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左宗棠很敏锐,容易找到别人的缺陷,看到就要说,而且无论大事小事,都太过认真,这就使他不易容人也不能容人。不管是同僚还是好友,一生没有发生过节、一直能同舟共济的没有几个。
左宗棠其人什么都好,事君、事功都没得说,唯一让人不能接受的就是他的坏脾气,正如《湘军志》中所言“左宗棠能求人才而不能容人才”。
左宗棠很敏锐,容易找到别人的缺陷,看到就要说,而且无论大事小事,都太过认真,这就使他不易容人也不能容人。不管是同僚还是好友,一生没有发生过节、一直能同舟共济的没有几个。
胡林翼是左宗棠相交至深的好友,并在左一生最关键的时候鼎力举荐,相助、相救,但是他们之间仍有利害冲突。胡林翼在给郭嵩焘的信中曾说:“鄙人今春不欲与季长抬杠,恐伤其气。实则应荐之事,应抬之杠,均俟之异日也。然横纵七十二册,更无才出其右者。倘事经阅历,必能日进无疆。”
左宗棠和胡林翼总得来说,关系还是十分和谐的,但他与曾国藩、李鸿章、沈葆桢等湘军大佬却是发生过不少矛盾。尤其是郭嵩焘,一辈子都没有原谅左宗棠。
咸丰九年,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的手下为幕,当时人称左为“二巡抚”,实际上湖南所有的军政事务都是左宗棠说了算。手里的权力大,说话做事难免就趾高气扬。
樊燮京控案发生以后,左宗棠遭到湖广总督官文的弹劾,咸丰帝有旨意,一旦查实即可将左宗棠就地正法。眼见人头不保,湖北巡抚胡林翼以及曾国藩等赶紧设法补救,他们联系当时在京的郭嵩焘,以通过侍读学士潘祖荫全力营救,最终才让左宗棠逃过一劫。
尽管后来左宗棠离开了湖南巡抚衙门,也被人称为“湖南第一劣幕”,但命终究是保住了。按说,对郭嵩焘这样于自己有大恩的人,左宗棠应该万分感激才对。可谁曾想,在后来的官场生涯中,由于左宗棠的率直、凌厉、不徇私情而使两人隔膜渐生,几乎成了仇敌。
同治三年,湘军攻破南京,太平军余部退往赣、粤、闽边境,朝廷令左宗棠率军前去镇压。左宗棠手里兵力有限,就向朝廷请求调江西鲍超军入粤会剿,军饷则由广东提供。
当时担任广东巡抚的郭嵩焘认为鲍超军军纪败坏,担心其部反而会侵扰广东,他急忙与两广总督会奏,说汪海洋部准备进攻湖南、江西,鲍超军必须严防本境,用不着南下。
同时,他又向朝廷奏请淮军杨鼎勋、郭松林部援粤。此举自然令左宗棠十分恼怒,于是他上奏朝廷,反对郭嵩焘。其后,清廷派左宗棠督师广东,闽粤赣三省军政都归其节制,并命郭嵩焘协助作战。
左宗棠不能容人在这个时候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两次上奏,弹劾广东督抚谎报军情,会剿不力。郭嵩焘因多次被左宗棠弹劾,又和总督瑞麟矛盾颇多,已无心继任原职。
于是郭嵩焘写信给左宗棠诉说自己的难处和广东无饷无兵的困境,应该说这个时候,郭嵩焘还是拿左宗棠当朋友的。可是左宗棠最反感叫苦连天、软弱无能的人,在回信中,他毫不留情地进行了批评:
“阁下开府二年,于粤、楚人才未甚留心,己难辞咎,而小处由推求打算如弗至,此其所以近于迂琐也。此时诉屈诉亦可不必,且大家计议将贼事了却何如。所急欲商鲍军食米、潮州炮船两事,请以明恕之言决之。”
左宗棠的军事能力不用怀疑,在他的指挥下清军将入粤的太平军余部击败。郭嵩焘作为广东巡抚并协助作战,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而左宗棠却拒绝与郭嵩焘见面,并在致郭的信中言过其实地夸耀自己的战功说:
“度阁下览至此亦必服其勘定之敏,调度之周,又必疑其自诩太过,所言之未必尽然也。”
随后又说:“粤东吏治军事玩愒粉饰,与同治三年之闽无以异,代为忧之。阁下力图振作,而才副其志,又不能得人为辅,于事前诿过,事后弥缝,何益之有。生平惟知曾候李伯及胡文忠而已,以阿好之,故并欲侪我曾李之列,于不佞生平志行,苦无所窥,而但以疆目之,何其不达之甚。”
左宗棠当时圣眷正宠,颇有藐视郭嵩焘之意,而郭嵩焘也是自视颇高、德才兼备之人,他岂能忍受左宗棠的妄加批评、任意羞辱。尤其是左宗棠后来又两次上奏朝廷,说广东督抚只有小计谋而乏大策略,难当重任,最终逼的郭嵩焘只得自动去职。
如果说左宗棠与曾国藩的矛盾是为了国事,与李鸿章的矛盾是意见相左,而对郭嵩焘这位救命恩人,左宗棠多少就有些看不起,甚至说是有点落井下石的感觉了。
所以郭嵩焘对左宗棠的怨恨极深,左宗棠晚年时曾亲自前去拜访郭嵩焘,郭想起前恨,很长时间才出来相见。左宗棠顿首,称其为老哥,述起前事,左深感内疚,再三谢罪。
郭嵩焘请左吃了一顿饭作别,却始终不肯接受他的谢罪。在日记中,郭嵩焘提到左宗棠这次来访时一再贬低沈葆桢,说他忘恩负义,而实际上在郭看来左之忘恩负义远甚于沈。
左宗棠去世后,按照惯例,郭嵩焘也写下了一副挽联:世需才,才亦需世;公负我,我不负公。看来,直到左宗棠去世,郭嵩焘始终都没有原谅他。
来源:左都御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