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世前一周的3月19日,韩钟熙在股东大会上提到,2025年将是艰难的一年,而新一年三星电子会在AI驱动机器人、医疗技术和新一代半导体等领域开拓新的增长点。
戏剧化的事情反复出现。
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刚在内部疾呼“三星到了生死存亡关头”之时,全世界AI大战正酣之时,三星电子联席CEO韩钟熙突发心脏病离世。
韩钟熙,三星电子高层核心人物之一,曾领导了三星电子在消费电子和智能手机等多个领域的技术革新。
三星电子联席CEO韩钟熙/图源:视觉中国
去世前一周的3月19日,韩钟熙在股东大会上提到,2025年将是艰难的一年,而新一年三星电子会在AI驱动机器人、医疗技术和新一代半导体等领域开拓新的增长点。
在这次股东大会上,包括韩钟熙在内的三星电子高管,都遭受了来自股东的激烈质询,因为三星电子没能对迅猛发展的AI市场做出及时的反应,使得三星电子成为2024年表现最差的科技股之一。在这场内部会议上,三星电子承认自己落后于竞争对手。
数据证明了一切。在各大科技企业争相在AI市场中攻城略地的2024年,三星的股价跌去了三分之一,股价已经来到了四年内的低点,而强劲对手SK海力士的股价则上涨了26%。
“老对手”台积电也吃去了三星电子部分芯片市场份额。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第四季度,三星电子半导体暨设备解决方案事业部(DS)的营收分别为29.27万亿韩元和30.1万亿韩元,而同期台积电同指标数据为7596.9亿元新台币(33.89万亿韩元)和8648.6亿元新台币(38.4万亿韩元),远超三星。
也正是因此,会长李在镕才会多次强调三星电子需要转型,要求高管们背水一战,应对AI时代的挑战。
而作为掌管韩国命脉的三星集团,以及作为韩国“最狂财阀”“顶级财阀”的三星家族,其背水一战的策略之一似乎是,重新抓住中国市场。
3月22日,李在镕来到北京的小米汽车工厂。时隔七年正式与雷军会面时,李在镕满脸笑意,一扫9年前两家企业的“地位差”。
李在镕(左)在小米汽车工厂与雷军合影
2016年,小米5发布前,三星半导体中国区一位高层带着团队与小米供应链团队见面,在现场演示中,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由于小米态度不佳,三星也很强势,双方在现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直接拍了桌子后,三星高层站起来就离开了。结果是,三星的显示屏停止对小米供货,导致小米5难产。
为了挽回几乎垄断AMOLED面板市场的三星供应商,后来,雷军数次向三星方面道歉,据传,他一度在饭桌上喝了5瓶红酒。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拜访完小米汽车工厂后,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李在镕先是参加了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后又飞往深圳,访问了比亚迪集团的总部。或许未来,三星电子与中国造车新势力之间,会有更多合作展开。
紧锣密鼓却又十分少见的行程都昭示着,李在镕在考虑如何巩固三星电子在中国市场的地位。
但毫无疑问的是,此刻,利润飙升却在AI竞赛中败下阵来的三星,的确急需破冰。
三星,急
李在镕倍感危机。从2月底开始,三星集团内部就组织对所有子公司共2000多名高管进行培训,会上播放了三星集团三任会长经营理念视频,流露出“三星已失去内生动力,处于生死存亡时刻,要求高管们进行深刻反省”的信息。
攻坚克难,似乎成了三星集团2025年的“旗帜”。然而,仅仅从财报数据来看,反而很难看出三星之困。
表面上看,三星电子正风光无限。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三星电子营收达到300.9万亿韩元,同比增长16%,营业利润同比增长395%,狂飙至32.7万亿韩元,净利润则达到33.6万亿韩元,同比激增了131%。
2024年,三星电子营收达到300.9万亿韩元,同比增长16%
数据是“爆炸式”的,2024年全年收入已经达到三星电子历史以来的第二高位。不可否认的是,三星电子的确取得了亮眼的财务增长。
但危机也恰好藏在数据当中。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三星电子的营业利润达到6.5万亿韩元,环比下滑29.2%,远低于分析师此前预期的利润额。
三星电子把这部分“滑落”,归咎于个人电脑和移动设备对于传统存储芯片的市场需求疲软,以及研发所带来的支出增加。
与此同时,三星电子的电视业务全球占有率从2023年的30.1%下滑到了2024年的28.3%,智能手机业务的全球占有率也从19.7%下滑到18.4%,手机屏幕的全球市场分额从63%下滑到了43%,数字座舱的市场占有率从16.5%下滑到12.5%。而同时,智能手机、电视和其他电器业务正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
2023年和2024年三星电子各业务市场占领份额对比
简单来说,三星的一系列业务都处于下滑状态。
主要推动三星业绩的DS部门,其业绩也不尽如人意。在2024年第四季度,DS部门营业利润仅达到2.9万亿韩元,销售额为30.1万亿韩元。无独有偶的是,在第三季度业绩公布时,DS部门负责人全永铉还曾因部门利润与营收均未达到市场预期,出面致歉。
