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海峰冷笑着看向眼前这个穿着发白工装的中年男人,语气中满是轻蔑。
"李建国,你也老大不小了,怎么一点积蓄都没有?"
王海峰冷笑着看向眼前这个穿着发白工装的中年男人,语气中满是轻蔑。
"3万块不是小数目,万一你跑了怎么办?"
厂长赵总靠在真皮椅背上,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
李建国站在宽敞的办公室里,双手紧握着那份医院的诊断书,指节因为用力过度而发白。
"我儿子得了白血病,求求你们了..."
"那台机器我们正在培训新人,很快就不需要依赖某个人了。"
王海峰的话像一把尖刀,狠狠刺进了李建国的心脏。
01
华鑫机械厂的车间里,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
李建国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站在一台银灰色的巨型设备前。
这台价值1200万的德国DMG五轴加工中心,在整个车间里显得格外醒目。
"李师傅,这个参数应该怎么调?"
年轻的操作工小张凑过来,满脸求知欲地看着操作面板。
李建国没有说话,只是熟练地在触摸屏上滑动着手指。
复杂的数控程序在他的操作下,如同优美的乐章般流畅运行。
"这台机器的脾气我摸了十五年,它就像我的老伙计一样。"
李建国轻抚着机器的金属外壳,眼中闪过一丝温柔。
小张点点头,眼中满是敬佩:"李师傅,全厂就您一个人能操作这台设备。"
"技术这东西,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的。"
李建国调整着刀具的进给速度,动作精准得像外科医生。
车间里的其他工人时不时投来敬畏的目光。
在华鑫机械厂的800名员工中,李建国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技师,但他的地位却是无人能撼动的。
这台五轴加工中心承担着厂里最重要的精密零件加工任务。
没有李建国,这台价值千万的设备就是一堆废铁。
"咔嚓!"
一个清脆的金属撞击声响起,一个精密零件完美成型。
李建国拿起游标卡尺,仔细测量着零件的尺寸。
"误差不超过0.002毫米,合格。"
他满意地点点头,将零件放入专用的包装盒中。
这时,车间门口传来一阵皮鞋踩在水泥地上的清脆声响。
王海峰穿着笔挺的西装,领带打得一丝不苟,正朝这边走来。
他的身后跟着几个年轻的技术员,个个西装革履,与车间里的工人形成鲜明对比。
"李建国,你在这里啊。"
王海峰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居高临下的味道。
李建国抬起头,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王总监,有什么指示?"
"我带几个新来的技术员参观一下,顺便了解一下设备情况。"
王海峰挥挥手,示意身后的年轻人上前。
"李师傅好!"
几个技术员齐声问好,但语气中明显缺乏真诚的敬意。
其中一个戴眼镜的小刘凑近设备,用手摸了摸机器表面。
"这台设备看起来很老旧啊,德国什么时候的产品?"
"2008年的,到现在已经十五年了。"
李建国如实回答,继续调试着下一个工件的程序。
王海峰冷笑一声:"十五年的老古董设备,也该淘汰了。"
"现在市面上有更先进的数控设备,操作更简单,效率更高。"
小刘附和道:"就是,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在用这种老式系统。"
李建国的手停了下来,但他没有转身,只是继续盯着操作面板。
"王总监,这台设备虽然年份久了,但精度和稳定性依然是世界一流的。"
"精度?"王海峰嗤笑一声,"现在的年轻技术员,学几天就能操作比这更先进的设备。"
"随便找个大学生培训几天就会了,凭什么给他这么高工资?"
王海峰的声音故意提高,整个车间的工人都能听到。
李建国紧握拳头,青筋在手背上突起。
"技术不是几天就能学会的,这需要经验积累。"
"经验?"小刘推了推眼镜,"现在都是数字化时代,凭经验的老方法早就过时了。"
"我们这些科班出身的,理论基础扎实,学什么都快。"
另一个年轻技术员也插话道:"就是,现在还搞这种土方法,太落后了。"
车间里的其他工人都停下了手中的活,默默地看着这一幕。
他们的眼中闪过同情,但没有人敢站出来为李建国说话。
毕竟王海峰是技术总监,海归博士,是厂长赵总亲自招聘来的。
李建国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怒火。
"王总监,如果没有其他事,我继续工作了。"
"等等。"王海峰叫住了他,"这台设备确实该安排其他人学习操作了。"
"不能让某个人一直垄断技术,这对企业发展不利。"
李建国转过身,直视着王海峰的眼睛:"这台设备的操作手册有三百多页,程序编写涉及复杂的数学计算。"
"你觉得几天就能学会?"
王海峰不屑地摆摆手:"别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技术这东西,有理论基础的人学起来很快。"
"小刘,你明天开始跟着李建国学习,争取一个月内独立操作。"
小刘兴奋地点头:"没问题,王总监!"
