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舆万国图跋文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9 01:23 2

摘要:鄒 ⼦ 稱 中 國 外 如 中 國 者 九 , 裨 海 環 之 , 其 語 似 宏 ⼤ 不經 。 世 傳 崑 崙 ⼭ 東 南 ⼀ ⽀ ⼊ 中 國 , 故 ⽔ 皆 東 流 , ⽽ ⻄ 北 ⼀⽀ 仍 居 其 半 , 卒 亦 莫 能 明 其 境 。 夫 地 廣 且

坤舆万国图

吳 中 明 跋

鄒 ⼦ 稱 中 國 外 如 中 國 者 九 , 裨 海 環 之 , 其 語 似 宏 ⼤ 不經 。 世 傳 崑 崙 ⼭ 東 南 ⼀ ⽀ ⼊ 中 國 , 故 ⽔ 皆 東 流 , ⽽ ⻄ 北 ⼀⽀ 仍 居 其 半 , 卒 亦 莫 能 明 其 境 。 夫 地 廣 且 ⼤ 矣 , 然 有 形 必有 盡 , ⽽ ⿑ 州 之 ⾒ , 東 南 不 踰 海 , ⻄ 不 踰 崑 崙 , 北 不 踰 沙 漠 ,於 以 窮 天 地 之 際 , 不 亦 難 乎 ! 囿 於 所 ⾒ , 或 意 之 爲 ⼩ ; 放 浪於 所 不 ⾒ , 或 意 之 爲 ⼤ 。 意 之 類 皆 妄 也 。 利 ⼭ ⼈ ⾃ 歐 邏 巴⼊ 中 國 , 著 《 ⼭ 海 輿 地 全 圖 》 , 應 紳 多 傳 之 。 余 訪 其 所 爲 圖 ,皆 彼 國 中 鏤 有 舊 本 , 蓋 其 國 ⼈ 及 拂 郎 機 國 ⼈ 皆 好 遠 遊 , 時經 絕 域 , 則 相 傳 ⽽ 誌 之 , 積 漸 年 久 , 稍 得 其 形 之 ⼤ 全 。 然 如南 極 ⼀ 帶 , 亦 未 有 ⾄ 者 。 要 以 三 隅 推 之 , 理 當 如 是 。 ⼭ ⼈淡 然 無 求 , 冥 修 敬 天 , 朝 夕 ⾃ 盟 以 無 妄 念 、 無 妄 動 、 無 妄 ⾔ 。

⾄ 所 著 天 與 ⽇ 、 ⽉ 、 星 遠 ⼤ 之 數 , 雖 未 易 了 , 然 其 說 或 ⾃ 有據 , 並 戴 之 以 俟 知 者 。 歙 ⼈ 吳 中 明 撰 。

楊 景 淳 跋

漆 園 ⽒ ⽈ : “ 六 合 之 内 論 ⽽ 不 議 。 ” ⼦ 思 ⼦ 亦 ⽈ : “ 及 其⾄ , 聖 ⼈ 有 所 不 知 。 ” 夫 唯 不 知 , 是 以 不 議 。 然 未 嘗 不 論 , 亦未 嘗 不 知 也 , 章 亥 之 步 地 所 從 來 矣 。 《 禹 貢 》 之 書 歷 乎 九

州 , 《 職 ⽅ 》 之 載 罄 乎 四 海 , 班 ⽒ 因 之 ⽽ 作 《 地 理 志 》 , 政 治 ⾵習 靡 所 不 具 , 此 其 ⼤ 章 明 較 著 者 。 ⽽ 質 之 六 合 , 蓋 且 挂 ⼀⽽ 漏 萬 , 孰 有 囊 括 苞 舉 六 合 如 ⻄ 泰 ⼦ 者 ! 詳 其 圖 說 , 蓋 上

應 極 星 , 下 窮 地 紀 , 仰 觀 俯 察 , 幾 乎 ⾄ 矣 。 即 令 ⼤ 撓 ⽽ 在 ,當 或 采 摭 之 , 其 彷 佛 章 步 、 ⽻ 翼 禹 經 、 開 拓 班 志 之 搜 維 者 ,功 詎 眇 ⼩ 乎 哉 ! ⽽ 凡 涉 之 乎 輶 軒 , 識 之 乎 ⼼ ⽬ , 亦 且 窮年 ,夫 豈 ⽿ ⻝ 應 決 、 管 窥 蠡 測 者 可 同 ⽇ 語 ! ⽽ 其 中 有 未 盡 釋者 , 儻 亦 論 ⽽ 不 議 之 意 乎 ? 第 ⻄ 泰 ⼦ 難 矣 , ⽽ 知 ⻄ 泰 ⼦ 亦不 易 。 語 云 : “ 千 載 ⽽ 下 有 知 已 者 出 , 猶 爲 旦 暮 遇 。 ” 元 之 耶

