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安交出一份答卷:从传统商圈焕新升级到本土品牌创新崛起,从供应链体系提质增效到消费场景多元拓展。这一系列成绩的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西安密码"?
近年来,实体商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线上电商的冲击、消费习惯的转变等不确定性因素,让实体商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安交出一份答卷:从传统商圈焕新升级到本土品牌创新崛起,从供应链体系提质增效到消费场景多元拓展。这一系列成绩的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西安密码"?
商圈焕新:起大早 也要赶早集
初春时节,城市道路两旁落英缤纷,春日花海与小寨魔幻的楼宇相得益彰。
2024年1月,西安市出台了《促进商圈、商业街区高质量发展工作指引(2024-2026)》,明确提出要重点培育发展钟楼—大南门、小寨—大雁塔2个都会级商圈。
小寨商圈作为西部商业的标杆,多年来不断推陈出新。2013年赛格国际购物中心开业、2018年军人服务社焕新、2021年小寨公园锦上添花、2023年原力场(原开米广场)页面更新,每一次改变都将小寨推向更高的商业层级。
张轩是原力场购物中心内某咖啡品牌加盟商,携团队入驻这里已有三年,作为“百盛时代”的“前朝遗老”,从传统百货,到城市封面和潮流高地,张先生看着原力场和小寨商圈一步步蜕变。
原力场作为小寨老旧改造最成功的商业项目,通过“厂牌 + 首店”理念,积极吸引潮流门店入驻,又鼓励沿街品牌标新立异,不内敛、要张扬的设计,成功吸纳了小寨大半商业关注度。
从百盛到原力场的焕新
好看也要好逛,为了迎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原力场商业空间相较之前进行了“外科手术”式的重新分割。
“百货是百货的布局,和现在的潮流门店要求完全不一样。我们店也借着这波改造,从地下挪到了路边。”
张轩提到,自己拥有多家门店,原本百盛店是存在感最弱的一个,但原力场在改造过程中并没有将其清退,而是根据品牌定位为他重新划分门店位置,从角落搬至C位。
空间重新分割,摒弃“小吃城”布局,将室内商业与室外退台相结合,给人天然的街头感,直面赛格和主干道,通过类户外街区的场景打造,如滑板公园、T台秀场等,打破室内空间束缚感,增强了室内外连贯性。
兵马俑甲胄与潮流设计相结合的外观
当前,商业去百货化愈演愈烈,楼宇无法拆除,翻新亦能精彩。例如小寨银泰城的二次元转变,幸福林带环球港的轻商业重公园,解放路苏宁广场的商改办、中大国际的美式街区改造等,无不体现着老商业朝着新方向的探索和实践。
西安实体商业焕新,并非单纯“缓口气”,而是目标明确更换赛道。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要促进生活服务消费,加强服务供给能力建设,支持服务消费场景创新、业态融合、产业集聚。
实体商业的升级,在消费场景、线上线下融合和夜间假日经济方面可直接促进消费增长,无论是老商新改还是新商入市,对新业态新模式的孵化均起到积极作用,有消费便有需求,就业蓄水池丰盈了起来,相关技能培训和上下游产业链繁荣了起来,市场信心更将得以提振。
品牌出圈:提数量 也要重原创
面对线上电商的“分蛋糕”,线下消费正在乘着政策的东风,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迎来第二春,“首店经济”成为老生常谈却又长盛不衰的商业热点。
据赢商大数据统计显示,仅2024年西安新增品牌首店便有436家,增速高达25%,相当于每20个小时,西安便有一家新店亮相。
高端奢牌酒店相继入驻,港资京资商业纷纷青睐,西安这些年迎来了众多重奢商业的建设与开业,与此相匹配的,便是西安本土商业品牌的纷纷出圈。
近期,“魏家”旗下品牌魏斯理汉堡在全国范围开店,成功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引爆话题流量。
西安连锁汉堡快餐品牌
与其并肩的,还有兰湘子、陕拾叁、池奈等“本土天团”。2024年,兰湘子扩张至300家门店,茶话弄全国门店突破100家,陕拾叁年营收增速超40%。
生于此,始于此。西安的商业土壤因何滋养万物生长?
