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岁女子肺腺癌术后肝转移,2年后走了,医生:术后3个习惯是诱因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8 22:01 1

摘要:2017年,41岁的李梅在苏州一家纺织厂担任质检员。车间里机器轰鸣,棉絮和纤维粉尘长期弥漫,她每天都要在嘈杂和粉尘中穿梭检查布匹质量。为图省事,她很少佩戴厂里发放的口罩。工厂里的用餐时间短,她中午基本在厂里随便吃一份盒饭,多是油腻的红烧肉或卤菜,晚班结束后则习

2017年,41岁的李梅在苏州一家纺织厂担任质检员。车间里机器轰鸣,棉絮和纤维粉尘长期弥漫,她每天都要在嘈杂和粉尘中穿梭检查布匹质量。为图省事,她很少佩戴厂里发放的口罩。工厂里的用餐时间短,她中午基本在厂里随便吃一份盒饭,多是油腻的红烧肉或卤菜,晚班结束后则习惯到小摊喝点啤酒配烤串。厂里实行3班倒,常常是刚适应一个作息就要轮换,上夜班时她经常熬到深夜才休息,白天补觉也常被混乱的生物钟打断。丈夫觉得厂里的环境不好,多次劝她离职,但她却觉得这点灰尘没什么,从未放在心上。殊不知,她的身体已经悄悄亮起了红灯……

8月6日上午,李梅在车间里低头弯腰检查布匹,一只手推开机器旁的布卷,另一只手伸过去抚平皱褶,正要弯腰,她胸口忽然涌起一阵细微的闷紧感,仿佛有一块冰冷的石头悄无声息地压在心口,呼吸立刻变得迟滞,好像空气只剩下一道狭窄的缝隙在进出。她本能的抬手轻轻揉了揉胸口,胸腔内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攥住,表面看似不重,却让她难以扩张胸廓。那股闷感并不是剧烈的疼痛,而是一种持续不散的钝压,像罩子一样笼在胸前。皱了皱眉,嘴里吐出两口急促的气息,轻轻拍打了几下胸口,那轻微的压迫感很快就散开了些,但依旧像是一块未干的水渍,藏在胸腔里面。她心里却没在意,只当是连续值夜班太累,继续自己手头上的工作。

她伸手去搬另一批的布匹,刚准备用手摊开,胸口的闷痛逐渐演变成一种刺痒般的灼烧感,像有火苗在气道里窜动,越发难以压制。她猛地弯下身子,咳嗽像洪水一样猛烈涌出,一声接着一声,几乎要将胸腔震裂。每一次咳出,都仿佛有一根细针从肺里划过,带着锐利的痛感直逼喉咙,胸腔被震得生疼,每次咳出后都伴随着一丝眩晕感。她试着直起身,但刚一抬背,气息就乱了,喉咙里发出沙哑的喘声,胸腔里仿佛被灼热的火焰灼烧着,每一次喘息都像吞下一口炽热的空气。

咳嗽尚未平息,她伸出手用力的捶打着胸口的位置,却不想胸口的钝痛迅速加深,仿佛从最初的沉重压迫,骤然变成一把钝刀在胸腔深处缓慢用力,越绞越紧。她死死地捂住自己的胸口,手掌下传来急促而混乱的心跳,每一次跳动都像撞击在坚硬的铁板上,沉闷又刺耳。巨大的痛苦让她的身体弯曲成弓状,张开大嘴吸气,喉咙里挤出急促的喘声,却感觉胸腔被堵住,吸进去的每一口气都浅而短,根本无法填满肺叶。很快,她的眼前一阵模糊,身体再也撑不住,用力跪倒在布匹旁。呼吸开始断续,手指无力地滑落,眼皮沉重到难以睁开。李梅的异常很快就被工友发现,立马有人惊呼着跑来,查看她的情况却发现她已昏迷,急忙将她被送往医院。

