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9日深夜,安徽铜陵德上高速路段,一辆橄榄绿小米SU7在智能辅助驾驶(NOA)模式下以116km/h时速疾驰。22时44分,车辆突然与水泥护栏剧烈碰撞,爆燃的火光中,三位年轻女孩的遗体被烧至碳化——前排两人当场死亡,后排女孩虽被路人砸窗拖出,仍因
2025年3月29日深夜,安徽铜陵德上高速路段,一辆橄榄绿小米SU7在智能辅助驾驶(NOA)模式下以116km/h时速疾驰。22时44分,车辆突然与水泥护栏剧烈碰撞,爆燃的火光中,三位年轻女孩的遗体被烧至碳化——前排两人当场死亡,后排女孩虽被路人砸窗拖出,仍因伤势过重离世。这场本可避免的悲剧,将小米汽车推上风口浪尖,更揭开了智能驾驶技术最残酷的真相。
系统漏洞:2秒生死时速背后的致命缺陷
根据小米公布的行车数据,事故前系统在22:44:24检测到前方路障并预警减速,但驾驶员直到22:44:26才接管车辆,此时车速仍高达97km/h。从系统提示到碰撞仅2秒,即便是一名职业赛车手也难以完成方向调整与制动。更讽刺的是,小米用户手册明确标注:“智能驾驶无法替代人类判断,事故责任由驾驶员承担”——但当系统连最基本的避险能力都缺失时,这份免责声明成了最锋利的刀刃。
家属的怒火:小米的冷漠比车祸更刺骨
遇难者罗某的母亲张洁在殡仪馆看到女儿碳化的遗体后崩溃:“我曾多次警告她,智驾技术不成熟,可她却说有‘安全依据’!”而小米的回应更令家属寒心:事故后仅联系车主(非驾驶者),未主动慰问家属,甚至拖延提交车辆数据。罗父直言:“他们连一个电话都没打,我的女儿等不到他们的‘调查结果’了!”
技术迷局:智驾是“老司机”还是“马路杀手”?
小米SU7搭载的NOA系统,曾被宣传为“像极了老司机”。但此次事故暴露其致命短板:面对临时施工路段改道、夜间低可视度等复杂场景,系统既无法精准识别路障,也无法在紧急情况下强制接管车辆。更荒诞的是,有车主实测同一路段时发现,系统对静止障碍物的反应延迟长达数秒,甚至需要“用刀片超车”才能避免追尾。
专家指出,当前L2级辅助驾驶的局限性在于:系统决策依赖算法与数据,而算法的鲁棒性远未达到人类驾驶员的临场应变能力。当车企将“自动变道”“领航辅助”作为营销噱头时,是否该为过度依赖技术的用户设置更严苛的警示机制?
品牌危机:股价暴跌背后的信任崩塌
事故曝光后,小米股价单日暴跌5%,市值蒸发超百亿。这背后,是公众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集体焦虑。从特斯拉到小鹏,从AEB失效到数据造假,每一次事故都在消解用户对技术的信任——而小米,正站在这场信任危机的风暴眼。
结语:
当智能驾驶从“辅助”滑向“失控”,当车企将技术包装成“绝对安全”,这场车祸的代价未免太过沉重。三位女孩的死亡不该只是热搜上的数字,更应成为行业警钟:在追求技术突破之前,我们是否该先教会用户——何时该握紧方向盘?
来源:小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