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子嫁外国贫民窟求助”假视频,别让流量吞噬良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8 19:26 1

摘要:公安机关高度重视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工作。近期,有网民在网上发布有关“中国籍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求助回国”的视频,称“中国籍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被丈夫扣留护照无法回国,中国博主与该女子偶遇后,该女子希望博主解救其回国”,并在与网友互动时,持续误导网民这是真实发生的情况

公安机关高度重视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工作。近期,有网民在网上发布有关“中国籍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求助回国”的视频,称“中国籍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被丈夫扣留护照无法回国,中国博主与该女子偶遇后,该女子希望博主解救其回国”,并在与网友互动时,持续误导网民这是真实发生的情况,引发大量网民关注、讨论。

(9月7日红星新闻)

“中国女子远嫁外国贫民窟”,这类充满戏剧冲突的视频,曾在短视频平台赚足眼球,引发无数网民对“跨国婚姻悲剧”的讨论。然而真相却令人咋舌:视频是22岁男子杨某江与女友陈某心为吸粉带货、牟取利益,精心策划的摆拍闹剧。涉事者被依法处罚的结局,虽给这起谣言画上句号,但类似“中国女子嫁外国遇困”的假视频反复出现,甚至演变成“连续剧”般的流量套路,背后暴露的流量至上歪风与平台监管漏洞,远比单一谣言更值得警惕。对这类假视频,唯有斩断“造假-引流-获利”的链条,才能守住网络空间的真实与良知。

假视频的“流量密码”,用焦虑与猎奇收割情绪。“中国女子嫁外国贫民窟求助”类假视频之所以能反复传播,本质是精准踩中了部分网民的情绪与认知痛点。一方面,这类视频刻意渲染“跨国婚姻陷阱”“女性海外遇险”等情节,利用公众对“弱势女性”的同情心理,以及对“外国贫民窟”的猎奇想象,轻易引发情感共鸣与转发冲动;另一方面,视频中“偶遇求助”“护照被扣”等细节,看似充满“真实感”,实则是精心设计的叙事套路,既规避了对事件真实性的考证,又通过“博主视角”增强代入感,让网民误以为自己看到了“真相”。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假视频往往会持续“更新剧情”,比如“求助进展”“解救过程”等,将单次谣言升级为“连续剧”,不断刺激网民的关注欲,最终实现“涨粉-直播带货-变现”的流量闭环。当“假悲剧”成为牟利工具,不仅消耗公众善意,更扭曲了网络空间的价值导向。

假视频能成为“连续剧”,平台的审核与监管缺位难辞其咎。从杨某江、陈某心的案例来看,他们发布的虚假视频“迅速引起大量热议”,说明视频在发布初期未被及时识别,反而获得了流量倾斜。这暴露出部分平台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审核机制过度依赖“关键词过滤”等技术手段,对“摆拍演技”“虚假叙事”等隐性谣言识别能力不足,导致假视频能轻易通过初审;另一方面,推荐更注重“流量数据”,而非“内容真实性”,越是有争议、有情绪张力的内容,越容易获得高曝光。更讽刺的是,部分平台虽设有“举报谣言”功能,但往往响应滞后,等到谣言已广泛传播、造成负面影响后,才进行下架处理,错失了遏制谣言的最佳时机。平台若始终将“流量优先”置于“内容真实”之上,便是在为谣言传播“大开绿灯”。

要遏制“中国女子嫁外国贫民窟求助”类假视频,不能仅靠事后处罚涉事者,更需构建“平台守责+网民理性+监管加码”的三重防线。首先,平台需扛起主体责任,完善审核机制:一方面,升级技术手段,引入人工复核团队,对涉及“海外遇险”“弱势群体求助”等题材的视频强化真实性核验,要求发布者提供事件佐证材料;另一方面,调整算法逻辑,降低“猎奇类”“焦虑类”虚假内容的推荐权重,对多次发布谣言的账号,依法采取限流、封号等措施,让造假者无利可图。其次,网民需保持理性判断,不被情绪裹挟:面对“离奇求助”“极端剧情”类视频,多一分质疑,少一分转发,通过查证信息来源、关注官方通报等方式辨别真伪,避免成为谣言的“传声筒”。最后,监管部门需持续加码打击力度:公安机关应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溯源与查处,不仅处罚造假者,更可追究平台的监管责任;同时,通过典型案例曝光,向公众普及“造谣违法”的法律后果,形成震慑。

虚假视频的“导游”被处罚,是对网络谣言的一次警示,但要彻底杜绝“假视频连续剧”,仍需长期发力。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造假乐园”,当流量变现的欲望凌驾于真实与良知之上,最终只会被法律与公众唾弃。唯有平台守住审核底线,网民保持理性认知,监管部门强化打击,才能让虚假谣言失去生存土壤,让网络空间回归真实、清朗的本色。

来源:评底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