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泽东,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与教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学生时代的谆谆教诲,还是革命生涯中的相互砥砺,教师在毛泽东的人生轨迹中留下了深刻印记,而他对教师的敬重与感恩,也成为一段佳话。
毛泽东,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与教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学生时代的谆谆教诲,还是革命生涯中的相互砥砺,教师在毛泽东的人生轨迹中留下了深刻印记,而他对教师的敬重与感恩,也成为一段佳话。
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的岁月,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彼时的一师,汇聚了杨昌济、徐特立等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的师长 。杨昌济,这位从英国留学归来的学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成为毛泽东最为敬重的老师之一。他讲授伦理学,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他们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之人。杨昌济主张德、智、体“三育并举”“身心并完”,他废止朝食、主张静坐、常年洗冷水浴的生活方式,深深影响了毛泽东。
毛泽东常与同学们在星期日前往杨昌济家中讲学问道,在恩师的熏陶下,毛泽东不仅在知识上得到极大充实,更在思想境界和个人修养上实现了升华。他曾评价杨昌济“弟观之杨先生之涵宏盛大,以为不可及”,足见其对老师的钦佩与敬仰。
徐特立同样在毛泽东的成长道路上扮演了关键角色。徐特立任教一师期间,以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他针对学生读书贪多求快、不求甚解的问题,提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理念,强调读书要少而精,通过思考和批注来深入理解书籍内容。毛泽东十分推崇这一方法,在求学的5年半时间里,养成了在书边空白处或笔记本中写批注、评注的习惯,积累了大量的学习心得,听课、自学的摘抄以及日记更是积了好几网篮。这种学习习惯伴随毛泽东一生,对他的知识积累和思想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徐特立与毛泽东的师生情谊并未因毕业而中断,他们从校园走向革命战场,成为志同道合的战友。1937年,毛泽东在徐特立六十大寿时,专门为老师写了一封饱含深情的祝贺信,信中写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不仅是对徐特立个人的敬重,更是对师生情谊的珍视和对师道尊严的坚守。
除了在学生时代与老师结下深厚情谊,毛泽东在成为党的领袖后,对教师群体依然给予高度关注和尊重。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为“抗大”教师题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对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他强调教师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用共产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去观察问题、研究学问、处理工作、训练干部 。
针对“抗大”一些教职员想上前线作战而不安心学校工作的想法,毛泽东指出教育工作同样是革命工作,办学校是组织和增大抗日力量的有效方法,“造学生”在抗日战争中担负着重大责任。他希望广大教职员安心工作,要有准备长期工作的决心,用自己的热心和积极性把学生教好。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延安时期高校坚持教学联系实际的方法,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革命干部,为抗战胜利和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将包括教师在内的知识分子看作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强调需要大批具有“为人民服务”理想的“人民教育家和教师”。他还要求教师要讲政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他深知教育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性,始终关注教师的成长和教育事业的进步。
毛泽东与教师的故事,是一部充满温情与敬意的历史篇章。他对师恩的铭记,对教师群体的尊重,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高尚品德,更反映出他对知识、对教育的深刻认识。他的言行,为后人树立了尊师重道的光辉典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懈努力。
来源:李豫说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