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北仙桃张沟镇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著名金属矿开采专家吴爱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1 19:40 1

摘要:清朝乾隆年间,沧浪村成为行政名字。嘉庆年间,张氏家族的张金堂从江西吉安迁徙至此,依小沟定居,后形成张沟集镇,取代了沧浪村。民国时期,这里叫张沟区,1960年叫张沟公社,1984年设张沟镇至今。

张沟镇现为湖北省仙桃市所辖的一个镇,它位于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地处仙桃市中南部,距离仙桃城区仅15公里。

张沟镇北接318国道和沪蓉高速公路,仙洪、仙监公路在此交汇,南临革命老区洪湖,是仙桃城区南扩的第一支撑点,交通便捷。

张沟镇历史悠久,可追溯至5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因屈原的《沧浪之歌》,这里有了“沧浪”之名。

东汉时期,接阳市出现,直到明朝初年因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夺皇位,当地居民被驱赶,接阳市逐渐消失。

清朝乾隆年间,沧浪村成为行政名字。嘉庆年间,张氏家族的张金堂从江西吉安迁徙至此,依小沟定居,后形成张沟集镇,取代了沧浪村。民国时期,这里叫张沟区,1960年叫张沟公社,1984年设张沟镇至今。

张沟镇人文底蕴深厚,这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孕育了独特的水乡文化。此外,张沟镇还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是革命老区,贺龙元帅曾率红二军团在此驻扎,播撒革命火种。

同时,作为屈原文化的传承地,唐代中期为纪念屈原建起的沧浪馆,虽历经沧桑,但仍见证着当地的文化传承。

张沟镇名人辈出,这里是民主革命先驱张难先先生的出生地。张难先作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革命家,在辛亥革命、反袁斗争等历史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难先为人刚正不阿,清正廉洁,有着“民国第一清官”之称,其事迹和精神是张沟镇的宝贵财富,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就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名人辈出的湖北省仙桃市张沟镇,却走出来了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金属矿绿色开采领域的专家吴爱祥。

吴爱祥,1963年1月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张沟镇镇北村,1979年9月,考入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本科,1983年7月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3年9月,吴爱祥又考入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1986年7月毕业获硕士学位。

1986年9月,吴爱祥再次考入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1992年2月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1年11月起,吴爱祥在中南工业大学资源开发系,先后担任讲师、教授,资源开发系副主任、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科技处处长等职。

2006年8月起,吴爱祥在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先后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

2013年11月起,吴爱祥在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先后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务副院长。

2015年1月起,吴爱祥在北京科技大学,先后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2023年11月22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爱祥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金属矿绿色开采领域的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金属矿膏体充填绿色开采、矿岩散体动力学、金属矿无间柱连续开采、溶浸采矿的研究工作。

下面就简单地介绍一下吴爱祥院士在上述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所谓的膏体充填绿色采矿是指一种将选矿尾砂等废弃物制成膏体,充入采空区,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的采矿技术。

吴爱祥院士率领研究团队首创全尾矿深度可控均质浓缩方法。该方法解决了尾矿浓缩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提高了尾矿的浓缩效果和质量,为膏体充填提供了高质量的原料。

此外,吴爱祥院士团队还发现了膏体输送过程中的温度效应与剪切变稀效应,并且依此实现了全尾砂膏体管道自流输送,降低了膏体输送的能耗和成本,提高了输送效率和安全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吴爱祥院士科学解释了颗粒群与封闭水耦合作用下软固体浓密稠化现象,他阐明了底流稠化机制,并且形成了底流浓度调控技术手段,为改善超细尾矿深锥浓密效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在装备研发与改进方面,吴爱祥院士团队设计研制出国内首套深锥浓密智能半工业试验平台,该平台为深锥浓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试验平台,推动了深锥浓密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为了推动膏体充填技术在国内外矿山的广泛应用,吴爱祥院士团队将膏体充填绿色采矿技术推广至赞比亚、印尼、塔吉克斯坦等国,促进了中国矿业技术的国际化发展,使我国成为全球膏体充填矿山最多的国家。

吴爱祥院士率领研究团队率先进行了散体振动直剪试验,建立起散体动态剪切微分模型,探明了动抗剪强度机理,揭示出散体孔隙比、含水量、振动速度等因素对动抗剪强度的影响规律,解决了散体动力特性测试技术难题,为散体在振动条件下的稳定性分析和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此外,吴爱祥院士团队还研究了波在弹性和粘弹性散体介质及流动场中的传播规律,从理论上阐述了散体介质中振动能耗散规律与振动助流机制,这有助于理解散体在波动作用下的能量传递和流动特性,为振动强化散体物料输送、矿岩破碎等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吴爱祥院士团队成功将分形几何学引入散体动力学研究,探明了散体堆的自组织行为和散体动力液化的自组织临界性机理,为散体系统的复杂性研究提供新视角和方法。

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研究人员深入理解散体在自然状态下的演化规律和临界现象,为矿岩散体的稳定性评价和灾害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总结: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名人辈出的湖北省仙桃市张沟镇镇北村走出来了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金属矿绿色开采领域的专家吴爱祥。

您同意我的观点吗?如果我说的,正是您所想的,请关注、点赞、转发、分享、收藏朱萧俊说健身康!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讲好中国文化。##中国工程院院士#

来源:朱萧俊说健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