李建国看着这些年轻人自信满满的表情,心中涌起一阵悲凉。
他们永远不会明白,真正的技术不是靠书本就能学会的。
那些细微的振动,微小的温度变化,刀具的磨损程度,都需要年复一年的实践才能掌握。
"行,我会教的。"
李建国的声音很平静,但熟悉他的工友都听出了其中的无奈。
王海峰满意地点点头,带着几个技术员继续参观其他设备。
车间里重新响起机器的轰鸣声,但李建国的心情却久久无法平静。
他看着手中的工件,想起了刚参加工作时师傅对他说过的话。
"建国啊,技术工人是最受人尊重的职业,只要你有真本事,走到哪里都不愁吃饭。"
可是现在,真正有技术的人反而被人瞧不起。
那些满嘴理论的年轻人,却被奉为座上宾。
李建国摇摇头,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他不知道的是,一场改变他命运的风暴,正在悄悄酝酿。
02
秋日的黄昏,夕阳西下,给华鑫机械厂的厂房涂上了一层金黄色。
李建国骑着那辆用了十年的电动车,缓缓驶出厂门。
车筐里放着妻子张秀梅给他准备的保温饭盒,还有那件补了好几次的工装。
回到家,三室一厅的老房子里传来阵阵饭菜香味。
"爸,你回来了!"
十八岁的儿子李阳从书房里跑出来,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
这孩子长得像妈妈,眉清目秀,特别是那双眼睛,总是闪着聪明的光芒。
"小阳,今天学习怎么样?"
李建国放下饭盒,习惯性地摸摸儿子的头。
"挺好的,老师说我这次模拟考试成绩不错,有希望考上重点大学。"
李阳兴奋地说着,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张秀梅从厨房里走出来,手里还拿着锅铲。
"建国回来了?快洗手吃饭,菜都凉了。"
这个四十岁的女人,脸上已经有了岁月的痕迹,但笑起来依然很温柔。
一家三口围坐在小小的餐桌前,这是李建国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光。
"爸,等我考上大学,找到好工作,就给您和妈买个大房子。"
李阳一边吃饭一边说着自己的计划。
"到时候您就不用那么辛苦了,在家享福就行。"
李建国笑着点头:"好,爸等着你出息。"
张秀梅也笑了:"这孩子,还没考上大学就开始想着养家了。"
"妈,我是认真的!"李阳认真地说,"我要学计算机,以后当程序员,听说工资特别高。"
"那得好好学习才行。"李建国语重心长地说,"技术这东西,不管是什么行业,都得踏踏实实地学。"
正说着,李阳突然脸色一变,捂着肚子弯下了腰。
"哎呀,肚子好疼..."
"怎么了?"张秀梅立刻站起来,紧张地看着儿子。
李阳的脸色越来越苍白,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滚下来。
"疼...好疼..."
李建国见状不妙,立刻背起儿子就往外跑。
"秀梅,快叫救护车!"
张秀梅手忙脚乱地拨打120,声音都在颤抖。
十分钟后,救护车的警笛声响彻整个小区。
医护人员迅速将李阳抬上担架,李建国和张秀梅紧紧跟在后面。
市中心医院的急诊科灯火通明。
李建国坐在走廊的椅子上,双手紧握,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急诊室的门。
张秀梅在一旁抹着眼泪,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菩萨保佑,千万别有事..."
三个小时后,急诊室的门终于开了。
一个戴着口罩的医生走了出来,摘下手套。
"患者家属在吗?"
李建国立刻站起来:"医生,我是孩子的父亲,他怎么样?"
医生的表情很严肃:"患者的情况比较严重,初步诊断是急性白血病。"
"什么?"张秀梅一下子瘫软在地,"白血病?"
李建国感觉天旋地转,好像有人在他头上重重地敲了一锤。
"医生,您是不是搞错了?我儿子平时身体很好的..."
"我们已经做了血常规和骨髓穿刺检查,结果很明确。"医生耐心地解释。
"不过你们也不要太担心,现在的医疗技术很发达,白血病是可以治疗的。"
"需要立即进行化疗,如果效果不好,可能需要骨髓移植。"
李建国强忍着内心的震惊:"医生,大概需要多少钱?"
医生想了想:"化疗的话,大概需要十万左右,如果要做骨髓移植,费用会更高,大概三十万。"
"三十万..."李建国喃喃自语,这个数字对他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他每个月的工资只有四千块,就算不吃不喝,也要攒六年多。
"我们家里的积蓄只有二十万,还差十万怎么办?"张秀梅哭着问。
"可以先办住院手续,边治疗边想办法筹钱。"医生安慰道。
"现在有很多慈善机构可以申请援助,你们可以试试。"
办完住院手续,李建国和张秀梅守在病房里。
李阳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得像纸一样。
看着平时活泼开朗的儿子变成这样,张秀梅的眼泪就没停过。
"建国,咱们该怎么办啊?"
李建国紧握着妻子的手:"别怕,有我在。"
"我明天就去想办法借钱,一定要把阳阳的病治好。"
夜深了,医院里很安静,只有走廊里偶尔传来护士的脚步声。
李建国坐在病床边,看着儿子熟睡的脸庞,心如刀割。
这个孩子从小就懂事,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是他和张秀梅的骄傲。
马上就要高考了,如果考上好大学,将来肯定有出息。
可是现在...
李建国握紧拳头,在心里暗暗发誓:就算砸锅卖铁,也要救儿子!
