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全市唯一一家公立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市康宁医院一直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2023年发布的《深圳市孤独症全程支持服务实施方案》明确,由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深圳市康宁医院)牵头,联合全市综合医院、儿童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共同为孤独症患者提供筛查、诊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张妍 通讯员 深小宁
因为了解所以理解,因为理解所以包容。
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深圳市康宁医院)开展了系列孤独症公益活动。增进公众对孤独症群体的科学认识与理解。
在该主题日来临之前,深圳市康宁医院儿少精神科三区正式开科,主要为12岁以下神经发育障碍及情绪障碍患者提供服务。
新病区设14间病房、36张床位
作为全市唯一一家公立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市康宁医院一直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2023年发布的《深圳市孤独症全程支持服务实施方案》明确,由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深圳市康宁医院)牵头,联合全市综合医院、儿童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共同为孤独症患者提供筛查、诊断和干预康复服务。目前,该院已形成“门诊-住院-社区康复”一体化服务模式,构建了“评估-干预-康复”全程服务体系。
该院儿少精神科是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市一级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也是深圳市脑神经发育障碍康复技术工程实验室依托科室。下设的儿少康复教育室是全市最早的精神科儿童康复中心,也是深圳-墨尔本国际孤独症研究培训中心、深圳市残联康复服务的定点机构(五星级),以及全国孤独症康复服务规范性进修培训课程代培基地。2020年,牵头编制《深圳市孤独症诊疗康复质量评估标准》,承担全市儿童孤独症康复机构指导与质量评审工作。
新病区位于市康宁医院罗湖分院门诊综合楼9楼,设置了14间病房、36张床位,配备了家长资源中心、心理治疗室、康复训练区等多个专业区域,主要收治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神经发育障碍患儿,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情绪障碍患儿,以及早早发精神病性障碍患儿等。
新病区整合了多学科专业团队,包括精神科医师5人、护士9人、心理治疗师6人、康复治疗师6人、康复教师11人、社工1人,可开展以非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性干预,包括康复教育训练、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家庭教育指导等,并将康复教育训练与数字医疗相结合,实施标准化干预和评估、开展数字化家庭干预技能训练。
据介绍,新病区的启用标志着市康宁医院在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领域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星娃”画作搭建沟通桥梁
3月29日,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第三届“心希望 星发光”孤独症主题科普展暨医院开放日活动在罗湖院区举办,邀请了孤独症儿童小画家、公益组织代表、媒体代表及市民参加,市康宁医院院长、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姚克勤向参与活动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
早期识别和干预对孤独症患儿至关重要,及时干预能有效改善患儿的发育水平和生活质量,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儿少精神科主任卢建平表示,孤独症患儿的成长道路上,离不开家长、康复教师、医师、社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爱与支持。今年,医院精心筹备了本次科普展暨开放日活动,希望能通过科普知识、互动体验、孤独症儿童绘画作品展等多种形式,更好地促进公众对孤独症群体的科学认知,让社会各界力量能更好地支持帮助接纳他们。