律 , 浙 之 ⻘ ⽥ , 其 ⼀ 證 矣 。 兹 振 之 ⽒ 與 ⻄ 泰 ⼦ 聯 千 載 於 旦暮 , ⾮ ⼤ 奇 遘 耶 ? 此 圖 ⼀ 出 ⽽ 範 圍 者 藉 以 宏 其 規 摹 , 博 雅者 綠 以 廣 其 ⽞ 矚 , 超 然 遠 覽 者 亦 信 太 倉 稊 ⽶ 、 ⾺ 體 豪 末 之

⾮ 竅 語 , 寧 獨 與 譚 天 蝸 ⻆ 之 論 、 惝 怳 悠 謬 之 ⾒ 並 脉 之 也 !不 佞 淳 與 振 之 ⽒ 爲 同 舍 郎 , 稱 莫 逆 , ⽽ 與 ⻄ 泰 ⼦ 傾 蓋 如 故者 , 視 刻 也 , 蓋 同 ⼼ 云 。 蜀 東 楊 景 淳 識 。

陳 ⺠ 志 跋

⻄ 泰 ⼦ 之 有 是 役 也 , 夫 寧 是 浮 ⾈ 棋 局 , 脛 之 所 不 ⾛ ⽽以 臥 遊 ? 蓋 裴 秀 六 體 , 蟹 匡 爾 ; 計 然 五 ⼟ , 蟬 緌 爾 ; 亥 之 步⽽ 章 之 搜 , ⾄ 涯 ⽽ 反 爾 。 ⽅ 之 此 圖 , 窮 ⻘ 冥 , 極 ⻩ 壚 , 四 遊九 瀛 所 未 當 ⽽ 累 累 焉 。 臚 ⽽ 指 諸 掌 , 彼 惡 溪 、 沸 海 、 陷 河 、懸 度 直 以 甕 牖 語 ⼈ ; ⽽ 叱 夜 郎 爲 ⼤ 於 漢 , 此 亦 蛋 象 之 侈 事 ,柱 鼈 之 曠 則 矣 。 夫 ⻄ 泰 ⼦ 經 ⾏ ⼗ 萬 ⾥ , 越 廿 ⽽ 屆 吾 ⼟ ,

⼊ ⻑ 安 , 李 繕 部 旦 暮 ⽽ 過 之 , 遇 亦 奇 矣 哉 ! 沘 陽 陳 ⺠ 志 跋 。

祁 光 宗 跋

昔 ⼈ 謂 通 天 地 ⼈ ⽈ “ 儒 ” 。 夫 “ 通 ” 何 容 易 ! 第 令 缀 拾舊 吻 , 未 能 换 ⼲ 古 之 秘 , 何 必 ⾮ 管 窺 也 , 于 天 地 奚 裨 焉 ? ⻄泰 ⼦ 流 覽 諸 國 , 經 歷 數 ⼗ 年 , 據 所 聞 ⾒ , 參 以 獨 解 , 往 往 ⾔前 ⼈ 所 未 ⾔ 。 ⾄ 以 地 度 應 天 躔 , 以 讀 天 地 之 書 爲 爲 ⼰ 之學 , 幾 於 道 矣 。 余 友 李 振 之 甫 愛 ⽽ 傳 之 , 乃 復 畫 爲 圖 說 , 梓之 屏 障 , 坐 令 天 地 之 ⼤ 歷 歷 在 眉 睫 間 , ⾮ 胸 中 具 有 是 圖 儻能 爲 此 ? 倘 所 謂 通 天 地 ⼈ 者 耶 ! 余 未 爲 聞 道 , 獨 於 有 道 之⾔ 嗜 如 饑 渴 , 故 不 覺 津 津 道 之 如 此 。 如 以 余 之 叙 茲 圖 也 ,

⽽ 並 以 余 爲 知 ⾔ , 則 余 愧 矣 。 東 郡 祁 光 宗 题 。

【译文】

吴中明跋

邹衍说中原之外,像中原这样的区域有九个,四周被小海环绕,他的话看似宏大却不合常理。世间传说昆仑山向东南延伸的一支进入中原,所以河流都向东流淌,而向西北延伸的一支仍占一半地域,终究没人能说清它的边界。大地广阔无垠,但凡有形态的事物必然有其边界,然而华夏的视野,东南不越过大海,西不越过昆仑山,北不越过沙漠,以此来探究天地的边际,不也是很困难吗!被自身所见局限,或许会凭空认为天地狭小;放纵想象于未见之物,或许又会凭空觉得天地广大。这些凭空的想象都是虚妄的。