第二天一早,李建国就开始四处奔波。
他去了银行,想申请贷款,但被告知需要抵押物。
他去找亲戚朋友借钱,大家都很同情,但拿得出的钱有限。
七拼八凑,只凑到了三万块钱,距离治疗费用还差得太远。
坐在医院的走廊里,李建国第一次感到了绝望。
他想起了厂里的预支工资制度,虽然平时很少有人申请,但确实是存在的。
"对了,厂里!"
李建国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立刻拨通了车间主任孙大海的电话。
"孙主任,我是李建国,我想请几天假..."
"怎么了?你身体不舒服?"
"不是,是我儿子病了,得了白血病,需要立即治疗。"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白血病?这...这是大病啊。"
"孙主任,我想向厂里申请预支一部分工资,大概三万块钱。"
"这个...建国啊,预支工资这种事我做不了主,你得找赵总。"
"我知道,我现在就去找赵总。"
挂了电话,李建国立刻赶回厂里。
这是他唯一的希望了,厂里一定会帮助他的。
毕竟他在华鑫机械厂工作了十五年,从来没有出过差错。
而且他掌握的技术是厂里不可或缺的,赵总应该会同意的。
李建国这样安慰着自己,脚步越来越快。
他不知道的是,一场更大的打击正在等着他。
03
华鑫机械厂的办公楼里,空调的冷风吹得人有些发抖。
李建国站在厂长办公室门外,深吸一口气,轻轻敲响了门。
"进来。"
办公室里传出赵总那熟悉的声音,但今天听起来格外威严。
推开门,李建国看到赵总正坐在宽大的老板椅上,对面坐着西装笔挺的王海峰。
两人面前的茶几上摆着精美的茶具,袅袅热气从紫砂壶中升起。
"李建国?你怎么来了?不是请假了吗?"
赵总抬起头,眉头微微皱起,显然对他的突然出现有些不悦。
"赵总,我有急事想找您商量一下。"
李建国站在门口,不知道是否应该进去。
"什么事这么急?你看我们正在开会。"
王海峰放下茶杯,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不耐烦。
"是关于我儿子的病..."李建国的声音有些颤抖。
"病?"赵总示意他坐下,"什么病这么严重?"
李建国坐在沙发边缘,身体紧绷:"医生诊断是急性白血病,需要立即治疗。"
"白血病?"王海峰皱起眉头,"这可是重病。"
"是的,医生说需要三十万的治疗费用。"李建国咽了咽口水,"我家里只凑了二十七万,还差三万块钱。"
办公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赵总和王海峰交换了一个眼神,空气中似乎有什么东西在流动。
"李建国,我很同情你的遭遇。"赵总的语气听起来很关切,"但是..."
"赵总,我想向厂里申请预支三万块钱工资,我保证会按时还清的。"
李建国几乎是脱口而出,生怕错过这个机会。
王海峰冷笑一声:"预支工资?你知道现在厂里的效益有多差吗?"
"就是因为你们这些老员工占着位置,厂里的成本才这么高。"
李建国的脸刷地红了:"王总监,我在厂里工作十五年,从来没有..."
"十五年又怎么样?"王海峰打断了他的话,"现在是市场经济,不是论资排辈的时代。"
赵总摆摆手:"海峰,别这么说话。"
然后他转向李建国:"建国啊,不是我不想帮你,是真的没办法。"
"现在厂里资金紧张,银行还在催着还贷款。"
"三万块钱不是小数目,万一你拿了钱跑了怎么办?"
李建国急了:"赵总,我怎么可能跑?我的技术离不开厂里,厂里也需要我啊!"
"需要你?"王海峰嗤笑道,"李建国,你也老大不小了,怎么一点积蓄都没有?"
"平时不知道理财吗?不知道搞点副业?现在出了事就来找厂里要钱?"
这些话像一把把尖刀,狠狠地刺向李建国的心脏。
"我...我这些年工资都不高,孩子上学花费也大,真的没存下什么钱..."
李建国的声音越来越小,就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
"那是你自己的问题。"王海峰语气更加冷漠,"现在这个社会,谁还指望着那点死工资过日子?"
"就是那些没本事的人,才会混到这个地步。"
李建国的手在颤抖,他紧握成拳,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
"王总监,求求您了,我儿子真的等不起了。"
"求我?"王海峰站起身,居高临下地看着李建国,"我凭什么帮你?"
"再说了,现在那台设备我们正在培训新人,很快就不需要依赖某个人了。"
赵总也站了起来:"李建国,不是我不帮你,是真的没办法。"
"你还是想想其他办法吧,比如去银行贷款,或者找亲戚朋友借。"
"再说你年纪也大了,随时可能退休,厂里也要为未来考虑。"
李建国感觉自己的世界在坍塌。
这些人平时对他客客气气,称呼他"李师傅",可一旦他需要帮助,就露出了真面目。
"赵总,我在厂里工作十五年,兢兢业业,从来没有出过差错..."