在门诊综合楼一楼的孤独症主题科普展区,展板内容丰富,包括问题抽屉、时钟墙、五感对话、绘画作品展示区、互动体验等,通过多元化、沉浸式互动体验,让市民走进“星星的孩子”的世界。展区讲解员、儿少精神科医生姜幸智表示,孤独症群体有对秩序和规则的需求,任何突如其来的变化都可能引发他们的不安或焦虑,互动游戏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了孤独症群体行为背后的原因。
此次展出的30幅绘画作品全部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孤独症患者所作,这些作品或色彩鲜明,或充满想象力,既是他们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也隐藏着他们内心的情感需求及对规律与秩序的遵循。
由24岁的廖子涵创作的《密林生机》,高饱和度的色彩犹如火焰般炽热,重复向上的长线条仿佛生命的脉动,将粗壮树干的力量与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而那些锦簇纤细的花团,则如同繁星点点,共同交织出一片既热烈又生机勃勃的奇妙景象。廖妈妈表示,子涵4岁开始用铅笔在A4纸上自行画图,开始基本是乱写乱画,慢慢地到后来能画出完整的图案。自开始画画以来,好动不宁逐渐减少。他的作品多次在比赛中获奖,许多人对他独特的艺术才华表示赞赏,这些成就让他感到自豪和满足,绘画不仅为他带来内心的平静,更培养了他的耐心和幸福感。
画作《奇幻宇宙生物大冒险》由爱特乐团的鼓手黄泓睿创作,作品充满奇幻色彩,以大胆明亮的色彩构建出奇特形象。画面中有类似太阳、神秘生物等元素,线条简洁,构图富有张力,整体风格抽象又极具视觉冲击力,仿佛带领观者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异次元世界。黄泓睿是深圳开放大学大二学生,于2015年加入爱特乐团后已参加过约200场演出。黄妈妈说,孩子学习了架子鼓,还有钢琴,擅长多种打击乐器演奏,在元平读职高时,美术老师发现小睿在绘画方面也有独特天赋,擅长画抽象画。
另一幅名为《福》的作品也格外引人注目,由线条和几何元素巧妙地组成了“幸福”两个汉字,简洁有力,构图充满张力。作品指导老师、深圳市孤独症就业辅助基地苏婷,通过长期接触和细心观察,她发现画中的点代表了画家情绪的释放,如果有很多点,可能代表了他今天情绪有波动,工作人员便会及时与他的家长沟通。“这个展览很有意义,为‘星娃’们提供一个被‘看到’的平台,给了他们更多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苏婷说。
当日活动还安排了焦虑小课堂和正念体验活动。焦虑障碍科副主任医师丘日阳讲解了“焦虑情绪-焦虑症状-焦虑症”的识别及应对策略。他提到,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不可避免,需要学会接纳它,不与之过度挣扎或对抗,允许焦虑“自然地来,自然地去”。该科护士陈晓慧带领大家进行了正念体验,通过专注当下、接纳情绪,帮助人们减少焦虑与消极思维,增强情绪调节能力。
儿少精神科专家走进“深圳之眼”
3月29日下午,市康宁医院儿少精神科专家走进有着“深圳之眼”之称的岗厦北地铁站,为市民带来了一场有温度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义诊活动。现场,由7名儿少精神科医师、康复教师、心理治疗师等组成多学科专家团队,为家长和孩子们解答关于情绪管理、亲子沟通、学习压力等各种心理困惑。
“孩子最近总说不想上学,我们很着急”,一位妈妈向医生诉说烦恼。接诊医生仔细询问情况后,给出了专业建议。一位初中生向心理老师学习简单放松技巧,“深呼吸的时候,想象自己像气球一样慢慢充气再放气”,老师手把手地教着。
“这样的活动真的很实用,”带着女儿来参加活动的市民李女士说,“医生讲的方法简单易懂,孩子也愿意配合。”活动持续了2个多小时,共为50多个家庭提供了咨询服务。医院儿少精神科的徐健昌主治医生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平时如果遇到困扰,也可以随时到医院寻求帮助。”
现场还设置了科普微展、有奖问答、打卡互动等活动,倡导社会对孤独症群体的理解与接纳,吸引了大量热心市民的参与和关注。家长和孩子们可以通过互动学习孤独症知识,完成挑战的还能获得书籍、布袋、雨伞等小礼物。
该院还在3月26日和29日举办了两场公益直播活动,主题分别是《孤独症的康复效果时好时坏,问题出在哪?》《科学设定孤独症儿童分级目标,实现全面发展》。
3月26日,中级心理治疗师李俊萍和康复业务主管魏鑫结合临床案例,分析了康复效果波动的主要原因,包括训练方法不系统、家庭配合度不足、孩子状态变化等因素,并给出了针对性的改善建议。3月29日,主治医师徐健昌向观众解读了《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并介绍了孤独症诊疗中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同时,康复治疗师杨文静介绍了不同发展阶段孤独症患儿的干预要点,分享了多个临床案例,并对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特点及背后成因进行了讲解。
来源:读创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