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弄堂到新西兰首富:35 岁华裔女性刘月婷的金融传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8 20:11 1

摘要:一位 35 岁的华裔女性以 7 亿纽币(约合 29.4 亿人民币)的身家,跻身总榜第 30 位,成为新西兰历史上首位华人女首富。

2025 年新西兰 NBR 财富榜公布那天,金融圈炸开了锅 。

一位 35 岁的华裔女性以 7 亿纽币(约合 29.4 亿人民币)的身家,跻身总榜第 30 位,成为新西兰历史上首位华人女首富。

她叫刘月婷,这个名字此前在大众视野中并不显眼。

却在外汇圈这个男性主导的领域里,悄悄书写了一段逆袭神话:

25 岁时投出的 100 万美元,如今翻了 1200 倍;

她参与创立的空中云汇,更是被网友称为 “神仙金融外企”。

从上海梧桐树下的小女孩,到搅动全球跨境支付市场的领军者。

她的故事里,藏着比财富更动人的成长力量。

1990 年,刘月婷出生在北方一座普通城市,后来随父母定居上海。

她的童年记忆,总与弄堂里的梧桐树、父亲电脑屏幕上跳动的 K 线图紧紧相连。

父亲是金融投资领域的老手,每当看到屏幕上的数字涨跌。

总会不自觉地眉飞色舞,嘴里念叨着 “趋势、估值、现金流”;

母亲是幼儿园老师,最擅长把复杂的道理拆成简单的故事。

连 “复利” 这样的金融概念,都能通过 “存钱罐里的钱会生小钱” 讲得让她听懂。

耳濡目染间,刘月婷对那些跳动的数字产生了莫名的兴趣。

别的孩子放学回家看动画片,她却喜欢趴在父亲身边。

看着屏幕上的曲线起伏,问东问西:“爸爸,为什么这个数字会涨呀?”

“这些钱是怎么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

父亲从不敷衍,总会耐心地给她讲解,偶尔还会让她试着 “预测” 第二天的股价 。

虽然大多时候都不准,却在她心里种下了一颗 “金融” 的种子。

2002 年,12 岁的刘月婷刚适应初中生活,父母突然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举家移民新西兰。

这个消息像一块石头,砸进她的生活。

熟悉的弄堂、要好的同学、爱吃的生煎包,全都要留在身后。

初到新西兰时,语言成了最大的障碍。

她在学校里像个 “隐形人”,课堂上听不懂老师的讲课,课间想和同学聊天却找不到话题;

文化差异也让她屡屡碰壁,比如同学聊的橄榄球比赛、当地的节日习俗,她都一无所知。

但刘月婷从不是会轻易认输的人。

她把学英语当成 “破解密码”,每天抱着词典背单词。

把课堂上没听懂的内容录下来,晚上对着录音反复听;

她把了解新西兰文化当成 “探险”,跟着邻居阿姨去逛市集,

看当地人怎么交易,听他们聊生活里的趣事。

慢慢的,她发现了一个更有意思的 “秘密”:

中国和新西兰的金融体系差异巨大,比如汇款流程、汇率计算、手续费标准,都完全不同。

别人眼里的 “障碍”,在她看来,却是藏着机会的 “窗口”。

“既然不一样,说不定就能找到别人没发现的空间”,她在日记里写下这句话。

18 岁那年,刘月婷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用自己攒了多年的压岁钱和零花钱,买入人生第一只股票 —— 民生银行。

彼时的她,已经通过自学了解了基本的股市知识,知道怎么看财报、怎么分析市场趋势。

选择民生银行,是因为她研究发现,这家银行在国内的业务布局很稳。

且当时的股价处于相对低位,“应该有上涨的空间”。

买入之后,刘月婷每天都会关注股价的变化。

周末还会泡在图书馆里,查更多关于银行股的分析报告。

身边的同学都觉得她 “不务正业”,“一个高中生,还想在股市里赚钱?”