送到医院后,李梅被立即推往急诊科进行常规检查。医生首先为她做了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为7.9×10⁹/L,基本正常,但血红蛋白略低,仅为112 g/L。接着进行了胸片检查,片子上右上肺区域隐约可见一块模糊的阴影,边缘不算清晰。结合患者在车间长期接触纤维粉尘的工作背景,医生并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立即为她安排了更详细的胸部CT。CT结果显示在右上肺叶前段有一结节样病灶,大小约1.6 cm×1.4 cm,形态稍不规则,局部边界欠清,且内部可见轻度毛玻璃样影。虽然没有明显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但结合她的症状表现,医生敏锐地意识到这并非普通的呼吸道炎症。

为了进一步确认,医生建议她做增强CT以及肿瘤标志物检测。随后在血清检查中,CEA水平为9.8 ng/mL,已超过正常范围(正常值<5 ng/mL),CYFRA21-1为5.2 ng/mL(正常值<3.3 ng/mL),这两项指标的升高让医生对肺部恶性病变的怀疑更强。最终,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时,于右上肺叶支气管口见到轻度狭窄和局部粘膜不规则增厚,活检组织送病理后提示腺癌细胞阳性。病理科报告明确诊断为肺腺癌,分期为早中期(T1bN0M0),属于可手术切除阶段。

确诊结果出来后,主治医生立即与李梅及家属沟通,明确告知病灶处于早中期,手术切除是目前最理想的治疗方式。家属同意后,她被安排在胸外科接受右上肺叶切除术,并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前麻醉评估显示心肺功能尚可,手术耐受度良好。进入手术室后,全麻顺利实施,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进入右胸腔,首先显露右上肺叶。术中可见病灶位于右上肺前段,质地稍硬,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尚未出现明显浸润。外科团队小心分离肺动脉上支与静脉分支,逐步完成血管处理,再精准切除整个右上肺叶。随后对纵隔及肺门多站点淋巴结进行了系统清扫,未见明显肿大及粘连。

整个手术出血量不足200 mL,切缘送冰冻病理未见肿瘤残留。术后患者被送入恢复室,经短暂监护后转回普通病房。经过引流管维持与抗感染、止痛支持治疗,第二天即能在护士搀扶下下床活动,术后第5天拔除胸腔引流管。复查胸片显示右肺恢复良好,呼吸音清晰,切口愈合顺利。住院约两周后,她恢复情况良好,体力逐步改善,达到出院标准。

出院前,主治医生专门为李梅做了详细的健康教育。他首先强调了饮食方面的调整,建议她尽量避免高油高盐和烧烤类食物,减少酒精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如鱼、豆制品和瘦肉,以帮助机体恢复。其次在作息上,医生叮嘱她保持规律睡眠,避免再像以往那样频繁熬夜,保证每天有7到8小时的高质量休息。运动方面,医生建议她出院后先从轻度活动开始,比如每天半小时的散步或缓慢体操,逐渐增强肺功能,但要避免过度劳累。至于用药,医生为她开具了必要的术后辅助治疗药物,并提醒要定期复查肿瘤标志物和胸部CT,以便监测病情。最后医生特别提醒她要戒烟戒酒,即使在工厂工作时也要佩戴好防护口罩,减少粉尘吸入,并保持乐观的心态,以利于长期康复。

李梅连连点头,下定决心要遵守医生说的话。回到家后,李梅听从了丈夫的劝告,辞去了纺织厂的质检工作,在家附近的一家超市找到了收银员的工作,虽然每天也要面对不少顾客,但工作环境干净,节奏相对稳定,不再需要长时间待在嘈杂粉尘的车间里。她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三餐以清淡为主,少油少盐,戒掉了啤酒和烧烤,开始习惯每天自己做饭,常常是简单的清蒸鱼和蔬菜汤。晚上下班后,她不再熬夜追剧,而是和丈夫一起散步,活动半小时再回家休息。坚持一段时间后,她感觉到虽然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样拼命,但她逐渐体会到健康带来的轻松,脸色也比术前红润了许多。

