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30日上午,淮北师范大学杨参军美术馆内名家云集、高朋满座,“技艺之上——杨参军作品陈列展”开幕式暨百幅作品捐赠仪式在此举行。活动由淮北师范大学主办,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社会合作处、图书馆、美术学院联合承办。淮北师范大学校党委副书记李明、副校长高玉兰与全国
潮新闻客户端 赵颖鸿
3月30日上午,淮北师范大学杨参军美术馆内名家云集、高朋满座,“技艺之上——杨参军作品陈列展”开幕式暨百幅作品捐赠仪式在此举行。活动由淮北师范大学主办,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社会合作处、图书馆、美术学院联合承办。淮北师范大学校党委副书记李明、副校长高玉兰与全国美术界专家学者、兄弟院校代表及师生3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场融合艺术传承与教育使命的盛事。
开幕现场
百幅佳作捐赠母校 艺术情怀反哺教育
作为中国当代具象表现绘画的领军人物,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杰出校友杨参军先生,此次向母校无偿捐赠了涵盖油画、丙烯、素描等形式的100余幅代表作。作品题材跨越静物、风景、人物肖像等系列,完整呈现其四十余年的艺术探索轨迹。捐赠作品将由淮北师范大学永久收藏,并纳入美术学院教学研究体系,为青年学子提供鲜活的艺术范本。
淮北师范大学校长高玉兰在致辞中深情表示:“这份厚礼不仅是对母校的深情回馈,更是对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事业的鼎力支持,为青年学子树立了德艺双馨的典范。”
展览现场
技艺与哲思交融 展览呈现多维艺术叙事
本次陈列展以“技艺之上”为主题,通过“艺途初心”“历史情愫”“视觉履痕”三大线索,系统梳理杨参军“以形写神—以神写意—以意问道”的艺术嬗变。策展人唐成辉教授介绍,展览突破技法展示的单一维度,以手稿、创作笔记与成品对照的形式,揭示艺术家对视觉真实的哲学追问。
展品中,《故园三月》系列以斑驳笔触与厚重肌理重构乡土记忆,传递深沉的人文哲思;重大历史题材油画《遵义曙光》则以艺术视角再现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成为艺术课程思政的典范之作。展览不仅呈现技艺之美,更彰显艺术与时代共振的精神内核。
展览现场
扎根生活沃土 艺术家寄语青年坚守“在场”
捐赠仪式上,杨参军动情回忆艺术往事:“淮北的土地赋予我最初的审美启蒙,母校师长的教诲让我铭记‘艺术当为时代立传’的使命。”面对台下年轻学子,他殷切寄语:“真正的技艺突破源于对生活的深耕。在AI技术浪潮中,希望青年创作者坚守‘在场’创作,用画笔记录真实可感的生命温度,以创新思维开拓艺术新境。”
捐赠仪式
活动现场,校党委副书记李明向杨参军颁发捐赠证书,致敬其以艺术反哺教育的赤子情怀。
打造美育高地 赋能区域文化发展
据悉,本次展览自3月30日起免费向社会开放,期间将举办“当代绘画的本土性表达”“技艺传承与美育创新”等学术论坛,深化艺术捐赠的社会价值。淮北师范大学以此次捐赠为契机,正筹建“当代绘画研究中心”,致力于整合高校与地方资源,打造皖北艺术研究与创作高地,为新时代美育建设提供创新实践样本。
杨参军简历
1958年生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
1966年-1971年就读于濉溪县城关三小
1972年-1974年就读于濉溪县城关中学
1976年毕业于濉溪县中学
1976-1978年濉溪县文化馆工作
1978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
1982年获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学士学位
1982年-1988年任教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艺术系(现为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1988-1991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
1991年获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硕士学位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油画专业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首任院长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校友会会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第三、第四届副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油画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艺术指导委员会主任