"我知道你的贡献。"赵总挥挥手,"但是规章制度就是规章制度,不能因为你一个人破坏。"
"况且三万块钱不是小数目,这个先例不能开。"
王海峰补充道:"就是,如果每个员工家里出点事都来找厂里要钱,那厂里还怎么经营?"
"那台设备确实该换人操作了,不能让技术掌握在某个人手里。"
李建国听到这里,心彻底凉了。
原来在他们眼中,自己十五年的技术积累,竟然是"掌握在某个人手里"的隐患。
"好,我知道了。"
李建国站起身,声音异常平静。
"谢谢赵总,谢谢王总监。"
说完,他转身就要离开。
"等等。"赵总叫住了他,"李建国,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但是请理智一点。"
"不要因为个人情绪影响工作,厂里的正常生产不能因为你一个人而受影响。"
李建国没有回头:"我明白。"
"明天记得按时上班,车间里还有几个重要订单等着完成。"
王海峰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明显的威胁意味。
李建国推开办公室的门,走了出去。
身后传来两人的低声交谈:
"这种老员工就是麻烦,动不动就要厂里承担责任。"
"是啊,技术再好也不能搞特殊化,现在的年轻人学几天就能上手。"
"像李建国这种老员工就该淘汰了,占着位置不干活。"
"你说得对,那台机器确实该换人操作了。"
每一个字都像针一样扎在李建国的心上。
他站在走廊里,双手紧握成拳,指甲深深陷入手心。
十五年的忠诚,十五年的技术积累,在这些人眼中竟然一文不值。
走出办公楼,李建国在厂区里漫无目的地走着。
经过车间的时候,他看到那台熟悉的五轴加工中心正静静地停在那里。
小刘正在旁边研究操作手册,一脸认真的样子。
看到李建国,小刘抬起头:"李师傅,您回来了?我正在学习这台设备的操作。"
"王总监说了,要我尽快掌握技术,争取一个月内独立操作。"
李建国看着这个年轻人自信满满的表情,心中涌起一阵苦涩。
"加油吧。"
说完,他转身离开了车间。
身后传来几个年轻工人的议论声:
"听说李建国家里出事了,还想找厂里借钱。"
"真是的,都这个年纪了还这么没用。"
"现在谁还靠那点工资过日子,一点副业都不会搞。"
"就是,我朋友做直播一个月都赚好几万。"
这些话像重锤一样砸在李建国的心上。
他加快脚步,逃离了这个他工作了十五年的地方。
坐在回医院的公交车上,李建国望着窗外飞逝的景色,眼中满是绝望。
儿子还在病床上等着救命钱,可他却连三万块钱都借不到。
这个世界对他来说,突然变得如此陌生和冷漠。
回到医院,张秀梅看到他的表情,就知道结果了。
"建国,厂里...不借吗?"
李建国摇摇头,没有说话。
他怕一开口,眼泪就会掉下来。
"没关系,我们再想其他办法。"张秀梅强忍着眼泪,安慰着丈夫。
"大不了把房子卖了,总会有办法的。"
李建国看着病床上的儿子,再看看满脸泪痕的妻子,心中的怒火在熊熊燃烧。
他想起了赵总和王海峰那副嘴脸,想起了那些年轻人轻蔑的眼神。
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既然他们觉得自己可有可无,那就让他们看看,没有他会是什么样子。
04
夜深人静的医院病房里,只有监护仪器发出的滴滴声。
李建国坐在病床边,看着儿子苍白的脸庞,心如刀绞。
李阳在昏睡中还不时皱眉,显然病痛让他很不舒服。
"建国,你回家休息吧,我来守着。"
张秀梅轻抚着儿子的额头,声音轻得像羽毛。
"不用,我不困。"
李建国的声音很沙哑,眼中布满血丝。
从昨天到现在,他几乎没有合过眼。
"你这样下去身体会撑不住的。"张秀梅担心地看着丈夫。
"明天你还要上班,车间里离不开你。"
听到"上班"两个字,李建国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秀梅,如果我不去上班,你觉得怎么样?"
"什么?"张秀梅吃了一惊,"你怎么能不去上班?咱们现在正需要钱。"
"可是他们根本不在乎我。"李建国的拳头握得咯咯作响。
"在他们眼里,我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老员工。"
张秀梅沉默了一会儿:"建国,我知道你心里委屈,可咱们现在能依靠的只有这份工作。"
"如果你丢了工作,阳阳的治疗费怎么办?"
李建国看着妻子疲惫的面容,心中涌起一阵内疚。
这个女人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太多,他不能让她再承受更多的压力。
"你说得对,我明天还是去上班。"
第二天一早,李建国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厂里。
车间里一切如常,机器轰鸣声依然响亮。
他来到那台五轴加工中心前,小刘正在那里摆弄操作面板。
"李师傅,您来了!"小刘兴奋地迎上来,"我昨天研究了一晚上的操作手册。"
"这台机器的原理我基本掌握了,就是实际操作还需要练习。"
李建国点点头,没有说话。
他开始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这是他每天必做的工作。
"李师傅,您教教我这个程序怎么编写?"
