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令人可恨的是,美国不仅不积极救援,反而从积极救援的中国身上,感到了深深的不安......
最近,缅甸发生7.9级大地震,引起了国际范围内的关注。
地震发生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第一时间对缅甸展开了救援。
但令人意外又不意外的是,号称全球第一强国的美国,却迟迟没有动作。
更令人可恨的是,美国不仅不积极救援,反而从积极救援的中国身上,感到了深深的不安......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3月28日,缅甸北部突遭强震,一天之内连续发生两次地震,分别为7.9级和6.4级,地动山摇,余震不断。
截至3月31日下午5点,灾难已造成两千多人遇难,近四千人受伤,还有许多人下落不明,其中也包括三名中国公民。
这场地震的震中距离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市中心仅十五公里左右。
曼德勒人口超过150万,是缅甸的交通、经济和文化重镇。
强震造成城市大量建筑倒塌,据初步统计,大约三分之一的房屋和设施在地震中被毁,城市供电、通讯、交通几乎陷入瘫痪,许多市民无家可归,整个城市陷入恐慌与混乱之中。
灾情发生后,中国第一时间对缅方表示慰问,并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展开救援。
来自云南的救援医疗队在震后18小时内就赶到缅甸,成为第一支抵达灾区的国际救援力量。
队员们与缅甸当地救援人员并肩作战,很快就在废墟中成功救出一名被困者。
与此同时,已有约400名中国地震专家、医护人员陆续抵达缅甸多个灾区,分批展开搜救、治疗和后勤支持。
除了派出专业队伍,中方还宣布向缅甸提供价值1亿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包括帐篷、急救包、食品、饮用水等灾区最急需的物资。
这些援助物资正通过各种渠道运往前线,支撑起无数灾民在艰难时刻的基本生活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还紧急调动了14颗在轨卫星,对缅甸受灾地区进行持续观测。
这些卫星能从太空中实时回传灾区图像,帮助救援人员快速掌握地形变化、道路受损、建筑坍塌等情况,为后续的救援部署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通过天地联动的方式,中国不仅派出人力和物资,还把科技力量也送到了缅甸。
除了中国,来自印度、泰国、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的救援力量也纷纷赶到缅甸,支援灾后工作。
在自然灾害面前,国界变得模糊,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团结显得格外可贵。
阴阳怪气的美国
当世界多国纷纷伸出援手,驰援地震灾区的时候,作为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之一,美国的表现却让人失望。
3月30日,美国驻缅甸大使馆在社交平台X上发布消息,称将通过设在缅甸的援助组织提供200万美元的人道援助,并表示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的应急小组即将前往灾区。
然而直到地震发生三天后,美国的救援队仍迟迟未现身,《华盛顿邮报》也对此提出了质疑,指出这种拖延并不符合美国一贯的“人道主义传统”。
这种反常的背后,其实与当前美国政府的政策转向有直接关系。
特朗普在重返白宫后不久,便下令全面暂停对外援助,甚至着手解散USAID。
据媒体报道,特朗普政府已正式通知国会,将裁撤该机构几乎所有的岗位,并计划将其剩余职能并入国务院。
当媒体追问特朗普政府的援助计划时,特朗普本人显得漫不经心。
他简单地回应说“我们会提供援助”,但没有时间表,没有执行方案,也没有实际投入。
他甚至还试图为这种迟缓找借口,声称“情况很糟糕,我们得先弄清楚”。这种模糊和推诿,让美国国内不少人也感到难以接受。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在报道中坦言,在美国救援队还未到场的情况下,中国已经成功营救了多名缅甸灾民,并宣布提供总额高达1亿元人民币(约合1400万美元)的人道主义援助。
这一对比无疑让美国政府的表现显得更加尴尬。
但更令人诧异的是,美国不仅没有反思自身的迟缓与失职,反而开始“阴阳怪气”地炒作起中国的救灾行动。
五角大楼对中国14颗卫星紧急变轨、拍摄灾区图像的举动表现出高度“关切”,甚至把这一技术上的常规调度解读为“危险信号”,宣称这反映出中国空间能力的迅速提升,让美军“感到不安”。
这种认知,实质上是将别国的善意行动强行套上“战略图谋”的滤镜。
在面对一起严重的自然灾害时,中国以救人为重,动用卫星只是为了更高效地掌握灾区情况、争分夺秒地开展救援。
而美国却把这一切看成是“威胁”,不是关心受灾民众的生死,而是只顾自身的战略焦虑。
这种思维本质上是在用冷战思维看世界,用敌对逻辑解释一切,既狭隘又令人遗憾。
灾难当前,人道主义理应高于政治算计。
美国一边行动迟缓,一边对他国援助说三道四,这种表现,不只是“不厚道”,更暴露了其道义上的空虚和认知上的扭曲。
参考资料:
外交部:中方救援队已救出缅甸地震6名幸存者,首批物资已运抵——澎湃新闻
中国卫星为缅甸7.9级地震提供紧急影像支持——华商网
来源:青史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