从上到下,执行力薄弱。
搞个干部培训班,里面鱼龙混杂,培训完还是老样子。
蒋介石也想学延安那一套,但他那帮人习惯了靠裙带、靠门路,真要按规矩来,谁都不舒服。
抗战那几年,国共关系微妙,合作是合作,防备也从未停过。
国民党内部出了不少文件,名头都怪得很,比如《限制异党活动办法》、《防止异党渗透方案》这些,通篇找不到“共产党”仨字,全用“异党”代替。
但内容一看就清楚,说的就是延安那一套系统化的组织模式。
他们口口声声要防,却又忍不住在纸上承认,这种方式确实厉害。
蒋介石心里清楚,国民党之所以漏洞百出,是因为人太杂,队伍太松。
可他又不能不收人,因为党内的权力结构早就变形了。
地方诸侯、旧军阀、黑道背景的都有,靠这些人维持表面的统一,谈不上什么纪律。
到了台湾,这种局面依旧没改,黑社会进党、参与政治,屡见不鲜。
延安之所以能形成“铁桶”,靠的不是钱,也不是枪,而是那一套从下往上、层层把关的组织系统。
你在那边混不下去,可能是你不够格,不是你没关系。
国民党这边,混得下来,很可能是你关系够硬,不是你做得好。
当时国民党高层也不是没人看出问题所在,只是没人敢动根子。
谁都知道,要是把党员资格收紧,得清理掉一大批人,那权力结构就得重来一遍。
这事不但难,风险还大。
蒋介石也不是没想过改,但他身边那一圈人,哪一个不是靠着老关系起家的?真要动刀子,先痛的就是自己人。
战场上,国共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
不是说国民党没人才,也不是说共产党枪法好,而是组织机制在发挥力量。
延安那边干部能下到连队,能和士兵同吃同住,打仗时指挥若定。
国民党这边,军政分离、派系林立,经常一个命令发下去,执行得七零八落。
事情发展到1949年,结果大家都知道。
共产党一路南下,势如破竹。
蒋介石退守台湾,组织问题还在,换了地方也没治好。
那年,竹联帮的那起案子闹得沸沸扬扬,媒体都在追,背后的线牵到哪里没人敢说,但大家心里有数。
延安的那套组织方式,后来成了全国治理的基础。
而国民党那种靠人情和关系维系的模式,到了台湾之后依旧原地打转。
蒋介石当年写在文件里的那段话,现在看起来,不像是命令,更像是一种自白。
参考资料:
《蒋介石日记》选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整理,中华书局出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李敖,《蒋介石研究》,远流出版公司
《国民党党务文书资料选编》,台湾“国史馆”馆藏
来源:写书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