小刘指着屏幕上复杂的数控代码,满脸求知欲。
李建国看了一眼:"这个程序涉及五轴联动,需要计算刀具轨迹和补偿值。"
"不是看看手册就能学会的。"
"我知道,所以才要您教我啊。"小刘笑嘻嘻地说,"王总监说了,让我尽快掌握技术。"
"他说现在的设备都智能化了,操作比以前简单多了。"
李建国的动作顿了一下:"他是这么说的?"
"是啊,王总监说随便找个大学生培训几天就能上手。"小刘毫不在意地重复着王海峰的话。
"技术嘛,有理论基础学起来很快的。"
李建国没有接话,继续检查着设备。
这时,车间主任孙大海走了过来。
"建国,昨天的事我听说了,节哀啊。"
孙大海拍拍李建国的肩膀,语气中带着同情。
"谢谢孙主任。"
"不过工作还是要继续,今天有几个重要订单需要完成。"
孙大海指着旁边的工件清单,"这批零件精度要求很高,只能用五轴设备加工。"
李建国看了一眼清单,上面是几个航空零件,公差要求极其严格。
"我知道了。"
"还有,王总监说了,让小刘跟着你学习,你要多教教他。"
孙大海压低声音,"这是上面的意思,你懂的。"
李建国明白了,这是要培养接班人,准备淘汰他了。
"好的,我会教的。"
孙大海满意地点点头,转身离开了。
李建国开始调试设备,准备加工第一个零件。
复杂的程序在他的操作下有序运行,刀具精确地切削着工件。
小刘在一旁认真观察,不时提出问题。
"李师傅,这个参数为什么要这样设置?"
"因为这种材料的特性需要特殊的切削速度。"
"那这个补偿值是怎么计算的?"
"这需要根据刀具的磨损情况和机床的精度来调整。"
小刘点点头,在笔记本上记录着。
但李建国能看出来,这个年轻人虽然很认真,但对技术的理解还是很肤浅。
真正的技术不是靠记笔记就能掌握的,需要年复一年的实践和积累。
上午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李建国加工出了三个合格零件。
每一个零件的精度都控制在0.002毫米以内,完全符合技术要求。
小刘看得目瞪口呆:"李师傅,您的技术真是太厉害了!"
"这么复杂的零件,您操作起来就像做简单的事情一样。"
李建国淡淡地说:"熟能生巧罢了。"
中午休息的时候,李建国接到了张秀梅的电话。
"建国,医生说阳阳的情况有些恶化,需要尽快开始治疗。"
"医院催着交费,说如果今天不交,就要停药了。"
李建国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还需要多少钱?"
"先交五万,后续还要根据治疗情况决定。"
五万!李建国感觉天都要塌了。
他们家里所有的积蓄加起来也不够。
"秀梅,你先和医生商量一下,看能不能缓几天。"
"我再想想办法。"
挂了电话,李建国坐在车间外的台阶上,望着天空发呆。
这时,王海峰带着几个人走了过来。
"李建国,你怎么在这里?不是应该在车间工作吗?"
王海峰的语气中带着质疑。
"我在休息。"李建国站起身。
"休息?现在才十二点,午休时间是十二点半到一点半。"
王海峰看了看手表,"你提前休息了半个小时。"
李建国没有解释,转身就要回车间。
"等等。"王海峰叫住了他,"我听说你家里出了事,心情不好可以理解。"
"但是不能影响工作,厂里的规章制度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我知道。"李建国的声音很平静。
"那就好。"王海峰满意地点点头,"对了,小刘的学习情况怎么样?"
"他很认真。"
"那就好,争取让他尽快独立操作。"王海峰的语气中带着明显的暗示。
"毕竟技术不能总掌握在某个人手里,这对企业发展不利。"
李建国没有说话,径直走向车间。
身后传来王海峰和其他人的议论声:
"这种老员工就是麻烦,一点事就影响情绪。"
"是啊,现在的年轻人多好,学什么都快,关键是听话。"
"像李建国这样的,确实该考虑换人了。"
这些话像针一样扎在李建国的心上。
他突然停下脚步,回头看了一眼那些正在议论他的人。
在那一瞬间,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既然他们觉得自己可有可无,那就让他们看看,没有他会是什么样子。
下午,李建国继续工作,但他的状态明显不对。
平时精确的操作开始出现细微的偏差,加工速度也比平时慢了很多。
"李师傅,您今天怎么了?"小刘察觉到了异常。
"没什么,可能有点累。"
李建国的回答很简单,但小刘能感觉到他情绪的变化。
下班时间到了,李建国收拾好工具,准备离开。
"李师傅,明天继续教我操作吗?"小刘追上来问。
李建国回头看了他一眼:"明天再说吧。"
说完,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车间。
那天晚上,李建国在医院里陪了儿子一整夜。
看着病床上虚弱的李阳,他在心中一遍遍地问自己:为什么命运要这样对待他?
第二天早上,李建国的手机响了。
"李建国,你怎么还没来上班?"孙大海的声音有些焦急。
"我身体不舒服,想请假。"
"身体不舒服?什么情况?严重吗?"