利山人(利玛窦)从欧洲来到中原,著有《山海舆地全图》,士大夫多有传看。我询问他绘制此图的依据,都是他本国早已刻好的旧本。原来他的国家和弗朗机国人都喜爱远游,时常经过偏远之地,便相互传述记录,年深日久,渐渐得以呈现大地形态的全貌。不过像南极一带,也还没有人到达过。大致从多方面推测,道理本该如此。

利山人淡泊无求,潜心修行敬奉上天,朝夕自誓不存妄念、不行妄动、不说妄言。至于他所著述的关于天与日、月、星辰的高远广大之数,虽然不易理解,但他的说法或许自有依据,姑且记载下来等待有识之士验证。

歙县人吴中明撰。

杨景淳跋

庄子说:“天地四方之内的事物,可议论却不必非议。”子思也说:“涉及极致之处,圣人也有不知道的。”正因为不知道,所以不非议。但并非不议论,也并非全然不知,章亥丈量大地的传统由来已久。《禹贡》记载了九州之地,《周礼·职方》完备了四海之事,班固据此撰写《地理志》,政治风俗无所不包,这些都是极为明白显著的。但对照天地四方,大概也只是挂一漏万,哪有像西泰子(利玛窦)这样能包罗天地四方的呢!

细看他的图与解说,上应北极星,下穷地理之理,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几乎达到极致了。即便大挠(传说中创造甲子的人)在世,也应当会采纳其内容。此图近似章亥丈量的步法、辅助《禹贡》的记载、拓展《汉书·地理志》的搜罗,功劳难道还小吗!那些靠使者见闻、凭心记目识的记载,尚且要穷尽年岁,哪能与道听途说、管窥蠡测的言论同日而语!

图中有些未能详尽解释之处,或许也是“议论而不非议”的意思吧?只是理解西泰子已属不易,而知遇西泰子更是难得。俗话说:“千年之后有知己出现,如同早晚相遇。”元代的耶律楚材、浙地的刘基(青田人),便是例证。如今振之(李之藻)与西泰子在旦夕之间延续千年的知己之缘,难道不是极大的奇遇吗?

此图一出,谋划天下者可借它拓宽格局,博雅之士可凭它开阔眼界,超然远观之人也会相信“太仓稊米”“马体毫末”并非虚妄之言,哪里只是与谈天说地的蜗角之论、恍惚荒谬之见相提并论呢!

我杨景淳与振之是同朝官员,堪称莫逆之交,与西泰子一见如故,看到此图刻成,实在是心意相通啊。

蜀东杨景淳记。

陈志跋

西泰子做这件事(绘地图),哪里是像泛舟棋局、足不出户却空谈卧游山水呢?裴秀的“制图六体”,不过是蟹壳般局限;计然的“五土”之说,如同蝉翼般浅薄;章亥的丈量与搜求,也只是到边际就返回罢了。相比之下,此图穷尽苍天、极至大地,四方远游、九州之地前所未有的景象,都一一清晰呈现,仿佛就在指掌之间。那些说险恶溪谷、沸腾大海、陷没河流、悬远地域的,不过是用瓮牖之见示人;而斥责夜郎自大的,这也如同盲人摸象的夸大、柱鳖撑天的空阔罢了。

西泰子行经十万里,历经二十年才到达我国,进入长安,与李缮部(李之藻)朝夕相见,这相遇也太奇妙了!

沘阳陈志跋。

祁光宗跋

古人说,贯通天地人之道的叫做“儒”。“贯通”谈何容易!倘若只是拾人牙慧,不能揭示千古奥秘,未必不是管窥之见,对理解天地又有什么益处呢?

西泰子游历各国,历经数十年,依据所见所闻,加以独到见解,常常说出前人未曾说过的话。至于以地理度数对应天体运行,以研读天地这部“大书”作为修身之学,几乎接近道了。我的友人李振之(李之藻)喜爱并传播此图,又绘成图说,刻在屏风上,让人端坐家中就能将天地之大尽收眼底。若不是胸中有这样的格局,难道能做到吗?或许这就是所谓贯通天地人之道的人吧!

我尚未闻道,唯独对有道之言如饥似渴,所以不禁如此津津乐道。如果因我为这图作序,就认为我懂得这些言论,那我就惭愧了。

东郡祁光宗题。

来源:何新老家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