现象背后是“文化基因+政策赋能”的双螺旋。
文化底蕴为市场提供了天然的品牌“基因库”。老有同盛祥、德发长、德懋恭,新有茶话弄、长安大排档、火炉旁、陕拾叁等,这些都是在西安本土文化熏陶下诞生的极具地域特色的商业品牌。
茶话弄创始人黄靖松曾表示:“西安本身就是一座文化富矿,千年古都的底蕴足以支撑我们做好一杯‘长安制茶’。”
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2013年,首趟中欧班列(西安)开行,古丝路起点的声声驼铃变为穿越大漠的滚滚轰鸣。十余年来,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班列开行量不断创新高,对外文化融合力也为新品牌新概念的诞生创造了很好的基调。
近年来,《西安市现代产业布局规划》将食品与生物医药列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明确“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顶层设计+精准施策”成为了西安商业政策的重要特征。
2024年西安接待游客3.06亿人次、游客总花费3760亿元,海内外宾客纷至沓来,在领略古城美景和文化的同时,也催生出了不同商业需求。
兰湘子、泰熙家、池奈、淮扬韵、M+Cafe、乐班、太食兽等,涵盖了湘菜、韩餐、日料、淮扬菜、泰国菜,以及轻食咖啡等西安本土品牌,纷纷成为了消费市场的“座上宾”。其中“魏家餐饮”更是一口气涉足了西餐、美式快餐、便利店、足浴店、日本料理、中医馆、广式餐厅等众多赛道。
一个个原创品牌的加持,使得“陕西出品,必是精品”的口号愈发响亮。
供应链革命:要及时 链接最关键
2025年,《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出炉,西安的定位进一步提升,其中颇受瞩目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对外交往中心”“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等成为了西安迈向更高发展层级的重要“通行证”。
为了提振消费,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优质幸福的生活消费环境,西安多年来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纲领,通过首店经济、以旧换新、吸引外商投资、疏通全方位物流和供应链体系等方式,加快消费升级与再扩容。
在这一套消费“组合拳”中,供应链便是消费链条上的重要串联口,大到航空铁路对外班列物流口,小到门店进货送货中央厨房体系,每一条供应链,都对商业起着牵一发动全身的联动效应。
作为全国首个“4枢纽+1基地”综合物流城市,西安的供应链革命具象为一组数据:2024年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为4985自然列,同比增长25.1%。
西安国际港站
一体联动,在大型物流体系加持之下,各供应链分工合作,形成了犹如毛细血管般巨大的商业神经脉络。
在西安国际港站,爱菊集团的中亚粮油专列整装待发;浐灞跨境电商产业园内,众多食品商品实现“次日达”;茶话弄建立“茶园-工厂—门店”直供体系,确保“桂花引”年销千万杯的品质稳定性;魏家凉皮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实现凉皮日产能30万份,卤肉标准化误差控制在0.5%以内;兰湘子中央厨房通过智能系统,将SKU精简60%,翻台率提升至每日12次;陕拾叁利用社区团购+直播电商触达全国市场,非景区门店营收占比从20%提升至45%。
一张“海陆空+数字化”的供应链网络,正为商业突围提供底层支撑。
以鲜活供应加持,创新品牌吸睛,完善商业布局,实体消费的提振,不仅仅是口号,在西安,更多实操正在推动着人们的生活向更加品质的方向迈进。
“缓了口气”还是逆势突围?西安用行动作答:当老商圈变身“网红打卡地”,当肉夹馍与高奢品牌共享橱窗,当中欧班列载着“陕西制造”驶向世界,这座古城正以商业为支点,撬动城市能级的全面跃升。
来源:陕西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