在DS部门四季度销售额和营业利润均下滑的情况下,当季存储芯片市场可是一片火热。根据CFM闪存市场数据,在AI热潮之中,2024年,全球DRAM和NAND flash的销售收入达到了1670亿美元,已经达到了历史新高;同期,对手SK海力士和美光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率均远高于三星电子。
对此,DS部门解释为,研发费用和产能扩大带来的成本增加,对冲了部分利润。但要知道,三星电子一直以来都稳坐DRAM和NAND flash领域的头把交椅。
半导体之王绊了一跤
从数据和与友商的对比来看,三星电子确实处于冰火两重天的状态,但最让李在镕担心的,还不是这些。
2024年末,三星电子就已经开始了行动,进行自救。
一边大幅重组了DS部门,裁撤掉100多名主管,并且剥离了每年能带来2万亿韩元销售收入的LED业务。一边提拔全永铉为联席CEO,希望恢复三星电子在芯片领域的竞争力。
但三星电子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
别忘了,早在1992年,三星电子就靠着最早推出64M的DRAM芯片取代日本厂商,成为全球最大的DRAM制造商,开始领跑世界。靠着储存芯片的优势,三星电子的半导体营收最终在2018年反超英特尔半导体营收,夺取了英特尔稳坐25年的全球第一宝座。
今时不同往日,稍有不慎,全球第一就会被拉下台来,尤其在迭代飞快的科技行业。正如三星集团前会长李健熙所说的,“三星如今推出的大多数产品和业务将在10年内消失”。
今天,三星电子的焦虑,来自用于训练AI模型的HBM存储芯片(高带宽芯片)。
三星HBM3 Icebolt/图源:三星官网
在2024年Open AI和Chat GPT掀起全球AI热潮时,HBM这个小众芯片类型的需求被大量地挖掘出来——AI大模型训练需要高算力与大带宽支持,而带宽多大则由存储器决定。在AI高潮爆发前,因为HBM涉及堆叠多个DRAM芯片,潜在市场规模较小。
或许是高昂的开发成本、较大的开发难度与较小的市场规模,让三星电子在AI热潮的早期,未能下定决心给足资源开发,甚至在2019年缩减了HBM研究团队,导致最终落后于本土的竞争对手SK海力士。
科技竞争,错过一瞬,有时就是错过一世。
SK海力士看到了HBM的机会,并已经成为了英伟达的HBM芯片的主要供应商,但目前三星电子还在苦苦挣扎,如何彻底通过英伟达有关HBM供应商的严格资格认证流程。因为,英伟达几乎是目前业内最高价值的HBM买家,占据了AI芯片市场90%以上的份额。获得英伟达的“准入”,对于三星来说尤为重要。
好在,三星电子已经稍稍往前迈出了一步。其8层HBM3E已经通过了英伟达在2024年底的资格测试,但消息称这些芯片将用于“英伟达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做的功能较弱的处理器”。但这仍旧是笔小交易。
SK海力士呢?它已经在2024年初,就量产了8层的HCM3E芯片,并且在2024年底,就已经向英伟达提供更为先进的12层HBM3E。等到2025年初,SK海力士已经向市场展示了第六代HBM4芯片的样品。它计划在2025年的下半年量产HBM4芯片,并且宣布其已经提前向客户交付了世界上第一批12层HBM4样品。
3月28日,SK海力士的CEO郭鲁正在2025年的股东大会上确认,公司今年的HBM芯片产能已经售罄,2026年全年的产能也将在今年上半年锁定。
乘着AI的东风,SK海力士2024年第四季度营业利润同比增长超过20倍,达到8.1万亿韩元,已经超越同期三星电子6.5万亿韩元的营业利润。其中,HBM芯片带来的销售额,占去了整季度DRAM总收入的40%。
SK海力士2024年第四季度营业利润为8.08万亿韩元
当SK海力士在HBM领域遥遥领先于三星电子的时候,三星电子岂能不急?
作为DS部门负责人,全永铉此前承认,三星电子在获得英伟达认证方面确有延误,使得三星电子在HBM市场上所占据的份额减少。为了挽回,在2025年2月全永铉还曾飞往美国,专程拜访黄仁勋,亲自向其展示HBM芯片样品。
尽管全永铉强调,三星电子不会在下一代HBM4芯片上重蹈覆辙,但想在半导体领域获得成功,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财力和技术的投入。何况,SK海力士也没有停下。
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在韩国,三星家族是“最狂财阀”“顶级财阀”,三星集团更是被戏称为“韩国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的经济帝国。于是,三星在股票市场、芯片市场的震荡,不免让人担心韩国经济是否也会顺势承压。
作为科技巨头,三星毫无疑问是韩国经济的“顶梁柱”。彭博经济研究院指出,三星电子对2024年韩国实际GDP的贡献率有望达到一半左右,是有记录以来的最大贡献率。
在韩国,近40%的股民都持有三星集团的股票。三星集团任何一点的震荡,都有可能经由股市传导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为此,当“顶级财阀”在竞争中暂时落败,民众们也不免“担忧”,甚至提出要求三星集团更换会长李在镕,用职业经理人的模式取代家族传承的企业运作模式。
但对于韩国来说,好消息或许是,SK海力士也是韩国本土公司。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包括三星电子、SK海力士在内的韩国半导体从业者,会在这股AI热潮中持续鏖战。
来源:BXBR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