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老人去世要称“喜丧”?家人究竟“喜”的是什么呢?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1 16:13 1

摘要:河南虞城县的一位老人去世,享年101岁,家人没有披麻戴孝,更没有痛哭流涕,反而还将灵堂布置成了大红色!而村里的乡亲不但没有指责这种出格的行为,反而流露出无比羡慕的神情,这又是为何呢?

河南虞城县的一位老人去世,享年101岁,家人没有披麻戴孝,更没有痛哭流涕,反而还将灵堂布置成了大红色!而村里的乡亲不但没有指责这种出格的行为,反而流露出无比羡慕的神情,这又是为何呢?

老人今年101岁,家里已经是五代同堂了,算得上是真正的人丁兴旺。老人去世之前并没有遭受病痛的折磨,家中也没有其他晚辈先于自己离世,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家人便准备举办一场热热闹闹的“喜丧”。

“喜丧”,顾名思义就是葬礼的布置都采用喜庆的大红色,不播放哀乐,家人也不用披麻戴孝、痛哭流涕,整个葬礼要呈现出热闹、祥和的场面。

对于老人家属采取的葬礼形式,村里的乡亲也非常理解,甚至还有些羡慕。“生前没病没灾,安安静静地去世,自己不遭罪,也给后人积了福。”“哎呀,五代同堂了,该看的都看到了,也算享了福了!”“能活到一百多岁也没病没灾的,确实不容易!”

那对于“喜丧”,究竟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称作“喜丧”呢?是以年龄来判断的吗?

其实,要想满足“喜丧”的条件,必须要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否则,缺少其中一个,都不能算作“喜丧”。

全福。前面提到的河南老人,家中已经五代同堂,算得上是人丁兴旺了。在其他地方也有喜丧的案例,无一例外,家中都是四代同堂、五代同堂,甚至六代同堂,这些都反应出逝者家族的人丁兴旺,多子多孙。作为整个家族的长辈,看到子孙后代绕膝,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天伦之乐。

全寿。俗话说“人到七十古来稀”,以前生活条件差,老百姓寿命普遍偏低,“寿终正寝”就成了一件稀罕事。谁家的老人要是能活到七八十岁,已经算是很高龄了。不过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的寿命也越来越长,活到七八十岁也成了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对于“喜丧”,人们普遍认为是年龄越大、越老的人,越符合“喜丧”的条件。

全终。这应该算是“寿终正寝”的完美解释。人活一辈子,能在晚年看到儿孙满堂,自己没病没灾,就算是功德圆满,当然也是一个最好的归宿。

只有符合以上三个条件,才能算的上“喜丧”,缺少其中一个都不行。所以,即便一个老人已经八九十岁的高龄,可生前如果长期遭受着病痛的折磨,那老人去世时也不能称为喜丧。对于这种葬礼,其中的寓意也很值得我们细细琢磨。

老人生前没病没灾,对自己和后人都是一种福分。

随着人的年龄逐渐变大,身体的各项机能开始衰退,各种病痛都会随之而来。如果长期遭受着病痛的折磨,不仅他本人会感到万分痛苦,对于常年伺候他的家人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

所以一个老人如果在去世前身体健康,没有经历过病痛的折磨,那么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程就是舒心的、开朗的,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这对老人来说是一种福分,对亲属来说更是一种福分,要知道,常年照顾病人真的很耗费精力和耐心。老人健健康康,家人就不用耗费过多的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也能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现实中真正寿终正寝的人寥寥无几。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身边就不难发现,真正寿终正寝的人实在太少了!要么不幸遭遇意外,要么常年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最后不堪病痛的折磨才撒手人寰!这些葬礼,对于家属来说,都要忍受着巨大的悲痛!

像我所在的农村老家,村里目前还有4个80岁以上的老人,可遗憾的是,这些老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那样的病痛,需要常年服药不说,身边还需要人来照料,生活根本没办法自理。虽说也是80多岁的高龄,可他们即便是去世也不能称作喜丧,或许在家人看来反而是种解脱!

结语

离开人世是每个人最后的归宿,如果能没病没灾、活到儿孙满堂再安然去世,这样的老人生后便可以举办喜丧。其实,这也蕴含着后人对逝者的一种祝福,表达出一种豁达的心态,更是传统丧葬文化的一种表现。

来源:元宝妈爱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