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18年,李渊刚坐上皇位,第一件事不是整顿朝政,而是疯狂分封宗室,原因很简单,隋朝就是因为宗室力量薄弱才被推翻的。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李载义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堂堂太子之后,有一天会沦落到卢龙镇当大头兵。
血缘,在这个时代既是通行证,也是催命符。
五服之内,锦衣玉食,五服之外,自谋生路,这就是大唐宗室的生存法则。
——《壹》——
618年,李渊刚坐上皇位,第一件事不是整顿朝政,而是疯狂分封宗室,原因很简单,隋朝就是因为宗室力量薄弱才被推翻的。
李渊不想重蹈覆辙,于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血缘分封开始了。
李孝逸,李渊的堂侄, 这个人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基本没立过功,但就因为姓李,就因为血缘关系,直接被封为胶东王,功劳?不需要,能力?也不重要。
只要血管里流着李家的血,就能享受王侯待遇。
这种分封有多疯狂?李渊一口气分封了22个儿子为王, 不仅如此,连堂兄弟、侄子、外甥,只要沾点血缘关系的,统统都有份。
当时的长安皇宫,简直成了李家大院。
太子李建成住东宫,这个正常,但李世民住西宫承乾殿,李元吉住武德殿后院,其他年幼的皇子也都在宫里各占一方。
整个皇宫就像个大家庭聚会现场,血缘,在这个时代就是最硬的通行证。
唐朝皇帝的生育能力,在历史上绝对是第一梯队,唐玄宗30个儿子,唐顺宗27个,唐高祖22个,唐代宗20个,唐宪宗20个,唐昭宗17个。
这六个皇帝加起来136个儿子,比整个清朝、明朝、宋朝的皇子总数都多。
这还只是皇子,不算皇孙、皇曾孙,按照正常的人口增长速度,到了唐玄宗时期,李唐宗室的人数应该是个天文数字。
但奇怪的是,唐朝从来没有因为宗室人数过多而财政吃紧。
原因就在于:大部分宗室,根本享受不到朝廷供养。
——《贰》——
627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宗室,他很清楚:老爹的分封政策完全是在养闲人。
一群没有功劳、没有能力的人,仅因为血缘关系就享受王侯待遇,这是在消耗国力。
更危险的是,这些人还拥有实权,李世民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在武德年间就开府,拥有自己的班底和军队, 这种模式如果继续下去,迟早会出问题。
于是,一场针对宗室的"整风运动"开始了。
李世民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降等袭爵制度,规则很简单:亲王死后,嫡长子降为嗣王,其他儿子降为郡公,嗣王传到第四代,直接降为平民,郡公传四代,也是平民。
换句话说,不管你爷爷是谁,出了五服就别指望朝廷养你。
这个制度有多严格?我们来算笔账:一个亲王如果有5个儿子,那么除了嫡长子能当嗣王,其他4个都是郡公,郡公的儿子们,除了嫡长子还能保持郡公身份。
其他人继续降等,四代之后,这个亲王的后代中。
只有一支还能保持爵位,其他全部成为平民,李孝逸就是第一批被降等的宗室,他从胶东王直接降为郡公,俸禄待遇大幅缩水。
光是降等还不够,李世民还推行了出阁制度。
简单说,就是把皇子们从皇宫里赶出去, 表面上是让他们"独立生活",实际上是为了防止他们在宫中结党营私,高祖的儿子们,一律出宫建宅。
皇宫里那种大家庭聚会的场面,从此成为历史。
但李世民也不是完全绝情,这些出阁的宗室,依然可以担任官职,可以外放为都督或刺史, 甚至还有一定的实封食邑。
这是制度收紧的第一步,但远不是最后一步。
——《叁》——
华丽的监狱713年,李隆基登基后,对宗室的控制达到了新高度,武则天时期建的五王宅,被李隆基扩建为十王宅,后来又扩建为十六王宅。
所有在外担任官职的宗室诸王,统统被召回长安,集中居住。
名义上是享受富贵,实际上是软禁,这些王爷们住在长安最好的宅邸里,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绣金龙袍, 但他们不能随意出入,不能接触外臣,更不能参与政务。
李隆基的儿子们,也不例外。
从太子到最小的皇子,统统不准居住东宫,全部安排在十六王宅里,连太子都成了"囚徒",更绝的是遥领制度,什么叫遥领?
就是有官职的名头,但没有实权。
比如某个王爷被任命为某地节度使,但他不能去任所,只能在长安遥控指挥,实际上,这些职位都是虚的, 真正的权力掌握在朝廷派遣的实际负责人手里。
宗室们成了彻底的摆设。
李隆基还改革了宗室的经济待遇,以前宗室的食封是直接从封地收取的, 也就是说,一个王爷被封了某地,那这个地方的税收就归他。
这样,宗室就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
李隆基把这个制度改了, 所有的税收都要先上缴国库,然后由朝廷统一发放俸禄给宗室,这一招釜底抽薪,彻底断绝了宗室的经济独立性。
——《肆》——
血腥的淘汰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这场动乱对唐朝宗室来说,是一场血腥的大淘汰,长安六次陷落,皇帝九次逃亡, 那些来不及逃跑的宗室,成了叛军屠戮的对象。
住在十六王宅里的王爷们,一夜之间从天堂跌入地狱。
平时养尊处优的生活,让他们完全没有应对乱世的能力,虽然唐朝皇帝个个都是生育狂魔,但经过安史之乱的洗礼,存活下来的宗室数量急剧下降。
乱世,往往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安史之乱后,一批出了五服的远支宗室开始崭露头角,李适之,废太子李承乾的孙子, 按血缘关系,他早就出了五服,不享受朝廷供养。
但他通过自己的能力,一步步爬到了宰相的位置。
李林甫,唐高祖族弟李叔良的曾孙, 血缘关系更远,但同样官至宰相,李袆,吴王李恪的孙子, 他选择了军旅生涯。
先后讨伐吐蕃、契丹,立下赫赫战功,最终成为朔方节度使。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不依靠血缘吃饭,而是凭本事立足,最典型的例子是李载义,这个人是李承乾的后代,按理说血统很高贵。
但到了他这一代,早就出了五服,朝廷不管不问。
为了生存,李载义跑到卢龙镇当了一名普通士兵, 从皇室后代到大头兵,这种身份落差可想而知,但李载义没有自暴自弃。
他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一步步往上爬。
最终,他成了卢龙节度使,建立了范阳李氏这一支,这就是出五服宗室的典型命运:要么自立自强,要么默默消失。
安史之乱后,朝廷开放了"宗室异能科",什么意思?
就是允许出了五服的宗室参加科举考试, 他们可以和普通人一样,通过考试获得官职,845年,参加宗室科举的人数达到20多人。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中晚唐时期,通过科举当上宰相的宗室成员有7个人,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不是靠血缘,而是靠才能。
来源:渊林史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