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呐喊·自序》是鲁迅小说集《呐喊》的序言,写于1922年。《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录的主要是鲁迅在1918年到1922年之间的作品。里面的名篇很多,《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都收录在《呐喊》之中。
《呐喊·自序》
《呐喊·自序》是鲁迅小说集《呐喊》的序言,写于1922年。《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录的主要是鲁迅在1918年到1922年之间的作品。里面的名篇很多,《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都收录在《呐喊》之中。
作为这么多名篇的序言,《呐喊·自序》所蕴含的内容其实非常丰富,只是我们在相当长时间内没有重视。
鲁迅从梦入手,讲述了自己的生平经历,家庭的变故让鲁迅深刻感受到了社会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这也为其多疑的性格与辛辣的笔触奠定了基础。联系到文中提到的其生平经历,可以大致推测出先生做过的三个梦:离家后逃异地以寻求别样的人们,赴日本学医救治国人身体,弃医从文以拯救国人灵魂。
梦的破灭让鲁迅看见了世态的炎凉与民众的麻木,从而让他产生了去思考国民性的问题,所以这个《呐喊·自序》其实就是鲁迅自己的精神觉醒,而这个觉醒就是在于认清现实,现实就是鲁迅认为当年的大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
“一到二年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即渐渐坏下去,坏而又坏,遂成了现在的情形。其实这也不是新添的坏,乃是涂饰的新漆剥落已尽,于是旧相又显了出来。使奴才主持家政,那里会有好样子。最初的革命是排满,容易做到的,其次的改革是要国民改革自己的坏根性,于是就不肯了。所以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确了,直接就说,如果根深蒂固的东西改不了,那么,无论什么革命,无论建立什么新社会,我们始终还是逃不出专制的阴影,一切可能还是照旧,全不行。为什么当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会失败,根本原因就如鲁迅讲的,我们的命运如此,如果不改变国民性的认知,我们永远也走不出这个历史的宿命。
专制的历史宿命!
几千年来,我们的思想就没有什么进步过,永远在专制的思维圈子里面,只有外来思想才能不断充斥自己的文化体系。我们普通民众面对痛苦的精神处境,不是通过抗争来使其有所改变,而往往是在忘却中获得生存的支撑力。但是我们也很难想象,对于一个“铁屋”中的觉醒者,知道这铁屋的“万难破毁”,知道自己及同类将同这“铁屋”一同毁灭的思想者,能在这样绝望的状态中重新昏然睡去。我们的思想意识的演变,尽管也不时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变换,但却始终有一种稳恒不变的底蕴在,这种底蕴就是专制的历史宿命。
在一个长期的专制社会中,文化和思想,国民性早就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这个无意识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变,将是一种长期的行为规范。每到命运抉择的时候,这种国民性就会出来指导我们的选择。而我们恰恰就会重蹈覆辙,选择曾经的老路,只不过这个老路换了一个旗号,一个口号而已。新瓶子装旧酒,酒的味道还是一样的,只是瓶子看起来不一样。为什么我们总是这样的命运和宿命。
就是国民性的选择,我们对一切都很麻木,虽然短时的革命风云变幻时,我们热情高涨,但是革命一旦遇到挫折,或者革命胜利后的选择,我们就会不约而同的选择以往的熟悉。因为只有熟悉才能放心,放心才能安稳。任何的范式变化,只会产生更多的不确定性,这让民众根本不敢冒险。
我们安于安稳的日子,宁做盛世下的奴隶,也不要过乱世的犬,因为乱世更惨,还不如盛世下过安安稳稳的日子,什么自由,什么法治,都是扯淡。日子才是最真实的,才是我们想要的,除此之外,其它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对于无关紧要的东西就不要去招惹,因为我们不愿意惹事,也不想惹事。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我们如同蝼蚁般的卑微和渺小,任何的出头都会被打击的粉身碎骨。这就是高压和强权,这就是宿命。
参考文献:
鲁迅.《呐喊·自序》
王晓瑜.鲁迅对五四时期的青年觉醒者的态度——以《呐喊〈自序〉》中的“寂寞”为视角
来源:颜威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