"就是不太舒服,需要休息。"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建国,我知道你家里出了事,心情不好。"
"但是车间里有重要订单要完成,你不能在这个时候请假啊。"
"对不起,孙主任,我真的不舒服。"
说完,李建国挂断了电话。
半个小时后,手机又响了,这次是王海峰打来的。
"李建国,听说你请病假了?"
"是的,身体不舒服。"
"什么病?严重吗?需要去医院吗?"王海峰连续发问。
"没什么大病,就是需要休息。"
"休息多久?车间里的工作怎么办?"
"不知道,看情况吧。"
王海峰的语气明显不耐烦了:"李建国,我知道你心情不好,但不能任性。"
"厂里的生产不能因为你一个人而受影响。"
李建国没有回答,直接挂断了电话。
接下来的几天,各种电话不断打来。
孙大海、王海峰、甚至赵总都亲自打电话催促他回来上班。
但李建国的回答始终只有一句话:"身体不舒服,需要休息。"
与此同时,华鑫机械厂的车间里,那台价值1200万的五轴加工中心彻底停摆了。
05
华鑫机械厂的车间里,往日的轰鸣声变得稀稀拉拉。
那台银灰色的五轴加工中心静静地立在那里,就像一头沉睡的巨兽。
小刘站在操作面板前,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他已经在这里站了两个小时,但屏幕上的错误提示依然闪烁着红光。
"程序错误,请检查刀具路径设置。"
冰冷的电子音一遍遍地重复着,让小刘的心情越来越烦躁。
"怎么又错了?"
小刘翻开厚厚的操作手册,想要找到解决方案。
但是那些密密麻麻的技术参数看得他头昏眼花。
车间主任孙大海走了过来,脸色阴沉得像要下雨的天空。
"小刘,怎么样了?能开始加工吗?"
"孙主任,这个程序有点复杂,我还在调试。"
小刘擦了擦额头的汗,声音有些颤抖。
"你不是说基本掌握了吗?"孙大海压低声音,"王总监在办公室等着汇报呢。"
"我确实掌握了基本原理,但实际操作比想象的复杂。"
小刘指着屏幕上的程序代码,"这些参数的设置我还不太熟悉。"
孙大海看了一眼那些复杂的数据,也是一头雾水。
"你再仔细研究研究,实在不行就按照手册上的标准参数设置。"
"我试过了,但是这批零件的材料特殊,标准参数不适用。"
小刘的声音越来越小,"李师傅以前都是根据经验来调整的。"
提到李建国,孙大海的脸色更难看了。
"李建国李建国,除了他就没人能操作这台机器了吗?"
"你们这些大学生平时不是很自信吗?怎么遇到实际问题就不行了?"
小刘低着头,不敢反驳。
确实,在学校的时候,他觉得这些数控技术很简单,无非就是按照程序操作。
可是真正面对这台复杂的设备时,才发现理论和实践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这时,另一个年轻技术员小张也凑了过来。
"我来试试吧,说不定能搞定。"
小张挽起袖子,信心满满地走向操作台。
他是机械工程专业毕业,在学校时成绩优异,导师经常夸奖他有天赋。
"这种老式设备,操作确实复杂了点。"
小张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在屏幕上滑动。
"现在的新设备都是智能化的,根本不需要这么复杂的设置。"
孙大海眼中闪过一丝希望:"小张,你有把握吗?"
"应该没问题,我在学校的时候操作过类似的设备。"
小张很快就编写好了程序,点击了运行按钮。
机器开始运转,刀具缓缓接近工件。
"看,开始加工了!"小张得意地说。
孙大海也松了一口气,终于有人能代替李建国了。
可是好景不长,不到十分钟,机器就发出了刺耳的报警声。
"警告!刀具损坏,请立即停止加工!"
小张慌忙按下停止按钮,但已经晚了。
价值三万多的工件被刀具划出了一道深深的划痕,彻底报废了。
"这...这怎么回事?"小张满脸惊慌。
孙大海的脸瞬间变得铁青:"你不是说有把握吗?"
"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小张结结巴巴地说,"程序应该是正确的。"
"程序正确?工件都废了!"
孙大海指着报废的零件,气得浑身发抖。
"这个零件价值三万多,你赔得起吗?"
小张的脸瞬间变得苍白。
三万多,相当于他好几个月的工资。
"孙主任,我...我真的不是故意的。"
"不是故意的?那你刚才的自信哪去了?"
孙大海恨不得一巴掌拍在小张脸上。
车间里的其他工人都停下了手中的活,围过来看热闹。
"这就是那些大学生的水平?"
"还说要替代李师傅,连个工件都搞不定。"
"李师傅操作这台机器十几年,从来没出过这种事故。"
议论声让小张更加难堪,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孙大海强压着怒火:"赶紧收拾一下,去向王总监汇报。"
"这个责任你们要承担。"
办公室里,王海峰听完汇报后,脸色阴沉得像锅底。
"你们两个都是名牌大学毕业,连台机器都搞不定?"
小刘和小张低着头,像两个做错事的小学生。
"王总监,这台设备确实比较复杂,我们需要更多时间学习。"
小刘小心翼翼地说。
"时间?"王海峰拍桌而起,"客户的订单等得起吗?"
