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医科大学赖庭红博士在SCI期刊PLOS ONE发表研究成果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1 17:59 1

摘要:该研究以13所人工智能课程改革示范校的1332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揭示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存在一定影响,社会支持(如亲子沟通、亲子关系)在两者间起中介

赣南医科大学科研处赖庭红博士在SCI期刊PLOS ONE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Influe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on adolescents’ social adaptability》的研究性论文。

该研究以13所人工智能课程改革示范校的1332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揭示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存在一定影响,社会支持(如亲子沟通、亲子关系)在两者间起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教育时代,为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育人功能,人们不仅要注重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过程,也要重视人工智能教育实施过程中家庭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该成果Google学术被引49次,Citations: 886924,Web-of Science检索被引13次,SCOPUS检索被引22次。该成果及相关系列研究已被国内外多位学者和国内政府机构(部门)所采纳,系列研究成果被Web-of Science数据库总引用次数37次,SCOPUS数据库总引用次数43次,Google学术总引用次数118次,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引用3次。

人工智能作为21世纪最具革命性的技术之一,正在深刻改变全球各行各业。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教育也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使教育主体间的关系由人-人向人-机-人转变。有研究者认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对个体发展是有利的,也有研究者认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不利于个体发展。目前国内外有关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主要关注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应用以及它的价值风险,理论探讨多、实证研究少,且缺乏其对教育主体人心理层面影响的关注,对个体心理的忽视是当前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最大的问题之一。

作为一个典型的学科交叉领域,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与发展面临着教育学、生命科学、脑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更多学科、更加复杂的挑战,必须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探究人工智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本研究依托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教育)-智能教育学生发展中心,致力于探究人工智能教育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相关研究系列论文已在国际权威期刊SCI、SSCI期刊和国内期刊发表,研究得到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认可,研究结果及观点被一些顶级专家学者所引用。

本研究开创性地从个体心理发展角度,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结合个体社会支持探究人工智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研究通过大规模的样本数据分析了人工智能教育可能对青少年社会适应产生的影响,并揭示了社会支持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该研究不仅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使相关研究实现从理论层面到以数据为支撑的实证研究层面,也为后期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还可以激发教育者和研究者进一步思考,在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教育与个体的身心发展同向而行。 (汪行舟)

来源:风采江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