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的朋友圈被一片暗红色刷屏——9月7日午夜至8日凌晨,我国迎来全国可见的月全食天象。这场持续3个半小时的天文奇观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1:31-2:53期间出现的"红月亮"。你是否也好奇,为何月亮会突然"变脸"?那些惊艳朋友圈的月食大片又是如何拍出的?
凌晨的朋友圈被一片暗红色刷屏——9月7日午夜至8日凌晨,我国迎来全国可见的月全食天象。这场持续3个半小时的天文奇观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1:31-2:53期间出现的"红月亮"。你是否也好奇,为何月亮会突然"变脸"?那些惊艳朋友圈的月食大片又是如何拍出的?
本次月全食完整呈现了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经典阶段。从9月7日23:28半影食始开始,月亮左上方逐渐出现阴影。0:27初亏时刻,月球正式被地球阴影"咬"出缺口;1:31食既阶段,整个月球进入地球本影,暗红色的"血月"惊艳亮相;至2:12食甚时刻,月亮呈现最圆最红的震撼效果。北京天文馆数据显示,本次月全食食分达1.36,全食阶段持续82分钟,比2022年更为壮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1:11红月亮即将出现时,有市民边赏月边点外卖;2:33的西湖畔,有人专注拍摄红月亮,也有人在淡定打牌——同一片夜空下,上演着不同的人生百态。
专业拍摄技巧大公开:从单反到手机的实战指南专业摄影师多采用ISO400、f8光圈、1秒快门的曝光组合,配合赤道仪防止拖影。但手机同样能捕捉精彩:开启夜间模式后,长按月亮区域锁定对焦,通过外接望远镜可获得更清晰画面。实测显示,02:12食甚阶段用手机支架固定拍摄,能清晰记录红月亮与周边繁星同框的奇景。
构图方面,杭州摄影师将雷峰塔作为前景,北京拍摄者以CBD天际线衬托红月亮,这种地景结合天象的创意,让照片兼具科学价值与艺术美感。有年轻人甚至放弃拍摄,纯粹用肉眼欣赏这场"宇宙灯光秀"。
"红月亮"成因深度解析:当科学邂逅浪漫红月亮现象本质是阳光穿过地球大气层时,蓝光被散射过滤,仅剩红光折射到月面。这种瑞利散射效应与朝霞成因相同,古人却赋予它神秘色彩:玛雅文明视血月为灾难征兆,中国民间传说则认为"天狗食月"需敲锣驱赶。现代天文学证实,月全食平均每年发生0.9次,但同一地区要等2-3年才能再见。
对比2022年月食,本次全食阶段延长12分钟,且月球更接近本影中心。天文爱好者还发现,食甚时刻月亮边缘呈现独特的古铜色光泽,这是阳光经过地球臭氧层二次过滤的结果。
错过直播的补救指南:这些平台可看回放北京天文馆官网已发布完整观测视频,SkySafari等APP可模拟月食过程。下次月全食将发生在2025年9月7日,建议下载简易月相记录表,提前规划观测点位。对于想深度了解的读者,中国国家天文台开放了本次月食的光谱分析数据。
夜观天象的现代启示:在快时代重拾星空浪漫当城市灯光遮蔽银河,月全食成为难得的全民天文课堂。青海冷湖、西藏阿里等暗夜公园的观测者,甚至用肉眼看到了红月亮与银河同辉的绝景。正如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所言:"仰望星空时,我们都在分享同一片宇宙。"下个月,英仙座流星雨将如期而至——你准备好再次抬头了吗?
来源:鑫鑫聊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