三个月后的复查,李梅显得比手术前镇定许多。她按照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每次都做胸部CT和肿瘤标志物检测。复查报告显示,手术切缘清晰,切除部位恢复良好,未见新的结节或可疑影像,纵隔及对侧肺区也无异常。血清CEA水平稳定在3.2 ng/mL,CYFRA21-1为2.1 ng/mL,均在正常范围。医生在仔细比对前后片子和指标后,确认她的病情处于稳定状态,没有复发迹象。李梅听到结果时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地,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医生叮嘱她继续保持目前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坚持清淡饮食,适量运动,同时提醒她复查要长期坚持,不能掉以轻心。李梅点头答应,心中暗暗庆幸自己及时改变了生活习惯,也更加坚定了她珍惜健康的决心,发誓自己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健康。时间很快就过去了1年,就在李梅以为自己的生活已经重新回到了平静的时候,意外却来得猝不及防……

2019年6月4日傍晚下班时,李梅正坐在超市收银台整理账单,身体微微前倾,伸手去搬动一摞硬币袋,而此时她的右上腹隐隐传来一阵钝胀感,像是有人在体内塞进了一块坚硬的石头,不断向外顶起,压迫得她胸口也随之发紧。她本能地放下手中的袋子,抬手轻轻按住右肋下的位置,那股力量不是短暂的抽痛,而是一种持续存在的沉重感,让她每一次呼吸都像被堵住了一半,空气只能浅浅进出。她轻轻揉了几下,试图缓解,却发现疼痛像潮水般一阵一阵涌来,她身体不得不微微弯下,额头渗出细汗。

突如其来的疼痛让她本能的想要坐下休息,疼痛却是骤然加深,钝胀感在短短几秒间转为钻心般的绞痛,像是一把生了锈的铁钩,从右上腹猛地插入,再一点点往四周撕扯。从右上腹蔓延到整个腹腔。她猛地弯下腰,双手死死按在腹部,喉咙里发出压抑的低哼,那股撕裂感沿着肋缘向腹腔扩散,像火焰般蔓延开来,每一寸肌肉和脏器都在被拧紧。她的呼吸急促紊乱,脸色瞬间苍白,她试图开口向着面前的顾客求救,却刚一动作,腹内的疼痛像刀子一样割裂开来,迫使她再次弯曲身体,她的眼前一阵阵发黑,耳边的声音逐渐远去。终于,她身体一软,整个人重重倒在地上,陷入昏迷,面前的几个顾客顿时吓了一跳,急忙拨打急救电话,将李梅送往医院。

到医院后,李梅被立即送入急诊室。急诊医生先为她做了基础生命体征监测,血压仅为80/50 mmHg,脉搏快而弱,每分钟128次,血氧饱和度降至84%,呼吸急促而浅表。紧急血常规结果显示血红蛋白仅为92 g/L,提示存在明显贫血,肝功能检查中ALT升高至168 U/L,AST为152 U/L,总胆红素偏高,为36 μmol/L。进一步的腹部超声提示肝脏表面不规则,右叶可见多发低回声结节,最大者直径约4.8 cm,边界欠清晰,并伴随局部肝包膜下出血迹象。医生立即决定行腹部增强CT,结果显示右肝叶多发性占位灶,部分融合,强化后呈不均匀强化,结合她既往肺腺癌病史,明确考虑为肺腺癌肝转移灶。

与此同时,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风险:CEA水平高达46.2 ng/mL(正常值<5 ng/mL),CYFRA21-1为12.8 ng/mL(正常值<3.3 ng/mL),CA125亦升高至88 U/mL。医生在查看CT和化验指标后,基本确诊为肺腺癌肝转移,且伴随急性大出血和肝功能衰竭表现。在抢救室内,医疗团队立即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快速建立静脉通路,补液扩容,并输注红细胞悬液以改善贫血,同时应用升压药维持血压。但由于转移瘤导致肝实质广泛破坏,失血量大,肝脏无法有效止血,病情持续恶化。

