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ESC2025!《柳叶刀》发布杜昕、董建增、马长生、张宏家、Craig Anderson团队原创研究,全球心衰治疗迎来新策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8 21:10 1

摘要:2025年8月29日至9月1日,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在西班牙马德里盛大召开。由北京安贞医院杜昕、董建增、马长生、张宏家教授以及心联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Craig S Anderson教授领衔,联合国内12个省份,88家医疗中心完成的P

2025年8月29日至9月1日,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在西班牙马德里盛大召开。由北京安贞医院杜昕董建增马长生张宏家教授以及心联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Craig S Anderson教授领衔,联合国内12个省份,88家医疗中心完成的PANDA-II研究成功入选ESC年会重磅研究(Late-breaking Science, LBS)。

当地时间30日下午,杜昕教授代表全体研究人员在会场发布了研究的主要结果。同时,本研究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同期发表,这也是我国心衰领域原创性研究首次在该期刊发表

研究背景

每年流感季,流感感染都是心衰患者病情加重常见的诱因,社区内流感活动每增加5%,当月因心衰住院率增加24%,心衰相关死亡率也显著增加。观察性研究表明,流感疫苗接种与心衰患者再住院,死亡风险下降相关,然而这一结论缺乏随机对照研究支持。另一方面,全球心衰患者疫苗接种率仍不理想,在西欧和美国达到约60%的水平,在亚洲地区不到3%,而在中国仅有1%的心衰患者接种流感疫苗。为全面评估流感疫苗在心衰人群中的获益和风险,研究团队开展了PANDA-II试验。

研究介绍

PANDA-II试验是一项多中心、平行设计、多周期、群组随机对照试验,在全国12个省份的县级医院中开展,每年流感季研究医院按1:1的比例,根据不同省份分层,进行随机分组,干预组的医院在出院前为心衰患者提供免费流感疫苗接种,而对照组的医院建议患者在当地社区自费接种流感疫苗。研究对象是成年中重度心力衰竭(NYHA III-IV 级)患者,且无流感疫苗接种禁忌证。招募工作在三个连续的冬季进行,从每年 10 月到次年3月,时间跨度为2021年至2024年。主要结局事件为12个月内全因死亡及全因再住院的复合终点,排除出院后30天内发生的事件,以及中国北方研究点夏季发生的事件。采用两水平分层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干预效果,模型将研究时期(年份)作为固定效应,医院和医院时期作为随机效应,删失事件被排除在外。

研究结果

在2021年12月3日至2024年2月14日期间,164家医院共招募了7771名心衰患者,平均年龄为 71.9 岁,47.2%为女性,45.9%为NYHA IV 级,24.2%的患者LVEF

图1:研究流程图

流感疫苗接种组中,3368 名患者(94.4%)接种了流感疫苗,而在常规照护组中仅有21名患者(0.5%)接种了流感疫苗。在疫苗接种组中,有1378人(41.2%)出现了主要终点事件,在对照组中有1843人(47.0%)出现了主要终点事件(OR 0.83 [95%CI 0.72-0.97];P= 0.019)。在校正后的模型中,治疗效果仍具有显著性(aOR 0.85 [95%CI 0.72-0.99];P= 0.042),而在聚类水平的线性回归分析中,组间差异为 -0.037。(表1)给27名心衰患者接种疫苗,能预防1例1年内死亡或再入院。

表1: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

主要终点事件在不同亚组中结果也是一致的(表2)。包含所有随访期间排除事件(出院后1月,非流感季事件)的事后分析也显示,流感疫苗接种组有较低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OR为0.82(95%CI 0.70-0.96;P=0.012)。疫苗接种组中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的比例(1809 人,占52.5%)显著低于对照组(2426人,占59.0%;OR为0.82 [0.70 - 0.96];p = 0.013)。

表2: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

研究结论

对于急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出院前接种流感疫苗能够提高其生存率,并降低其在接下来1年内再次入院的可能性。

将流感疫苗接种纳入心衰患者日常管理中,可能能为这一高危人群提供一种普便适用,简单,有效,安全的治疗策略,惠及更广大的心衰人群。

专家简介

杜 昕 教授

北京安贞医院心力衰竭与心肌病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临床研究学组副组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临床研究学组组长,同时为《Circulation》、《JACC》、《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等杂志编委,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三五”国家重点攻关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The Lancet 》、《Circulation》、《JACC》、《European Heart Journal》、《Hypertension》、《Stroke》等杂志发表论著多篇。

董建增 教授

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遗传性心血管病医学重点实验室负责人

目前担任中国控烟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及精准医学学组组长、河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慢病远程与智能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衰质控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实用医刊和临床医学杂志副总编辑、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CVIA)主编

马长生 教授

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卫健委首批“国家杰出医师”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国际知名心血管病专家,在房颤导管消融领域具有开创性贡献。1998年完成国内首例房颤导管消融术,开创中国房颤介入治疗新时代。首创阵发性房颤“单导管”术式,并改良推广原创“2C3L”术式,成为国内主流且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每年完成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数量及效果居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担任《Circulation》副主编、《PACE》主编,以及国内外30余种学术期刊编委。主持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 “十三五”、 “十四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主编《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图谱》、《介入心脏病学》等多部本领域工具书,在《The Lancet 》、《JAMA》、《Circulation》、《JACC》、《European Heart Journal》、《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600余篇

张宏家 教授

北京安贞医院党委书记

心血管疾病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心血管疾病精准医学北京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心胸外科装备与技术分会会长,北京医学会心脏外科学会副会长,北京医师协会主委,首都医科大学心脏外科学系主任。荣获“北京学者”称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称号,入选北京市医管局“登峰”人才培养计划,获评北京市卫生局百级“十百千杰出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致力于心血管外科的临床医疗及基础研究,有丰富的心血管外科工作经验,特别是在大血管疾病、冠心病及瓣膜病等治疗方面有深入研究。以通讯作者(含共同通讯)在The Lancet 、European Heart Journal、Circulation Research、The Innovation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专项等重大课题10余项。主持编写了我国首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主编心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教材《心血管外科学》,参编北医第四版《外科学》本科教材。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及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及中华医学会二等奖1项

Craig Anderson 教授

澳大利亚健康与医学科学院院士,现任世界卒中组织主席。自2005年起担任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脑健康项目负责人,2017年起任新南威尔士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与流行病学教授。现任《Cerebrovascular Diseases》主编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副主编,并被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聘为特聘教授暨新成立的国际临床试验与转化医学中心(CCTM)主任

作为卒中领域的先驱人物,Anderson教授在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管理方面作出开创性贡献,急性脑出血早期强化降压治疗方面的研究(INTERACT系列)改变了全球临床指南。其领导的脑出血综合管理研究(INTERACT3)是该领域迄今规模最大的研究,首次取得了明确阳性结果;OPTIMISmain试验为卒中护理临床实践奠定了关键基础。迄今他已主导数十项大型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