有人偷偷嘲笑她,也有人劝她 “赶紧卖掉,别亏了”。

但刘月婷不为所动,她相信自己的判断。

半年后,民生银行的股价真的翻了一倍。

当刘月婷卖掉股票,拿到属于自己的 “第一桶金” 时,同学们都惊呆了。

那个平时文文静静、不爱说话的华人女孩,竟然真的在股市里赚到了钱。

这笔钱数额不算特别大,却给了刘月婷极大的鼓励:

她不仅证明了自己的眼光,更发现了自己在金融投资上的天赋。

分析财报时,别人觉得枯燥的数字,她却能从中看出 “企业的心跳”;

判断投资时机时,别人容易被短期波动影响,她却能沉下心看长期趋势。

“原来我真的能在金融领域做好”,这次经历让刘月婷更加坚定了方向。

高考结束后,填报大学专业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金融学。

在大学里,她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专业知识。

从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到投资学、风险管理,每一门课都学得格外认真。

课后,她还会主动找老师讨论问题,参加学校的金融模拟大赛。

甚至利用假期去银行实习,把理论知识一点点转化为实践经验。

大学毕业后,刘月婷又考上了墨尔本大学的金融硕士。

硕士期间,她的眼界进一步开阔,开始关注全球金融市场的动态,尤其是跨境支付领域 。

“随着国际贸易越来越频繁,钱在不同国家之间流动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这肯定是个有潜力的方向”。

她在毕业论文里写道,而这也为她后来的创业埋下了伏笔。

拿到墨尔本大学金融硕士学位时,刘月婷的职业履历已经足够亮眼:

她曾在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做投资顾问,参与过多个重要的投资项目。

后来又加入鸿石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为董事,还兼任了香港多家投资公司的董事席位。

在外人看来,她已经站在了很多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完全可以安稳地享受高薪工作。

但 2015 年,刘月婷却突然放慢了脚步 。

她决定给自己放个假,来一场 “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次旅行不是单纯的放松,而是一次 “全球金融调研”:

她去了欧洲的伦敦、法兰克福,看古老金融中心的运作模式;

去了日本东京,研究精密的支付系统;

最后到了澳洲,想看看南半球的金融生态有什么不同。

在澳洲的日子里,刘月婷成了一家名叫 Tukk & Co 的咖啡馆的常客。

这家咖啡馆的店主 Jack Zhang,恰好是她的墨大校友。

一来二去,两人就熟络起来,经常在咖啡店里聊工作、聊生活。

有一天,Jack 刚忙完一单从中国进口包装材料的生意,就坐在刘月婷对面大倒苦水:

“在澳洲开咖啡店太难了,原材料大多要从国外买,可供应商只收美元。我得先把澳币换成美元,再转过去,这中间汇率忽高忽低,银行还要收手续费,光换钱就得多花 600 美元,这可是我们好几天的利润啊!”

Jack 的抱怨,像一颗石子扔进了刘月婷的心里。

她快速算了一笔账:如果 Jack 每个月都有这样的进口生意,一年下来,光汇率和手续费就要多花近 1 万美元。

再想想整个澳洲,有多少像 Jack 这样的小老板,都在被银行 “薅羊毛”?

还有全球其他国家的小企业,是不是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要不,咱们自己搞个全球转账平台吧?” 刘月婷突然开口,眼神里闪着光。

Jack 一开始吓了一跳,觉得这个想法太疯狂了。

他们一个懂金融,一个懂技术(Jack 大学学的是计算机)。

可做跨境支付平台,需要大量的资金、资源,还要面对复杂的监管环境。

但刘月婷接下来的分析,让他慢慢动了心:

“我们可以简化流程,降低汇率成本,去掉不必要的手续费,专门服务中小企业 ,这个市场没人做透,我们有机会。”

两人一拍即合。

刘月婷当即决定,自掏腰包投资 100 万美元作为启动资金;

他们又拉了两个在融资领域有经验的朋友入伙,一个负责对接投资机构,一个负责合规事务。

就这样,一家旨在改变全球转账方式的公司,在小小的咖啡店里诞生了 。

他们给公司取名 “空中云汇”(Airwallex),希望能让资金像空气一样,在全球自由、便捷地流动。

创业初期的日子,比刘月婷想象的还要艰难。

他们租了一间小小的办公室,几个人挤在里面,既当老板又当员工:

