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总刷到一些神神叨叨的提问贴,内容大概是:"35岁+未婚未育,拿下法考+CPA能躺平后半生吗?"配图清一色是摞成小山的备考资料。
最近总刷到一些神神叨叨的提问贴,内容大概是:"35岁+未婚未育,拿下法考+CPA能躺平后半生吗?"配图清一色是摞成小山的备考资料。
当代人的考证执念确实进入了新次元:考证不仅被赋予了避孕功能,又能为人生提供养老保险。
这些灵魂拷问背后藏着统一的思维公式:对现状不满意+缺乏托底资本(背景、资源等)→考证=解压阀+养老保险?
这种思维就像把人生难题打包成压缩包,指望用某个密码(证书)一键解压。但现实系统总会弹出"解压失败"的提示框。
拆解这个逻辑链条会发现吊诡之处:
如果当前的工作需要某种证书作为突破口,你考下它准没错的;但更多时候,职业瓶颈涉及行业周期、组织架构、人际关系等复杂参数。就像给老式留声机装最新显卡,配置再高也播不出4K画质。
对普通人来说,证书的真实作用就是和学历+工作经验一起,成为进入更大平台工作的敲门砖。同时还能保证你在公司内部的工作调动的环节里,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但能不能就此感到人生就有了保险,因为有些时候,拼的就是关系,这是很现实的境遇。
那些考下法考和CPA之后,被神话的"躺平传说",往往省略了关键剧情:靠CPA翻身的大龄财务,其实早在考证前就攒够了事务所人脉;那个法考通关的单身女律师,背后是家族律所的资源托底。
证书在他们手中是放大器,在普通人这里可能只是安慰剂。
真正清醒的人是这样做的,备考时全情投入,但考完就潇洒离场。
他们深谙"尽人事听天命"的古老智慧,把考证当作人生战略里的战术动作,而非终局之战。
夕阳和鲜花,冬雪和枫叶,年年都有,能看得进去书,刷的进去题的日子, 也就那几年。所以“先做好自己能做的的事”是最务实的选择。
来源:沧海云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