她的血压逐渐下降至60/40 mmHg,心率紊乱,出现多次室性早搏。医生紧急实施气管插管,接上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进行持续胸外按压。监护仪上心电曲线在几分钟内逐渐趋于平直,最终在持续抢救40分钟后,仍未能恢复自主心跳。主治医生不得不遗憾宣布李梅抢救无效,于2019年6月4日晚21时18分去世。

匆匆赶到医院的丈夫匆匆踏进医院,整个人还在大口喘着气,满身是汗。他原以为还能赶上见妻子一面,心里反复安慰自己只是突然昏迷,一定能救回来。可当医生沉重地走出来,缓缓吐出“抢救无效”的那一刻,他只觉得耳边轰然炸响,像是被雷劈中般,整个人呆愣在原地,半天说不出一句话。眼睛直直望着医生的嘴型,却完全没法理解其中的含义,脑子一片空白,双腿僵硬得像灌了铅,甚至忘记了呼吸,现实的沉重像铁块一样压在胸口,让他整个人陷入彻底的麻木与不敢相信之中。

片刻之后,他情绪瞬间崩溃,扑上前死死抓住医生的胳膊,声音嘶哑而急切:“为什么会这样?她已经做得面面俱到了!工作都换了,饮食也改了,酒不喝了,饭菜清淡,每次复查你们都说结果稳定,怎么就突然出事了?!”眼泪顺着脸颊滑落,他的声音夹杂着愤怒和无助,不停颤抖着重复,“不是说早期治愈了吗?不是说复查正常吗?怎么会说没就没了!”

医生最初以为李梅的病情急转直下,可能是因为她没按时用药,或者在生活中还存在某些隐匿的不良习惯。然而,当丈夫情绪激动地质问,把她这两年来的种种改变一一说出时,他心里一沉,明白显然不是那样。她确实在努力遵循医嘱,生活上做得几乎无可挑剔。

他抿紧嘴唇,带着几分愧疚与疑惑,回到办公室,认真翻看李梅历次的入院记录和复查报告,从影像学片子到肿瘤标志物指标逐条核对,又调出她出院后的随访数据。每一份结果都显示稳定,没有明显复发迹象。为了不放过任何细节,他再次与丈夫细致交谈,从饮食到作息,从复查到日常环境逐一询问,可依旧没发现任何漏洞。眼前这份突如其来的结局,让他眉头紧锁,心里升起深深的困惑与无力感。

丈夫看着医生一遍遍翻阅报告,却始终给不出一个明确的解释,心里的悲痛和愤怒被彻底点燃。他声音越发急促,眼睛布满血丝,话语里满是质问:“你们到底怎么看病的?她做的一切都合规,复查都是稳定的,为什么说走就走!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声音在走廊里越来越大,甚至带着颤抖,引来了周围病人和家属的侧目。人群逐渐聚拢,场面愈发紧张。

就在混乱即将失控时,正在办公室整理病历档案的科室主任被外面的喧哗声惊动,立刻放下手中的资料,快步走了出来。他扫视了一眼僵持的场景,沉声问道:“怎么回事?”当值医生连忙迎上前,将李梅的病例经过简要说明,并双手把厚厚一摞病历资料递给主任。主任接过病历,翻阅了几页,眉头紧锁,随即抬眼看了眼情绪崩溃的丈夫。他点了点头,示意周围人先散开,然后亲自走上前,语气缓和却带着权威:“先跟我来办公室,我们慢慢谈。”

在他的带领下,李梅的丈夫颤抖着跟进办公室,紧张的场面这才逐渐平息下来。进入办公室之后,科室主任仔细的安抚着李梅丈夫的情绪,等到对方冷静下来之后,才开始仔细了解有关患者的细节和用药日常。通过1个小时的详细沟通,科室主任终于找到了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竟然是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注意到的3个细节!