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主席
技艺之上——杨参军绘画作品陈列展序言
唐成辉
杨参军作为中国具象表现绘画的重要推动者与实践者,其学术贡献不仅体现在个人艺术创作中,更在于他将西方具象表现主义理论与中国艺术传统及现实语境相融合,构建了一套兼具实践性与哲思性的方法论体系,并以此重塑了中国当代具象绘画的语言逻辑与价值维度。
本次陈列展的时间线索从1974年延续至今,以艺途初心、历史情愫、视觉旅途三个篇章逐次展开,抒写了画家完整的艺术成长历程。
以下从理论建构、教学实践、艺术创作及文化影响四个层面展开分析:
一、理论建构:打通现象学与绘画实践的哲学通道
杨参军受司徒立提出的“具象表现绘画”理论启发,将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观看方式引入绘画研究,强调 “视觉的真实”而非“对象的真实” 。他提出:
1. “未完成性”与“过程性”
认为绘画是主体与对象在时间中不断对话的痕迹,反对预设的“完美形式”,主张通过反复涂抹、覆盖保留思考的轨迹。这一理念打破了传统写实绘画对“结果”的执念,赋予画面以时间维度的哲学深度。
2. “纯粹直观”的观看方法论
倡导画家摒弃先验概念,以“悬置判断”的态度直面对象,通过“注视-遗忘-再注视”的循环,捕捉物象在意识中生成的本质形态。这一方法将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转化为绘画的行动纲领。
3. 中西视域融合
他将中国水墨画的“写意观”(如石涛“一画论”中对“笔墨生发”的重视)与西方存在主义对“此在”的关注结合,提出“写生即写心”,使具象表现绘画成为连通东西方美学精神的桥梁。
二、教学实践:重构学院写生教学体系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的领军人物,杨参军主导的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1995年成立)彻底革新了中国油画教育模式:
1. 以“写生”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素描-色彩-创作”的割裂式教学,将写生视为观察、思考与表达的同一过程。学生被要求长期面对同一对象(如一片风景、一组静物),通过持续凝视挖掘视觉的深层真实。
2. “绘画日志”与反技术化训练
鼓励学生以文字记录作画时的意识流动,并将日记片段与草图结合,形成“图文互证”的思维档案。同时弱化技法规训,允许使用刮刀、手指等非常规工具,解放身体直觉。
3. 跨学科工作坊
引入哲学讲座(如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诗歌朗诵、即兴戏剧等,打破绘画的封闭性,激活学生的综合感知力。这种“通感教育”模式影响了一代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思维。
三、艺术创作:重构现实的视觉诗学
杨参军的绘画实践是其理论的身体化呈现,代表作如《鱼市系列》《静物之书》《存在的痕迹》等,凸显以下特质:
1. “物”的存在论凝视
他常描绘鱼、蔬果、旧书等日常之物,但通过密集笔触与厚重肌理将其转化为“存在的纪念碑”。如《鱼市系列》中,死鱼的鳞片与血迹被赋予触目惊心的物质感,揭示“物”在死亡与腐烂中迸发的生命强力。
2. 时间性的视觉编码
画面中并置清晰与模糊、覆盖与显露的痕迹,如《存在的痕迹》里书页文字被油彩层层遮蔽,仅余只言片语闪烁其间,隐喻记忆的碎片化与历史的层积性。
3. 色彩的情绪拓扑
舍弃装饰性色彩,以灰褐色为主调,局部点缀腥红、幽蓝等冲突色块,构建压抑与爆发共存的张力场。这种色彩语言接近贝克曼的表现主义,但更强调东方美学中的“幽玄”之境。
四、文化影响:激活本土绘画的现代性转换
杨参军的贡献超越个人范畴,指向中国当代艺术的核心命题:
1. 抵抗图像时代的视觉惰性
在摄影与数字艺术泛滥的当下,他坚持“手工观看”的不可替代性,为绘画捍卫了一片直面存在的净土。其理论启示年轻艺术家:写实并非复制现实,而是重构主体与世界的知觉关系。
2. 重塑“写意精神”的当代形态
他将中国画的“写意”传统转化为对存在瞬间的捕捉(如《西湖》系列中雨雾的流动感),证明东方美学无需依附水墨媒介,亦可在油画语言中重生。
3. 构建学术共同体
通过“具象表现绘画年度展”“中国表现主义研究论坛”等平台,他集结了井士剑、崔小冬等艺术家,形成具有学术自觉的画家群体,推动中国当代油画从“风格移植”走向“本体建构”。
杨参军一直执着于在现象与本质之间开凿裂隙,他的学术贡献本质上是将绘画从“技艺”提升至“思辨”层面,使画布成为现象学意义上的“存在之镜”。他拒绝将写实降格为技术竞赛,也警惕抽象绘画的形而上学空转,转而以“具象表现”开辟第三条道路——在这里,每一笔触都是主体与客体交锋的战场,每一块颜色都是存在与虚无交错的边疆。这种深植于视觉哲学的探索,不仅为当代中国油画注入了思想重量,为“油画中国化”进程给出了可贵的精神参照,更在全球艺术语境中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方案”:即以东方之眼重构西方理论,在具象与表现、传统与现代的裂痕中,生长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视觉史诗。
2025年3月
部分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