刘月婷负责制定公司战略、对接资源,Jack 带领技术团队写代码。

另外两个合伙人一边跑融资,一边接客服电话 。

有客户咨询,他们就得放下手里的活,耐心解答;

产品出了 bug,他们就得熬夜修改。

最困难的时候,刘月婷投的 100 万美元很快就花光了。

公司账户里的钱每天都在减少,可产品还在反复调试,客户也没拉到几个。

“那段时间,我们每天都在为钱发愁,甚至想过要不要放弃。”

刘月婷后来回忆,有一次,她和 Jack 在办公室里加班到凌晨,看着窗外的夜色,两人都沉默了。

但没过多久,她就开口了:“再坚持一下,我们的产品有价值,一定会有人认可。”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一家投资公司的合伙人,被刘月婷的执着和产品的潜力打动,决定投资 300 万美元。

这笔钱像 “及时雨”,不仅解了燃眉之急,更给了市场一个重要信号,有专业机构看好空中云汇。

很快,红杉资本、腾讯投资等知名机构纷纷抛来橄榄枝,带来了更大笔的资金。

他们看重的,不仅是空中云汇的商业模式,更是这个团队的拼劲。

刘月婷从来不是 “甩手掌柜”,除了定战略,她还管财务、面试重要岗位的员工。

甚至连市场推广的文案,都要逐字逐句修改。

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却没人抱怨。

2018 年底,空中云汇迎来了一个 “重要的岔路口”。

美国一家支付行业的巨头找上门来,提出要收购空中云汇,开价高达 8 亿美元,另外再给创始团队 1 亿美元现金。

这是一笔足以让所有人都心动的钱。

当时空中云汇的估值还不到 8 亿美元,而且创始团队每个人都能瞬间实现财富自由。

团队里有人动摇了,觉得这是 “天上掉馅饼”,应该接受。

但刘月婷却摇了摇头:“我们的目标不是卖公司,而是真正改变跨境支付行业。现在公司刚起步,未来还有更大的空间,不能就这么放弃。”

她的决定让很多人意外,甚至有人觉得她 “傻”,但她有自己的底气。

她坚信,空中云汇的价值远不止 8 亿美元。

而且她想做的,是一件能影响更多人的事,而不是赚一笔快钱就离场。

后来的事实证明,刘月婷的判断没有错。

拒绝收购后,空中云汇加快了发展步伐:

他们优化了产品功能,拓展了更多国家的业务,服务的中小企业从澳洲扩展到全球;

2019 年,《纽约时报》将空中云汇评为 “全球金融科技明星公司”。

公司估值一路飙升,从 30 亿、50 亿,涨到了如今的 62 亿美元。

而刘月婷当初投的 100 万美元,回报也超过了 1200 倍,成为华人投资圈里少见的 “超级案例”。

2025 年,35 岁的她以 7 亿纽币的身家,登上新西兰 NBR 财富榜,成为新西兰首位华人女首富。

这个从上海弄堂走出来的女孩,终于在全球金融舞台上,站稳了脚跟。

结语

如今的刘月婷,依然保持着创业时的拼劲。

她每天都会关注空中云汇的业务数据,和团队讨论产品迭代的方向。

还会抽出时间去高校演讲,鼓励更多年轻女性进入金融领域。

有人问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她总是笑着说:“没什么秘诀,就是敢想、敢做,不轻易放弃。”

从上海弄堂里对金融好奇的小女孩,到 18 岁在股市里赚到第一桶金的学生;

再到拒绝 8 亿收购、带领公司估值突破 62 亿美元的创业者。

刘月婷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个时代从不缺机会,缺的是发现机会的眼光,和抓住机会的勇气。

她的传奇还在继续,而她的经历,也像一束光,照亮了更多人前行的路 。

无论出身在哪里,无论面对多少困难,只要有梦想、肯努力,就一定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来源:南栀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