第一个细节是李梅在手术后,长期忽视了补水习惯。她平时在超市收银台工作,常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手边只有一杯咖啡或者奶茶,很少真正喝水。很多患者以为只要不喝酒、不喝碳酸饮料就算健康饮食,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饮水。长期轻度脱水会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循环代谢减慢,毒素清除效率下降。对于术后需要药物辅助和机体代谢修复的患者来说,水分不足会直接影响肝脏和肾脏的负担,让残余的微小肿瘤细胞更容易在代谢薄弱的器官里“生根”。李梅以为自己喝茶饮就是补水,殊不知这习惯反而加重了隐患。

第二个细节是李梅对防晒的忽视。出院后她很注意饮食和作息,但因为超市收银台光线较暗,她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门口透气,甚至喜欢在烈日下暴晒几分钟。她觉得这样能缓解疲劳,却没意识到长时间紫外线照射会加速皮肤及体内的氧化反应。自由基水平上升,会干扰细胞修复机制,使本就脆弱的免疫监视系统负担加重。尤其是对于术后患者来说,身体对抗癌细胞的能力已经有限,这样的小习惯会在无形中加快复发或转移的风险。李梅以为短时间晒太阳无关紧要,却不知道累积的伤害早已超过身体承受的极限。

第三个细节是她术后一直习惯长期坐姿工作,却缺乏定时活动。超市收银台的工作看似轻松,不像车间那样辛苦,但她经常连续坐四五个小时,几乎不起来走动。很多人以为只要不干重体力活就算养生,可长时间坐姿会导致下肢和腹腔血液循环受阻,门静脉压力升高,肝脏的血流灌注减少。这种长期的低灌注状态会让肝细胞缺乏足够的营养和氧气,代谢功能下降,给转移的癌细胞提供可乘之机。李梅没有意识到,比体力劳动更危险的,正是这种不动不走的小细节。

从临床的角度来看,饮水不足这种细节往往最容易被忽视。许多术后患者会小心戒掉刺激性食物,却没有意识到身体对水的需求比常人更高。水不仅是代谢产物排出的关键,更是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基础介质。李梅的情况说明,如果长期缺乏清水补充,即便饮食上再谨慎,依旧可能导致代谢废物和药物副产物堆积,对肝脏形成持续伤害,这种慢性的损害正好为癌细胞的转移提供了土壤。

防晒问题也常被轻视。很多患者觉得阳光有助于补钙,却忽视了过度暴晒的危害。紫外线造成的自由基累积,是慢性病恶化和癌症复发的重要诱因。李梅以为短暂晒太阳是放松,其实对她这种体质的人来说,正好增加了身体内部氧化压力。医生在随访时也很难注意到这些生活细节,直到病情加重才显露后果。

至于久坐,李梅的经历具有极强的警示意义。现代很多患者手术后以为只要避免过度劳累就是养护,却不知道长时间缺乏活动对循环系统和代谢系统的打击同样严重。特别是肝脏这样需要充足血流维持功能的器官,更容易因为久坐缺血缺氧而成为癌细胞转移的“温床”。李梅的教训说明,哪怕是最普通的生活方式问题,也能在关键时刻左右疾病走向。

资料来源:

[1]赵晓欢,乔慧,张栖尘,等. 基于真实世界肺腺癌脑转移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2025,52(08):692-697.

[2]杜媛,吴艳,陈明治,等. LCN-2、AGR-2、CYFRA21-1与肺腺癌病理特征的关联性及其临床检测的指导性意义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5,44(04):661-666.

[3]刘小慧,赵会芳,刘燕飞,等. 肺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及临床意义[J].医药论坛杂志,2025,46(13):1360-1364.DOI:10.20159/j.cnki.jmf.2025.13.004.

(《41岁女子肺腺癌术后肝转移,2年后走了,医生:术后3个习惯是诱因》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三秦医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