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的名字叫海达・莫里森(Hedda Morrison,1908-1991),其跨越 13 年的拍摄生涯为我们留下了 5000 余张珍贵影像。
20 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来自德国的女性摄影家以独特视角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市井烟火与文化。
她的名字叫海达・莫里森(Hedda Morrison,1908-1991),其跨越 13 年的拍摄生涯为我们留下了 5000 余张珍贵影像。
海达出生于德国斯图加特,早年便展现出对摄影的天赋。1929 年,她进入慕尼黑国立摄影艺术学院深造,系统学习摄影技艺。
随着纳粹势力在德国的崛起,1933 年,25 岁的海达接受北京东交民巷阿东照相馆的邀请,远渡重洋来到中国。
在这里,她不仅管理着服务于驻华外交使团的照相馆,更开启了对中国社会的深度观察。
在北京生活期间,海达的镜头聚焦于城市肌理与民间百态。她用影像记录下故宫红墙黄瓦的巍峨、胡同里的叫卖声、手工艺人专注的神情,以及节庆民俗的鲜活场景。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她以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完整记录了传统工艺品的制作流程,从玉器雕琢到地毯编织,这些影像成为研究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视觉文献。
1938 年结束照相馆合约后,海达以自由摄影师身份继续游走于华北大地。
她建立的拍摄网络覆盖北京、河北、山西等地,既有对古建筑的测绘式记录,也有对市井生活的即时捕捉。
其作品兼具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严谨性与艺术创作的感染力,在当时的西方摄影界独树一帜。
1946 年,海达与澳大利亚人阿拉斯泰尔・莫理循喜结连理。这位丈夫正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 "莫理循博士" 之子。
这段婚姻不仅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更使她的摄影视角融入跨文化维度。
同年,夫妇俩因战乱移居香港,期间她继续创作,留下了大量关于港岛的珍贵影像。1947 年后,他们辗转东南亚工作,最终于 1967 年定居澳大利亚堪培拉。
海达・莫里森的摄影遗产具有双重价值:一方面,她以西方视角构建了独特的中国叙事;另一方面,这些影像成为后人回望民国社会的重要窗口。
她的作品现分别珍藏于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与澳大利亚悉尼博物馆,持续向世人诉说着那个消逝的时代。
写在最后:
老照片里,民国的市井气息漫出来。卖冰糖葫芦的老汉扛着稻草靶,玻璃罐里的麦芽糖叫卖声中泛起涟漪;货郎担上的拨浪鼓落满尘埃,却摇出了整个时代的回响。
老照片像枚琥珀,封存着褪色的补丁与鲜活的烟火,让我们看见岁月长河里,中国人脸上永远温热的光。
来源:灯塔小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