"今天报废的这个零件,客户明天就要交货!"
"现在怎么办?重新加工来得及吗?"
小张试探性地问:"要不...我们再试试?"
"试试?"王海峰冷笑道,"再试试再报废几个零件?"
"这批零件每个都价值三万多,你们试得起吗?"
办公室里陷入了沉默。
两个年轻人都不敢再说话,生怕触怒王海峰。
王海峰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眉头紧锁。
现在的情况很明显,没有李建国,这台设备就是一堆废铁。
但是让他低头去求李建国,他的面子往哪搁?
"王总监,要不我们再找其他技师试试?"小刘提议道。
"其他技师?"王海峰摇摇头,"全厂只有李建国一个人会操作这台设备。"
"那我们怎么办?"
王海峰沉默了一会儿,最终做出了决定:"暂停这批订单的生产,等李建国回来再说。"
"那客户那边怎么交代?"
"就说设备出现故障,需要维修。"
王海峰咬着牙说,每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与此同时,李建国还在医院里陪伴着儿子。
李阳的病情稍有好转,脸色比前几天红润了一些。
"爸,您怎么这几天都没去上班?"
李阳虚弱地问道,声音轻得像羽毛。
"爸请了几天假,陪陪你。"
李建国轻抚着儿子的头发,心中满是疼惜。
"爸,我的病很严重吗?"
李阳的眼中闪过一丝恐惧,他虽然只有十八岁,但已经能感受到大人们的紧张。
"没事,只是小病,很快就会好的。"
李建国强忍着眼泪,给儿子一个安慰的笑容。
"爸,医药费很贵吧?"
李阳突然问道,"我听护士说,我的药很贵。"
李建国的心一紧:"别瞎想,爸有钱。"
"爸,如果钱不够的话,就别治了。"
李阳的话让李建国如遭雷击。
"胡说什么?你是爸的命根子,砸锅卖铁也要治好你的病!"
李建国的声音有些颤抖,但透着坚定。
这时,李建国的手机响了。
来电显示是一个陌生的号码。
"喂?"
"请问是李建国师傅吗?"
电话里传来一个陌生的声音,语气很恭敬。
"我是,您是哪位?"
"我是中科院精密制造研究所的,我姓陈。"
李建国一愣,中科院?
"陈研究员,您找我有什么事?"
"是这样的,我们有一批精密零件需要加工,听说您的技术很好,想请您帮忙。"
电话里的声音很真诚,"这批零件的精度要求很高,普通的设备和技师都无法胜任。"
李建国皱起眉头:"我现在不方便,家里有急事。"
"李师傅,我知道您现在有困难,这样吧,我们可以先预付加工费。"
"预付多少?"李建国随口问道。
"五十万。"
李建国差点把手机掉在地上。
五十万!这个数字对他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陈研究员,您...您没开玩笑吧?"
"当然没有,这批零件对我们的项目非常重要,价格不是问题。"
电话里的声音很认真,"关键是我们需要最顶尖的技术。"
李建国的心开始剧烈跳动。
五十万,足够支付儿子的全部医疗费用,还有剩余。
"陈研究员,这批零件什么时候需要?"
"越快越好,最好这个星期就能开始。"
李建国想了想:"我需要考虑一下。"
"没问题,我把我的联系方式发给您,您考虑好了随时联系我。"
挂了电话,李建国陷入了沉思。
如果接下这个项目,不仅能解决儿子的医疗费问题,还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但这意味着他要离开华鑫机械厂,或者至少要请很长时间的假。
想到王海峰和赵总的嘴脸,李建国心中涌起一阵快意。
让他们看看,离开了他会是什么样子。
李建国拨通了中科院那位陈研究员的电话。
"陈研究员,我考虑好了,接受您的委托。"
"太好了!李师傅,您什么时候可以开始?"
"随时可以,但是我需要用到华鑫机械厂的设备。"
"没问题,我们马上联系华鑫机械厂。"
挂了电话,李建国感觉胸中一阵畅快。
命运之神终于向他露出了笑脸。
但他不知道的是,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降临。
06
第二天上午,华鑫机械厂的门卫室里突然热闹起来。
一辆黑色的奥迪车停在厂门口,车上下来几个穿着正装的中年人。
为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子,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
他胸前挂着一个特殊的工作证,上面写着"中科院精密制造研究所"。
"请问这里是华鑫机械厂吗?"
门卫大爷赶紧站起来:"是的是的,您找谁?"
"我们找你们厂长,有重要项目需要洽谈。"
中年男子的语气很客气,但透着一种不容拒绝的威严。
门卫大爷连忙拨通了办公室的电话。
"赵总,外面有几位中科院的专家要见您。"
"中科院?"
电话里传来赵总惊讶的声音,"快请进来,快请进来!"
办公楼里,赵总和王海峰急匆匆地迎了出来。
能让中科院的专家亲自登门,这可是天大的荣誉。
"欢迎欢迎!"
赵总满脸堆笑,伸出双手迎向那位中年男子。
"我是华鑫机械厂的厂长赵志强,这位是我们的技术总监王海峰。"
"您好,我是中科院精密制造研究所的陈志华。"
中年男子礼貌地握手,但并没有多少寒暄的意思。
"陈院士,里面请!"
