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提到结核,多数人第一反应是肺结核,甚至觉得这是一种年轻人或抵抗力差的人才容易得的病,很多五十岁以后的人即便偶尔出现腹痛、腹泻,也会简单地归结为“吃坏肚子”或“胃肠炎”,完全没有将肠结核纳入考虑范围,实际上,肠结核并非罕见疾病,它和肺结核一样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
一提到结核,多数人第一反应是肺结核,甚至觉得这是一种年轻人或抵抗力差的人才容易得的病,很多五十岁以后的人即便偶尔出现腹痛、腹泻,也会简单地归结为“吃坏肚子”或“胃肠炎”,完全没有将肠结核纳入考虑范围,实际上,肠结核并非罕见疾病,它和肺结核一样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但好发部位在肠道,尤其在五十岁以后,免疫功能逐渐下降、慢性疾病增多,如果再伴随一些特定习惯,便可能成为肠结核的高危人群,很多人之所以被延误,正是因为只看表面症状,忽视了背后的信号。
三类习惯,让肠结核“盯上”你
1. 长期饮食不洁,生冷或半生食物频繁出现
随着年龄增长,消化道的防御能力下降,如果仍常吃生菜、生肉或未彻底煮熟的食物,细菌、病毒甚至结核杆菌就更容易“钻空子”,肠结核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就是经口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尤其在一些家庭自制酸奶、腌制品不讲究卫生时,这种风险被放大。
2. 长期便秘或腹泻,肠道黏膜反复受损
很多五十岁后的人因为缺乏运动、饮水不足或长期依赖泻药,导致肠道蠕动功能减弱,便秘反复,也有人因慢性肠炎而长期腹泻,这些情况都会让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像一道被冲刷出缺口的堤坝,使病菌更容易侵入并定植,增加肠结核发生几率。
3. 抵抗力长期低下,慢性病叠加用药不当
糖尿病、慢性肝病、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本身免疫防御力偏弱,对结核杆菌的“围堵”能力不足,一旦感染,很容易从肺部蔓延到肠道或直接在肠道定居,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即便肺部没有明显异常,也可能直接出现肠道结核表现。
症状迷惑性大,易被误判
很多人误以为肠结核一定伴随剧烈腹痛或持续高热,其实不然,肠结核早期的表现往往隐匿,容易与其他常见肠道问题混淆:
与普通胃肠炎混淆:反复腹泻、腹胀,有时还有低热,但常规消炎药效果不佳;
与肠易激综合征混淆:患者常被误诊为功能性腹痛,导致久治不愈;
与肠癌混淆:部分肠结核患者会出现肠腔狭窄、便血、体重下降等表现,与肠癌症状高度重叠,需要通过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区分。
正因为症状具有迷惑性,不少五十岁以上的人容易走入误区,等到肠道出现严重狭窄甚至穿孔,才被确诊,换句话说,忽视早期异常和体检的重要性,才是许多人被延误治疗的核心原因。
三点自查,降低风险
想要降低肠结核风险,关键在于早觉察、早行动:
① 饮食守洁,不吃“侥幸食物”
半生不熟的肉类、未经严格消毒的乳制品、来历不明的冷食都应少吃或不吃,特别是家庭自制食品要注意卫生。
② 关注消化道信号,不轻视反复症状
若出现反复腹泻、体重无故下降、低热或夜间盗汗等症状,且常规治疗无效,应尽早做进一步检查,而非一味“拖一拖再说”。
③ 慢性病管理到位,免疫力维持平衡
五十岁以后,管理糖尿病、肝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尤为重要,规律服药并与医生沟通用药风险,减少免疫力长期低下的情况。
总之,肠结核并非遥不可及,也不是“年纪大就一定会得”,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生活习惯与健康管理的漏洞,五十岁以后,若能从日常做起,修正饮食、关注身体、维护免疫力,才能让这道隐形威胁无处藏身。
来源:中医徐教授聊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