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休,要警惕两个风险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1 16:33 1

摘要: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落实双休日制度,规范课间十五分钟,取消集中晚自习等系列教育变革政策,表面上看是大幅度减少学校教师给学生上课和辅导的时间,把晚上和双休日返回给家庭教育,本质上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系统性重构。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落实双休日制度,规范课间十五分钟,取消集中晚自习等系列教育变革政策,表面上看是大幅度减少学校教师给学生上课和辅导的时间,把晚上和双休日返回给家庭教育,本质上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系统性重构。

落实双休政策,主要目的有三。一是为青少年保留必要的身体恢复和心理调适空间,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二是要求家庭承担更多教育职能,既符合教育规律,也有助于重建良性的家校协同机制;三是引导学校破除“时间堆砌”“题海战术”“应试教育”的选拔模式。

面对新政策,我们需要警惕两个关键风险点:一是教学时间缩减可能导致学生课内学得不够充分,二是万一学生成绩波动可能导致家长信任危机。为此,必须做好两件事关“减负提质”的基础工作:一要让学校和老师的上班时间聚焦到学生身上;二要提高教师教学工作效率。

第一,管理部门重“精简”,不要分散学校精力。

精简文山会海。推行电子政务平台,实现政策传达精准化、可视化,没必要大事小事都开会,都开大会。采用“主题聚合式”会议模式,将同类事项合并处理;推行“季度工作打包会议”制度,使学校干部参会时间大大减少。建立政策“负面清单”制度,将基层学校需要落实的常规工作尽量压缩。

减少评比评估工作。杜绝“一阵风”式创建活动,确保重点项目持续发力。建立“三年周期”评估制度,将各类检查评比整合为综合性教育质量评估。推行“一评多用”机制,使学校迎检工作量大幅度下降。

精减研训视导工作。不组织低效的大规模研训活动,研训活动要杜绝“假、大、空”,要实在、实用、实效。要合理安排研训时间和方式方法,尽量不影响教学时间。视导工作要根据学校问题需求,变“行政检查”为“专业把脉”,为学校解决实际疑难问题而服务。

第二,学校管理重“优化”,要珍惜师生的时间。

要科学规划年度工作。树立教学效率观、活动效率观和工作效率观。精简学生不必要的活动,不浪费学生的时间。精简教师不必要的工作和活动,不浪费教师的时间,让教师有心思、有时间研究教学。

要优化学校管理系统。精简会议,削减作秀类活动和应付性工作。推行“活动准入”机制,对非教学类活动实行总量控制。开发智能师生管理平台,减少教师行政事务耗时,提升学生评价与管理的效能。添置智能AI辅助教学系统,提高教师教学工作效率。

要重视指导家庭教育。学校要组织专家和教师加强家长培训,开发双休日和晚间学习指导手册,指导家长科学、合理对子女因材施教。

第三,教师工作重“提效”,要充分利用时间。

努力减负提质。当课堂教学时间缩减时,必须通过教学改革实现效能跃升,从“时间消耗型”向“效率驱动型”转变,从“教学的量”转向“教学的质”。要科学设计日常教学,大幅度提升单位时间学习效率。

优化教学计划。基于历年学生大数据分析与研究,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和适切性。深度研究课标和中高考命题导向,实现教学重难点的动态调整。

重构课程内容。推行“大单元教学”,将学科知识整合为模块化学习项目,提升学习效率。要精准设计教学,做到教学评一致,运用学习科学原理大幅度提升课堂效率。

重视个性化培育。随着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增多,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品质和自律性更显得重要。教师要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精准的双休日自学和生活指导,成为育人导师。

教育改革已进入攻坚期,落实双休制度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减少的是机械重复的时间消耗,增加的是生命成长的质量空间;减去的是应试教育的沉重负担,获得的是个性化发展的无限可能。单纯的教学时长缩减必须配套系统的质量保障机制,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家庭要形成改革合力,在“减”与“增”的动态平衡中实现“双休”的价值。

— END —

来源 | 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公号原创

作者 | 王旭东 浙江省温州市教育评估院

统筹 | 周彩丽

校对 | 齐丽涛

《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

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

来源: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社

相关推荐