赵总恭敬地做出请的手势,心中暗自激动。
中科院的院士啊,那可是国宝级的人物!
会议室里,双方坐定后,陈院士开门见山。
"我们这次来,是有一个重要项目需要你们厂协助完成。"
"您请说,我们一定全力配合!"
赵总拍着胸脯保证,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
能承接中科院的项目,对华鑫机械厂来说绝对是巨大的荣誉。
"这个项目涉及我国新一代空间站的关键设备。"
陈院士的声音变得严肃起来,"需要加工一批超高精度的零件。"
"精度要求达到0.001毫米,材料是钛合金,形状极其复杂。"
王海峰听到这里,眉头微微皱起。
这个精度要求确实很高,即使是最先进的设备也很难达到。
"陈院士,这个精度要求..."
"我知道很苛刻。"陈院士打断了他的话,"所以我们才会亲自上门。"
"据我们了解,你们厂有一台德国DMG五轴加工中心,而且有非常优秀的技师。"
"是的是的!"赵总连忙点头,"我们有最先进的设备和最优秀的技术团队。"
王海峰也补充道:"我们的技术团队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理论基础扎实。"
陈院士点点头:"那么,你们的技师在哪里?我需要和他面谈一下。"
"技师?"赵总和王海峰交换了一个眼神。
他们都想到了李建国,但现在李建国还在"生病"。
"我们的技师团队有好几个人,都很优秀。"
王海峰硬着头皮说,"您看需要和哪位谈?"
"我听说你们有个叫李建国的师傅,技术很厉害?"
陈院士随口问道,这让赵总和王海峰都是一惊。
他们万万没想到,中科院的院士竟然知道李建国的名字。
"李建国...他...他最近身体不太好,在家休养。"
赵总结结巴巴地说,心中开始紧张起来。
"身体不好?严重吗?"陈院士皱起眉头。
"不是很严重,就是需要休息几天。"
王海峰赶紧补充,"不过我们有其他优秀的技师,同样可以胜任这个项目。"
陈院士沉默了一会儿:"这样吧,我们先看看设备和其他技师的水平。"
"如果合适的话,我们就签订合作协议。"
"好的好的!"赵总如获大赦,"我马上安排参观。"
车间里,那台五轴加工中心依然静静地立在那里。
小刘和小张站在旁边,紧张得手心出汗。
他们刚刚接到通知,要为中科院的专家做技术演示。
"陈院士,这就是我们的德国DMG五轴加工中心。"
赵总自豪地介绍着,"价值1200万,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之一。"
陈院士仔细观察着设备,不时点头。
"确实是好设备,维护得也很好。"
"那是当然,我们对设备保养非常重视。"王海峰接话道。
"现在可以演示一下操作吗?"陈院士看向小刘和小张。
"当然可以!"小刘硬着头皮上前。
虽然昨天出了事故,但现在是关键时刻,他必须硬着头皮上。
小刘开始操作设备,编写程序,设置参数。
但是陈院士在旁边观察了几分钟,就摇了摇头。
"这个程序有问题,刀具路径设置不合理。"
"按照这个参数加工,精度根本达不到要求。"
小刘的脸瞬间涨红了:"陈院士,我可以重新调整..."
"不用了。"陈院士摆摆手,"让另一位试试。"
小张咬咬牙,走向操作台。
他昨天晚上熬夜研究了操作手册,觉得自己有了新的理解。
可是他刚开始操作,陈院士就皱起了眉头。
"停!"
陈院士的声音很严厉,"你这样操作会损坏刀具的。"
"这台设备需要的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不是刚毕业的学生。"
小张尴尬地退到一边,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陈院士转向赵总:"你们的技师水平确实需要提高。"
"这种高精度加工,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胜任的。"
赵总的脸色变得很难看:"陈院士,他们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理论基础很扎实..."
"理论基础?"陈院士冷笑一声,"理论和实践是两回事。"
"真正的技术需要年复一年的积累,不是看几本书就能学会的。"
王海峰不服气:"陈院士,现代加工技术都是数字化的,有理论基础就能很快掌握。"
"数字化?"陈院士摇摇头,"年轻人,你太天真了。"
"真正的高精度加工,需要对材料特性、刀具性能、机床精度都有深入的理解。"
"这些东西书本上学不到,只能靠实践积累。"
陈院士的话让王海峰哑口无言。
作为海归博士,他一直相信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但现在面对这个老专家,他突然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陈院士,要不我们把李建国叫回来?"
赵总试探性地问道,心中已经开始后悔之前的决定。
"李建国?"陈院士眼睛一亮,"他现在在哪里?"
"在家...休养。"赵总结结巴巴地说。
"那赶紧联系他!"陈院士的语气变得急切起来。
"这个项目非常重要,关系到国家的航天事业,容不得半点马虎!"
赵总连忙掏出手机,拨通了李建国的电话。
电话响了很久才接通。
"李建国,你快回厂里来,中科院的专家要见你!"
来源:晓霞论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